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张同学”的千万网友,真的向往乡村生活吗?

点赞“张同学”的千万网友,真的向往乡村生活吗?

首页模拟经营抖音张同学的乡村生活更新时间:2024-06-11

你听说过”张同学“吗?他应该是近期最有话题度、涨粉最快的一位网红了。

从10月4日发布第一条视频开始,抖音上名为“张同学”的视频博主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粉丝已经突破1300万。

虽然他自称“同学”,但你可别误认为他是校园博主。身在东北的“张同学”,拍摄的都是农村日常生活。

日上三竿,伸懒腰起床,眯着眼掀开碎花窗帘,估一估自己又赖床到几点。

自己一个人,门前扫雪,上山砍柴,抓鱼喂鸡做饭。

有时候拿出隔夜的剩饭,开火、加热、搅匀、装盘,一顿饭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偶尔上街赶集,出去和三两朋友吃肉喝酒,唠嗑打牌。当然还有东北的一大特色——去洗浴中心搓澡。

这种流水账般的生活记录,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关注?

小北之前写过李子柒,很多人羡慕她把生活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特别是在城市里待久了,便更向往这种田园牧歌的日子。

张同学的视频,可以说与李子柒是两个极端,与精致和浪漫完全不搭边。

他镜头里的场景,原汁原味,简陋粗糙,甚至可以说是“土得掉渣”。可就是这种不加修饰的、充满“土味”的乡村场景,引来一大波网友关注和点赞。

很多网友说,视频里的场景勾起了阵阵回忆,尤其是各种细节的呈现。

比如山楂罐头、臃肿的大棉袄、磕了一块的搪瓷缸子、泛黄卷边的日历画报、掉漆了的红色木柜……大家说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农村就是这个样子。

也有网友是带着猎奇进来的,想看看真实乡村的样子,并且表示自己也想过这样的生活。虽然物质条件远不如城市,但看着很自得,很自在,懒懒散散的,也没那么多讲究。

随着视频大火,不少人开始分析视频的镜头语言,认为拍摄手法之专业,也是大火的原因之一。

视频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洗脑BGM——德国神曲《Aloha Heja He》。小北听了,十分上头,这个旋律已经在脑子里循环好几天了。

他的视频甚至还得到了人民网的认可,人民网呼吁,希望有更多“张同学”出现,用专业的技术去记录真实的中国,挖掘乡村的魅力,让乡村生活走到观众面前。

不讨论”张同学“是否有虚假人设和专业团队,也不论他是否会昙花一现、究竟能红多久;如果把他放在“一夜爆火”网红的序列中,可以看出从最初“群魔乱舞的快手土味视频,到朴实欢乐的华农兄弟,再到“全能乡村生活家”李子柒,“农村题材”一直是网络世界的流量密码。

乡村叙事背后的走红,体现出根植于过人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

一方面,在繁华、拥挤和浮躁的城市中成长的人年轻人,想透过镜头一窥中国农村当前的样貌,想看看卸下滤镜后的真实,擦掉精致后的土味。

而从农村走向城市那一批人,也在视频中沉湎怀旧,虽然他们一部分人已经在城市站稳脚跟,成为新市民;另一些人仍然漂泊流动,发现城市留不下,农村也回不去。

《乡村爱情故事》剧照

就像在城市生活久了,就会想象西藏和新疆这些贴近大自然、更为原生态的地方;在现代性时间中,时间如同一辆火车迅速向前流动,裹挟着不可阻挡的进步力量,让一切旧有的事物迅速更新迭代,让一切坚固的东西烟消云散。

而”张同学“的世界里,乡土以一种粗粝、生猛且坚固的形象,抵抗着”现代性的魔法“。在他的生活中,日子是一成不变的,今天和明天的区分,在于今天吃鸡肉,明天下馆子;今天洗被单,明天叠坝抓鱼。

快节奏的配乐又展示出一种生命力和生命热情,这同样是城市人难以想象的:在如此简陋的物质条件下,在什么都需要自给自足凑活凑活的生存环境下,这股子精神气和劲头是哪里来的呢?

当然,大家由此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答案:想象中的乡土。

在都市人的想象中,乡土是纯洁的,它涤荡受够了尔虞我诈的灵魂;乡土是简单直接的,有秋收冬藏这样最简单的规律支配;乡土也是足够包容的,能够让每个疲惫倦怠的心灵栖居。

但真实的”乡村生活“是什么样呢?我们为什么会对”乡土“念念不忘呢?

