在海峡两岸的一些文字记录中,一个贯穿整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看上去颇为野心勃勃的炮兵武器研制计划一直若隐若现。那就是所谓的“75公厘(毫米)野炮计划”,在那个又被叫做“75万能野炮计划”的炮兵武器采购或研制计划里,国民党军政部和兵工署试图通过外购仿制或者自行设计制造,获得一种75毫米口径的*(加农)炮,同时要具有反坦克能力或者通过更换37或者47毫米战(车)防(御)炮炮管或者反坦克能力,最好还要具备发展成为105毫米榴弹炮的潜力,堪称“万能野炮”……至少那个计划看起来很好很合理。
“75万能野炮计划”的第一个追求目标是瑞典的博福斯M1930山炮
那个计划最初青睐的,是瑞典的博福斯M1930山炮,因为该炮射程远(超过9公里),弹道平直(打日军的薄皮坦克不在话下),重量也轻(战斗重量不到800公斤)。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国民政府的相关人员有些三心二意,一会又去考虑法国的施耐德M1923山炮了,后来又去找瑞士寻求博福斯M1930的进一步改进型……加上日本人从中作梗,最终除了从博福斯和施耐德各买到一些成品外,并没有实现引进生产。
法国的施耐德M1923也让国民政府的相关人员心猿意马
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拿国外的山炮作为野炮计划的候选型号,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不可能有诸如飞机校射之类的技战术,所以对于火炮射程普遍要求不高,尤其是中口径队属火炮,能打8公里就可以了,打10公里及以上根本不需要。而国外的一些山炮重量轻,适合分解后在我国地形的第二级台地上靠骡马驮载或者干脆人背肩扛,而射程也可以达到9公里左右,自然很对当时的国民党军胃口。
可是既然买不到,那还得想办法自行解决,彼时东三省已经沦陷,但张学良的沈阳(奉天)兵工厂的一些设计和技术人员却逃到了关内,向南京国民政府的兵工署推销他们参与制造过的辽十四式77毫米*炮。这种采用奥地利技术的77毫米野炮具有比国外山炮更远的射程和更佳的弹道性能,但兵工署却不得不把制造样炮的任务转包给已经加入轴心国集团的匈牙利,然后一番折腾下来,样炮没有回国,但兵工署却在1937年5月命令各厂停产原有的身管火炮,准备试制这种“新型野炮”,结果就是在全面抗战打响后,除了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外,国民政府治下所有的兵工厂都丧失了制造除了迫击炮以外的身管火炮的能力……
辽十四式77毫米野炮也一度得到青睐
这个“杯具”的故事并没有随着抗战胜利而彻底终结,实际上在解放战争全面开打后,国民党“兵工署”又双叒叕想起这么一个计划,并且拿出了自制的“样品”。
话说彼时为了打内战,国民政府到欧美高价“海淘”旧武器,其中包括一些报废的加拿大造57毫米MkV战防炮,于是沈阳兵工厂的一些设计人员打算有所作为,他们将这些火炮加以改造,包括截短炮管,改膛扩大口径至75毫米,采用日本38式野炮改进型规格的炮管长度和膛线,炮架比照改进型38式野炮做相应修改,采用库存的38式野炮炮闩……由于南京国民政府高层并不很支持这种创新型改造,甚至时常下令阻挠,因此这种新型火炮长期没有命名,只有极少数几门送往军队进行测试,效果据说还不错。按照目前留存的记录,该炮发射日本三八式改进型野炮弹药时不能采用最大号装药,因此射程不到9公里。不过该炮重量轻(不到1吨),比较适合采用骡马挽曳,用轻型汽车(吉普车)牵引也可以,比较适应在当时中国的糟糕路况下实施战场机动,而且采用充气橡胶轮胎替代铁轮,在中国“自行制造”(但更确切地说是改造)的*身管火炮中还是头一个型号。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存的“民三七式改75毫米野炮”
这种以当时中国的标准来说颇为合适的火炮,只有极少数几门被送往国民党军队,甚至没有正式的名称。大多数已经或者即将改造完成的火炮都在沈阳解放后成为了解放军的战利品,于是它们连正式的名称都没有,只有一个来自沈阳兵工厂的描述性称谓“民三七(1948)式改75毫米野炮”(但有时也被称为榴弹炮),这对一种武器来说或许有那么一点伤感。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这些火炮后来不仅随人民解放军南征北战,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一个新生国家的国威和一支人民军队应有的军威,这才是武器真正的幸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