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赶水释名

綦江区赶水释名

首页模拟经营赶山赶海开饭店更新时间:2024-04-24

赶水镇隶属于重庆市綦江区,大致在綦江城区的南部。东邻万盛区关坝镇、扶欢镇,南接安稳镇、贵州省桐梓县坡渡镇,西与打通镇、贵州省习水县寨坝镇接壤,北与东溪镇相连,区域面积198.23平方千米。然而,一问到赶水何意,每一个被问的人都是一脸糊涂。赶鸡可以,赶鸭可以,甚至还有赶路、赶山、赶海的说法,可就是没有赶水的说法。赶水何意?这成了很长时间里,梗在我喉咙里的骨渣子,吐不出来,咽不下去。这次借“重庆地方志”公众号平台,我希望能够破解“赶水”由来,了我夙愿。

綦江区赶水镇(作者选自互联网)

我首先必须弄明白,赶水一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几经周折,我查到了目前已知最早的书《明史》。《明史》綦江条说:“南有綦江,即僰溪之上流,一名东溪,有东溪巡检司,后徙县南之赶水镇。”《明史》是清早期的人编修的,因此,可以断定,赶水一名最迟也出现在明末清初。在查阅的过程,我发现有人说,赶水一词最早出现在万历《重庆府志》中。可是到哪儿去找这本书呢?

几经周折,最后在国家图书馆查到,其实就是在建置沿革中有这么一句话:“宋置南平军,即今之赶水,与綦市相距九十里。”万历这个年号是从1573年到1620年,距今四百多年。

万历《重庆府志》中的“赶水”一名(书页截图)

那么,为什么要叫赶水呢?有人解释说:赶水镇,“又作‘捍水镇’,因其地有赶水关得名,在綦江县南。”这种解释,跟没解释差不多,不过,它说的“赶水关”倒还比较有价值,说明“赶水关”早于“赶水镇”存在。《清史稿》中还提到捍水关:“僰溪亦名夜郎溪,……南三舍溪、捍水二关。”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古名铜佛坝,北宋为捍水,后讹为赶水,集市.赶水区.赶水镇、赶水公社驻地。”(《四川省綦江县地名录》)认为赶水由捍水错讹而来,并且还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后世的赶水镇所在地原本叫铜佛坝,前后两条信息串连起来,就是:最初为了防御,朝廷在此设立了“赶水关”,而后,因为赶水关安全,政府的多种机构便来依附。由于“关”在山上,地势不太平坦,交通也不方便,并且也容纳不了多少机构,于是,赶水的办事机构便迁到了铜佛坝,并且用“赶水”一名替换了铜佛坝之名。綦江的学者说,铜佛坝应该就是今天的铜佛村,也就是川黔线赶水火车站所在地。铜佛坝最早被使用是在宋朝,当时朝廷在这里设置了南平军。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管辖。

铜佛坝在赶水镇的对岸(地图截图)

网上有人说:赶水是因为松坎河、藻渡河、羊渡河三水追赶,汇聚于此,仿佛人之匆匆去赶场,因而得名。此说颇有新意且有趣,只是缺乏材料的支持。

《四川省綦江县地名录》说“赶水”是由“捍水”错讹而来,这肯定是指读音。查《广韵》,捍字两读,读[gränx],读[gans];赶字三读,读[gian],读[kanx],读[güat],至少,捍字的第一读[gränx]与赶字的第一读[gian]是比较相似的。在上古音中,捍与赶也是有区别的。捍读[ɦɣan]、读[ɦɑn],赶读[ɡɨɐn]、读[ɡʉɐt](均为郑张尚芳构拟)。不论是上古,还是中古,虽说捍与赶有区别,但毕竟还是相似。其实,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也可以找到“捍”与“赶”在读音上相通的地方。捍,原作扞(后来算作异体字),而扞有一个异体字作擀,就读赶,重庆人常说的“擀面块”的“擀”,就是这个字。写成直观的公式就是:

捍=扞=擀(读赶)。

原本,重庆方言是没有这个字的读音的,要说有,就是“矦旰切”,反正跟着《说文》《康熙字典》读。但是,文革却把这个字送到了我们的身边:渝中区有一条街被改名叫“捍卫路”,造反派中多有“捍卫某某某思想战斗队”一类的名称,人们怎么读的,我还有印象。但为避免失误,我在几个微信群中做了个调查,希望老同志回答我,最后的答案是(按回答人数多少排列)gàn、gàng、hàng。读gàn,这真应了那句话,四川人生得尖,认字认半边。直观地说,捍与赶都有一个声符“干”,所以读音不会相去太远。

从读音的角度分析判断,“错讹”之说不能成立,由捍变作赶,最大的可能就是通俗化——让更多的人能认识“捍”字。

看了不少资料,我粗略估计,大致是清朝以前都写成“捍水”,而此后都写作“赶水”,然而,细致一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明朝就已经有人写作“赶水”了。如“宋置南平军,即今之赶水。”(万历《重庆府志》)而清朝也有人写“捍水”,如“三溪,在县东南四十里,盖即僰溪、东溪、葛溪也,发源于播州……四十里至綦江捍水镇三岔河,……”(清嘉庆《四川通志》)捍与赶怎么写,与时间没有关系。

有人说赶水一名出现在宋朝,这个缺乏证据。就目前而言,宋朝出现的是“铜佛坝”。如“熙宁八年,招收西南蕃部,以恭州南川县铜佛坝地置军。”(宋·李攸《宋朝事实》卷十九》)“以渝州南川县铜佛坝为南平军。熙宁四年,既讨定李光吉、王以渝州南川县铜佛坝为南平军。”(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熙宁,宋朝年号,1068年至1077年。

关于读音,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下面该探讨词义了:捍水与赶水有区别吗?

翻阅了许多书,找出了三个含有“捍水”的典型句子:一、居民筑此城捍水(1987年《滁州市文物志》)。二、筑堤捍水以为田(《天津市津南区志•蓝本•上》)。三、筑堤捍水(陈训廷《惠州历史概述》)。细细琢磨这些词义,大致为驱赶水、聚集水。那么“赶水”又是什么意思呢?最终找到几个有“赶水”的文本进行研读:

浙江作家龙虎在《家乡的小河》一书中讲到童年曾在故乡赶水,他说的赶水其实就是赶牛。但仔细品读他的作品,我发现他说的赶水是驱使老牛把水车到田里去。

“赶水”是农耕社会的常用词,而今还保存在还要耕田的少数民族地区。哈尼族地区有赶水行为。他们指把水通过渠道送到田里叫赶水(莫独《阿倮欧滨:哈尼人一座灵魂的高地》)。苗族地区也有赶水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往田里灌水,或者把田里的水放出来,都叫赶水(杨焕礼《苗族团寨文化记忆系列——赶水》)。土家族不仅有赶水的行为,还有为什么要赶水的原因:

土家族有一个词叫“测借”(扯借),直译为“水赶”,若按汉语的语法说,就是“赶水”。土家人,常在山垭或山腰开辟水田,这样的田块小,蓄水功能差,因而这种田全靠雨水活庄稼,土家人称这种田叫“天水田”或者“雷公田”。为了能够收集到更多的水,他们会在田的周围挖一些沟渠,或者安装笕槽,把雨水汇聚拢来,这种行为被称作是“赶水”(《张家界土家语地名诠释》)。

当地有地名叫“赶水坡”,就是有较多叫天水田的小块田而得名的。

通过具体的事项对比,我觉得“捍水”与“赶水”没有什么区别,直白地解释,就是聚水(使水聚拢)与散水(使水分散)都可叫作“捍水”(赶水)。结合赶水镇的实际情况,就是有一个从“赶水关”迁到“赶水镇”的发展过程,因此,我断定赶水镇的得名原由是:赶水关附近的村民也有像土家族村民一样的赶水行为,后来官家用村民赶水蓄养的小块田(或者在那附近)建了关隘,并用赶水一词为这个关命名,这样就有了赶水关。赶水一名转移到铜佛坝,可能有军政部门随同迁移,比如“赶水铺”迁到铜佛坝,因而也把“赶水”一名带了过去,后来,铜佛坝就成了赶水。

行文至此,我该作“结案陈词”了:

名称由来:最初叫捍水,后简化为赶水。

使用时间:400多年,大致是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

得名原由:因赶水关附近的天水田需要“赶水”而得名,后被某些机构带到了铜佛坝。

文章作者:姜孝德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退休)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