01 土地是根,“土气”是魂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费孝通先生写在《乡土中国》开篇的第一句话。

常有人说农村人“土里土气”,似乎带有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若没有这种“土气”,中国的城市和乡村都无法健康发展

中国人的“土气”是与生俱来的

这种“土”,一方面是泥土,关乎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另一方面是乡土性,关乎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山河故人》剧照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土地的可贵。

费孝通的老师史禄国先生曾给他讲过一个故事: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可见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有多深厚。可以说,我们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人。

正因对土地的依赖与崇拜,土地神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也是颇为崇高。

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一路传承。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这种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土气”,并未随着城市化而消失

就拿种菜来说,很多长辈来到城市后,仍然保留着这一习惯。

在街边的空闲地,楼下或屋顶的边角地,只要有泥土,就常会有人把它清理为一块“农田”,种上各种蔬菜,甚至搭起葡萄架。

武侯区浆洗街街道在社区打造“空中菜园”

图片来自《封面新闻》

夹缝中的菜地,承载着那些对土地有独特情怀的人,最后的倔强。

02 “土气”的人,越来越少?

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生活圈子高度重叠。有的人可能一辈子的活动范围都在一个村里。

“张同学”视频中的场景,大多是在自家房前屋后,在村子里的左邻右舍。聚村而居的人,经常往来,一起吃饭、唠嗑、打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土社会的结构受到巨大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方式、内在文化都逐渐发生变化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很多人点赞张同学的视频,其实也是在渴望一种温情和亲近的人际关系。走在路上,看到谁都能热情地打个招呼,说上两句,而不是像城市中,住在楼上楼下,甚至是门对门,都很少见面。

城市的一个社区里,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不同职业背景和社会阶层的人,有不同习惯、不同爱好、不同行为方式的人,都混居在这一方空间。

大家相邻而居,却又异质、多元、复杂。大家偶尔碰面,宛如最熟悉的陌生人

03 还有人回乡村吗?

在城市化的浪潮下,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涌入。自2010年以来,有超过1.6亿的乡村人走进城市,变成城镇人口。

“七普”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64%。这意味着,9亿多人,都在城市里

数据来源:金十数据

如果说,从农村走出来的60后、70后还有可能告老还乡的话,新生代的80后、90后还会回农村吗?

张同学的视频评论区里,不少人表示怀念和向往这种简单纯粹的乡村生活。但真的说要回到乡村,长期住下去的人,没有几个

就像之前“李子柒”文章评论区的网友留言:现在回忆起小时候的乡村生活,自然很留恋,但又有多少人愿意回去、并且真的能够习惯呢?虽然如今乡村已经摆脱了大部分人“落后愚昧”的刻板印象,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资源、人际关系和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依然跟城市有所差异。

毕竟,城市里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对于没有干过农活的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去到乡村反而手足无措。

不过,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乡村同样是一片广阔天地。对于有情怀、有能力的年轻人来说,乡村也能大有可为。

去年国庆档上映了一部电影《一点就到家》,讲述了三个年轻人在云南乡村既疯狂又纯粹的创业之旅

他们仨分别怀揣电商梦、快递梦、咖啡梦,通过共同的努力,将乡村与外界的隔阂打通,带领当地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电影本身带有戏剧化和理想化的色彩,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故事,都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如果有越来越多人才为乡村注入“活水”,未来的乡村一定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乡土,是融入我们血液中的记忆与情结,也是所有人午夜梦回的精神故乡。但相比于仅仅把乡村当成“猎奇围观的他者”、当成遥远的精神寄托,真正关注它的现状与困境,才更有意义。

-End-

编辑:国栋,妍书

观点资料参考:

《乡土中国》,费孝通

图片来源:《乡村爱情故事》、《山河故人》

《一点就到家》等影视剧照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scb01@pup.cn

##20211206

本期活动

你如何看待“张同学”视频的走红?你愿意去到乡村生活和发展吗?评论区留言和小北聊聊吧!

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送上今天的主题图书《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清华大学校长新生赠礼。费孝通饱含家国情怀的经典力作,探究中国心理,了解中国人性。一本中国式社会关系百科全书!告诉我们“家”的真正定义。

《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

本*录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反映了中国土地制度变革面临的困境,底层和地方经验,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也是反映近十年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宝贵资料。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古诗词里最常见的一对昵称和CP,我已经嗑得停不下来

豆瓣9.1分的下饭节目,用22年塑造中国人的法律观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最怕听到“想开点”?

感受血脉中的乡土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