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厂的那些“地标性”建筑

我们厂的那些“地标性”建筑

首页模拟经营盖楼我贼溜游戏更新时间:2024-06-12

以前在双桥子这个地方“地标性 ,咱们420厂,你只要一说“马棚几乎无人不知建筑,无人不晓。那建筑虽不起眼,但却算是420厂的“地标性”建筑,要是有人问你住哪儿?你回答多少多少栋,人家可能不知道在哪儿,可你只要说在“马棚”那块儿,对方马上就会明白了。除了“马棚”,还有“牛奶大院”“无名高地”,在420厂宿舍区那可是人人都知道的地方。除此之外,宿舍区比较有名的地方和栋号还有“技校那块(最早是安装队)”,“干部楼”,57栋(靠近幼儿园)、45栋(楼前就是幼儿园,也是双桥子派出所的所在地)、72栋(楼下是商店)、老8栋(真的是老房子),水碾河老3栋(楼侧面就是子弟校平房教室),都称得上是420厂的“地标”,反映出当年厂里职工艰苦创业的乐观精神。

马棚

想骑高头大马?既要和人拉关系,还得跟马套近乎

1

我们小时候,也就是420厂刚建厂那会儿,在双桥路边上(位置就是现在的双桥路和经华路十字路口的西北角,不过那时候可没有经华路,都是菜地)有座很大的草棚,周围是红砖修砌,南北两个大门:朝南的大门向着双桥路,而北大门外则是一望无际的菜地。

这个大棚,我们喊它“马棚”。大棚内联通南北,有很宽的通道,可以赶大马车进出,东西两边有拴马桩和一长溜的马槽,里面养得有几十匹马。那些马可不是四川本地的小马,都是些高头大马,每匹马的屁股上都烙得有编号。这些马不管是拉大车,还是没拉车,跑起来都呼呼有风。

马棚里那些养马的人和赶大车的人都操着外地口音,有的还穿着褪了色的军装,据说这些人和这些马都是转业下来的。想起这些马还挺委屈的,当年驰骋沙场威风凛凛,到了和平年代却只能退下来拉车。

马棚的这些人和那些马好像属于“成都市运输社”。咱们厂那时候不是刚开始建吗?建厂区、建家属宿舍区,这运输社的大马车,就是专门给咱们厂拉建筑材料的。

2

五几年、六几年那二年辰,成都多穷多落后啊!就是在东风路(现在的蜀都大道)你也看不到啥子汽车,好多都是架架车和鸡公车,有个别条件好点的架架车前面有头黄牛或小马来拉套,人跟在小马屁股后面驾辕,我们偶尔看到了都觉得挺奇怪的。

我小学班里有个同学,是个调皮娃娃,但人很聪明并且胆大,嘴也甜。他那个时候就经常到马棚去玩,我也和他去过几次,和马棚里的那些人“拉关系”,说白了,就是想骑马,跟人家混熟了,人家也就同意让他骑马了。

但光跟人熟了还不行啊,还得跟马熟。那些马性子都很烈,不是随便能让人骑的,他就锁定一匹马,只和那匹马拉关系套近乎——经常去给那匹马喂草料,梳毛什么的,没少下工夫。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一个小人儿骑在一匹高头大马身上,可神气啦!

那马还没有鞍子。你要问我一个小学生怎么骑上那匹高头大马的?刚不是说了我那个同学聪明吗?他把马牵到马槽跟前,先爬上马槽子,再从马槽子上爬上马背,骑在马上两腿一夹,一抖缰绳,一溜风似跑出马棚。

3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马棚里的那些马都不见了,咱们厂也建得差不多了。马棚重新整修了一番,变样了。棚顶的草棚换成了油毛毡,棚里的大通道保留着,但两边隔出了很多的房间。虽然大家还管这个建筑叫“马棚”,但里面已经住人了。

“马棚”一度曾是住在单身宿舍的职工家属接待站。后来差不多1971年、1972年,陕西汉中的兄弟单位来了很多年轻人到420厂代培,就都住在了“马棚”。再后来“马棚”成了咱们厂的家属宿舍,虽然这“马棚”里既没有厨房,也没有厕所,但在当时,厂里的年轻人结婚能有间这样的房子住就已经很满意了。

