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CRAZY262
很多粉丝朋友问262为什么不更新?我不一直在更新吗~
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我们看到太多诸如豹2、T-90这类先进主战坦克在新近的冲突中折戟沉沙,坦克无用论再次实锤……了吗?
说坦克“无用”未免过于绝对,但这种针对“坦克vs坦克”而设计优化的方案确实遭遇实用性的巨大危机!在近一个世纪的坦克进化历程中,大部分时间里其大致形态都是——两条履带驱动的底盘,可以旋转的炮塔,以及那门标志性的长长的主炮。
就像我们在《舒克与贝塔》中看到的卡通形象一样。然而在坦克早期的探索阶段却并不是这样。这就类似于生物进化历史上的“寒武纪大爆发”,在那个大家都还没想好自己应该长啥样的古早时期,各种脑洞大开的奇葩尝试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童年回忆,动画《舒克与贝塔》中的坦克
在如今这个坦克已进入进化瓶颈的时期,不妨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蛮荒时期找找灵感,看看未来坦克的进化,还有没有什么不走寻常路的解法?
1916年9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国率先将第一批现代军事意义上的坦克投入战场。“坦克”Tank这个词是英文中“水箱”的意思,可能是出于保密或者叫着顺口的原因,英国人把这只巨大的能动的铁箱子就叫作“水箱”Tank。
而这种初代坦克的造型也确实就是个大铁箱,只不过不是直角的方方正正,而是带斜边的菱形结构。
之所以要设计成这样,就是为了满足当时制造这玩意的应用场景,跨越敌方的堑壕阵地!经历了开战第一年短暂的运动推进阶段,交战双方很快就陷入了战线对峙的僵局。面对机枪、铁丝网、堑壕组成的绵延防线,血肉之躯的步兵根本无法突破,这才催生了坦克这种秘密武器。
初代坦克Mark Ⅰ型全身上下覆盖6至12毫米的钢板装甲,并用铆钉连接固定,这个我们从其表面一排排的铆钉头就可以直观看出。
虽然后世的坦克逐渐用焊接工艺代替了铆钉连接工艺,但这种颇具原始气息的钢板铆钉组合却催生了后来“多铆蒸刚”的审美文化。
初代坦克内部装有一台105马力汽油机,驱动两条20米长的过顶履带,带动坦克前进。而这种坦克的武器是装在车体侧面的炮郭里,依据雌雄等不同的型号分别装备机枪和小口径火炮。
▲带有火炮的英国Mark坦克被称为雄性,安装机枪的被称为雌性。
从这种坦克的外形就可以一眼看出,它几乎没有具备大缓冲能力的悬挂系统,所以也不可能跑的很快。
事实上,它的速度最高也不过每小时6公里,和人的步行速度差不多。其设计用途也专精特化就是用来突破机枪、铁丝网、堑壕组成的绵延很长,但纵深并不大的防线。
钢板装甲用来防御机枪子弹,过顶履带用来碾过铁丝网,菱形的车身用来跨越堑壕时不至于陷进去,而对付躲在堑壕里防守的敌方步兵,布置在车身侧方的机枪和小口径火炮足矣。这么看来,这种设计简直完美!……吗?
实际上,第一批生产出来的坦克性能并不完善。原本一共60辆,其中49辆坦克成功运上火车。随后的17辆在赶赴前线的路上,因为陷入泥坑或机械故障提前出局了。
其余32辆在开战前,又有14辆因为各种原因退出战斗序列。最后真正上战场的只有18辆。仗还没开打,大多数坦克都折在路上了。参与战斗的这18辆坦克又遭到德军密集火力的打击,9辆抛锚或被击毁。打完第一仗后,存活下来的只有9辆。
英国人打造的这款初代坦克尽管制作粗糙,故障不断,但初此登上战场后还是吓到了对面不明真相的德军,并在战场首秀中取得了不俗战果。
是役,英军以21个步兵师的兵力,在坦克的支援下,用了5个小时就将10公里宽的战线向前推进了5公里,这个战果以往要消耗几千吨炮弹,牺牲几万人才能取得。
在战场上尝到了坦克厉害的德军一方面积极寻找对付敌人坦克的方法,包括将*炮改用作反坦克。另一方面,也加紧研发自己的坦克。
为了尽快满足战场需要,德国在现成的拖拉机底盘上研发完成了A7V坦克。A7V坦克外形方方正正,看起来比英国搞的初代坦克更像水箱。
不过它没有使用过顶履带,整体通过性能比英国的“水箱”略差,不过内部空间更大,可以容纳18人!多门环车身布置的枪炮,令A7V坦克看起来更像是一座可移动的战斗堡垒。
那既然现在交战双方都拥有了坦克,在战场上一决雌雄就成为了必然。
