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气温回升,一有假期,儿子总会缠着我说要去“赶海”。问我什么是“赶海”,到底在赶什么海?是不是网络视频上“捉螃蟹”“抽水坑”之类的?立刻化身为一只“好奇宝宝”缠着我寻求答案。想想他们这一代生在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里的娃,也真是可怜,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太少了。
到底是什么“赶海”呢,这一套《我们赶海去》给我们一个系统而有趣的答案。“赶海”的标准定义就是:在海边寻找、发现、拾捡各种小生物。像贝类、螺类、螃蟹、鱼虾这些都有。生活在海边的居民,靠海吃海,有时候赶海时,收获颇多,也是增加收入的一种方法。
有一次教师节,跟着学校团建,来到平潭一个海边露营。早上四五点钟起来看日出,恰好一个小伙伴就是本地人,带我们一起赶海。五六点钟,太阳刚刚升起,一片金黄洒在海面,一个巨大的“咸蛋黄”在海平面慢慢升起。此时,温度不是很高,海浪有节律得一涨一落。当潮水后悔时,海面上就会出现鼓包,一挖,绝对有货。那一早上,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了海星,亲自体验了一把抓螃蟹的乐趣,那种平常见不到的螺非常多。真是一次令人难忘得体验。
但也不是全部都是有趣的,多亏是有当地有经验的小伙伴带我们在赶海,不然,我们这群外地人遇到危险都不知道怎么处理。比如,在海边常见的“毒手”海蜇,如果碰到了是十分危险的。所以,赶海前,有必要对“赶海”的知识进行一下“突击”,知道哪些能捉,哪些不能捉。所以,这套《我们赶海去》的作用就非常大了。
这套《我们赶海去》就是一套关于海洋知识的小小“百科书”。作者是厦门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刘毅,插画设计师是林俊卿,以图文互动、漫画对话的方式呈现海洋知识。知识点全面,表达方式诙谐有趣,知识性与趣味性满满。
在这套书里,主角是“石小黄”(海洋生物石磺)与“刘博士”,在他们的海洋之旅中为我们介绍各种海洋生物。《我们赶海去1》,主要介绍的是红树林滩涂、沙滩、湿地、浅海区的植物、鸟类、蟹类、贝壳类、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基本上就是我们在“赶海”时,能遇见的常见的生物。
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红树林,就十分神奇。在一些网络视频里,看到人们在树林里捉螃蟹,评论区就会打出“好假”的评论,殊不知,那可不是普通的树林,那可是红树林!这本书首先就讲到了红树林如何被命名,原来就是因为它的树皮含有单宁酸,遇到空气氧化变成红色,所以才被命名。
红树林是一种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上的特殊植物,因为有了它们,所以才形成了这个红树林小小的生态系统——红树林遭到破坏,“赶海”也会遇阻,因为很多物种就是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依托的。这种植物有特殊的繁殖方式——胎生!而且它们根系发达,不怕风也不怕浪,台风都拿他没办法。还有一个特殊本领就是它可以喝海水,它通过“拒盐”“丢盐”“泌盐”三个绝招来淡化海水,是不是很神奇?红树林生态系统里还有其他植物,像老鼠簕、水椰、秋茄、海檬果等等,有些甚至是有毒的,刘博士在这本书里,都有详细讲解。所以,知识讲解相当专业。
我们在“赶海”时常见到的螃蟹,就有好多种,这本书里讲到了弧边招潮蟹、和尚蟹、短指和尚蟹、关公蟹、寄居蟹,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小小的物种,各怀绝招。招潮蟹个头不大,但“武器”强大,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那大的出奇的鳌,好像随时准备战斗;和尚蟹用快速打洞快速躲避敌害,实在躲不了就用“装死”来迷惑敌人;随时背着盔甲保护自己的关公蟹。
这里还讲到了与恐龙同时代的“鲎”,“灭霸”的高徒鼓虾,“死宅”藤壶,紧贴着岩石的石鳖,礁石区的四不像“龟足”(我们常在“赶海”视频里见到的“佛手”),还有海蟑螂。这本书以漫画形式,有插图有解析,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有趣又有料。
在《我们赶海去2》接着第一本的内容,继续讲叙海洋生物,像船蛆,团水虱,海参,章鱼,还有一些常见的鸟类。
《我们赶海去——海边生物的“三百六十行”》里面就介绍了很多海洋生物的“绝技”。像时装模特——中华白海豚,不同生长时期竟然会颜色不同;有热心帮助其他鱼儿检查身体的“医生”——清洁鱼;有游泳健将——旗鱼;有“海底厨神”——猪齿鱼……真是生动有趣。
《我们赶海去——海边生物的节日》里主要介绍海边的12个月里的各种小节日。在12个月里的30个关于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节日里,介绍了关于蝠鲼、海天牛、海蜗牛、馒头蟹、勺嘴鹬等动物。真是趣味多多,知识多多。
这是一套几乎适合所有年龄段的有趣的关于海洋知识的科普书,不夸张的讲,真是读到停不下来。如果想要“赶海”,或者要去“赶海”,亦或者想去却又不能去的朋友,不妨先看看这套书来增加一些知识,或是过过眼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