“我住在马棚”“我在马棚那块住”“我们在马棚上课”……不管是真的住在“马棚”,还是住在“马棚”附近,尽管那两排平房教室是在“马棚”后面,但只要跟人说起“马棚”附近的地方,大伙都说在“马棚”。咱们 420 厂,你只要一说“马棚”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建筑虽不起眼,但却也算是420厂的“地标性”建筑。

牛奶大院

这个大院一直没个编号,慢慢地,“牛奶大院”就被叫开了

“牛奶大院”一开始是个商业大院,是个四周都被平房围起来的大院子。

咱们厂刚到双桥子这地方时,为了解决职工家属的生活问题,经市贸易公司的同意和支持,在工厂开办了商店,经营日用百货等生活必需品。于是,这个大院子里就有了百货店、饭馆,我到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端个大锅到饭馆去买烩饭。

大院里还有卖煤的,院子南面有一个挺大的菜社,东面外侧的商铺有卖干杂、烟卷的,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酱油铺子,卖些咸菜、豆腐乳等。那时候的酱油和醋都是散装的,装在大缸里卖,要好多,打好多。那时候拿个瓶瓶儿就去酱油铺里打酱油、打醋,谁也不去想这酱油和醋是不是有质量问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院门口开始有卖牛奶的了,那牛奶是每天从奶牛场拉来的新鲜牛奶。打牛奶需要每个月提前订奶票,也可以用现钱买,每天早上都排起长长的打牛奶的队伍。和酱油、醋一样,那时候也是一大桶一大桶的散装牛奶,用提子舀出来,没有谁担心那牛奶是否有假,完全放心。

这个大院一直都没有个编号,慢慢地,“牛奶大院”这个名字就被叫开了,在420厂,只要一提起“牛奶大院”,就没有人不知道。后来商家陆续搬走,在三街坊子弟校的教学楼还没建立前,遇到教室紧张的时候,还在这个大院里设立过小学的临时教室。

后来虽然打牛奶的也没有了,但大家却还是一直叫这个院子“牛奶大院”,要是谁家外地来信,收信地址也还是都写“……牛奶大院,××号,×××收”。直到厂宿舍区住房改造,“牛奶大院”才最终消失。

无名高地

地势较高的坡,两大排平房,住满了新成家的小两口

“无名高地”这名字乍一听,战争年代的味道。它的地标性虽“马棚”和“牛奶大院”,但也是独占一方。420厂上了点岁数的人都知道,只不过是厂职工家属的宿舍,只是两排大平房建在地势较高的坡上,地南面是16栋、17栋单身宿舍,是18栋、19栋单身宿舍,唯独这上的两排大平房没有任何编号,知道最早是谁那么聪明,给它起了名字叫“无名高地”。这一叫就是几年,直到那地方要改造盖楼,平房拆掉,高坡被推平,才拿下这“无名地”的名头。

“无名高地”上的那两排大和“马棚”一样,也是建厂时留下来建筑。那时候,这两排平房是堆放筑材料的库房,也有些建筑工人里面,房子相当简陋,有的地方还有砌墙,便于当时堆放这平房完成了仓库的使命后,就将就着原来的基础,把平房背靠背的隔出很多小房间,隔墙用的材料是篾条和黄泥巴。每个房间也就8平方米左右,屋里放张大床就没有啥地方了。而且小屋还没有顶棚,头顶直接能看到瓦,咱们厂那些新成家的小两口搬进去后,有些人家就想办法自己搭建顶棚。

房与房间之间也不咋隔音,谁家动静大点周围邻居都听得见。也没有厨房,做饭得在两排平房之间的过道里,那过道也就一米多宽,不到两米,要是遇到下雨天,这过道里就没办法做饭了。而且厕所和水池是公用的。还记得曾担任过 420 厂总经理的段昌平吗?当年他从北航毕业到厂时,就曾和他爱人住在“无名高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