1918年4月24日,装备A7V坦克的德军占领了纬莱布勒托纳,并一路向南进攻。三辆英军坦克在情报不足的情况下接到命令赶去增援。
终于,3辆A7V与3辆MK4正面遭遇了,这将是历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战。有趣的是,两伙狭路相逢的坦克看见对方时都懵逼了。双方乘员都是第一次碰见这种情况,完全不知道坦克战该怎么打。
英国坦克首先胡乱打响了坦克战的第一炮,德军坦克也不甘示弱,先后击中了两辆MK4坦克。中弹的坦克开始后退,这两辆都是雌性MK4坦克,没有炮!仅有的机枪打在A7V坦克上简直是挠痒痒,因此只能被迫后撤。
狭路相逢勇者胜,剩下一辆与A7V抗衡的雄性MK4型坦克采用之字线路走位,一面躲避德军坦克的炮火,一面左右火炮交替开火。
▲坦克顶上的柴火捆,是用来填平堑壕的
不过这种攻击方式对于简陋的一战坦克来讲命中率太低,接连几炮都不能打中。眼看人多势众的A7V一点点逼近,英军坦克车长米切尔下令将坦克停下来,决定稳住车身,孤注一掷给德军坦克精准一击。这是一个危险的举动,好在英军坦克炮手比较给力,首发就命中了领头的A7V坦克“脑袋”,之后又接连两炮将这辆A7V坦克彻底击毁。另外两辆A7V见势不妙,果断打出GG,跑路为上。
除了英德之外,一战的另一大交战国法国也搞出了自己的坦克,还不知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是圣沙蒙坦克。
用今天的视角看,这更像是一种装甲自行火炮,配备著名的法75式火炮,即《亮剑》里李云龙用的“意大利炮”。这在一战坦克中算是罕见的大口径炮了。
除此之外,此坦克的其它设计比上文介绍的英法坦克并没有更多创新。而另一种法国坦克则为后世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便是雷诺FT-17。
相比于前文介绍的坦克,雷诺FT-17的体形更小,乘员仅为2人,属于轻型坦克,不过它却创新性的使用了可以360度全向旋转的炮塔设计。这让这种坦克能在战场上发挥火力的效率大大增加。
同时小巧的体形也让它的生产和使用都更加方便,所以雷诺FT-17不仅在法军中大受欢迎,更得到了他国同行的青睐。
到一战结束时,雷诺FT-17就生产了3187辆。一战后更是出口到了27个国家,成为很多国家坦克兵的启蒙“玩具”。其发动机后置,炮塔中置,驾驶席前置的基本布局也被一直沿用到今天的绝大部分主战坦克当中。
当然了,这种主流王道布局并没有随FT-17的横空出世而瞬间消灭坦克设计界的所有“异端”,很多奇形怪状的设计依然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比如对越野过障能力的过分追求就催生了比过顶履带更夸张的过顶轮。比如德国的“碾压车”
然而这车的轮子虽然过顶,但还不够大,一旦掉入夹角小于60度的深坑,就再也别想爬出来了。
那把轮子再搞大!比如俄国的“沙皇坦克”
▲沙皇坦克
这轮子是够大了,但在战场上这目标也够大了,而且整个大轮子的支撑结构都会变成容易受攻击容易受损的部位。所以这种设计最终没能走入量产。
而另一种,在雷诺FT-17旋转炮塔这种靠谱设计的基础上,堆叠加料,给坦克多加几座炮塔,是不是战斗力就翻倍的强大了呢?这种多炮塔坦克以苏联的T-35为典型代表。
T-35拥有多达5个炮塔,全重45吨。然而相较于这样的吨位,它每个炮塔能装备的火炮就显得小的可怜了。而且需要多达11人来操作,严重挤占了车内空间。
况且除了顶部的主炮塔,其余4座副炮塔的射界也非常有限,且动起来还会互相干扰,打起仗来完全没有效率!所以二战开打过后,各国很快都意识到,一车,一炮塔,一主炮,才是坦克的最佳形态!
剩下的,就是坦克装甲厚度和火炮威力之间的PK了。那在这场钢铁碰撞的较量中,坦克的形态又将如何继续进化,咱下期在给大家继续介绍。
最后谈一点捋完坦克发展初期历程的感想。相信看过《阿凡达》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对其中展现的外星动物印象深刻。
但当我看到这些动物时,心中却冒出一个疑问:为啥这些艺术创作的原型——地球上的马是四条腿而不是六条,鲸是两个鳍而不是四个。亿万年的生物演化是否遵循了一条原则,那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而人类对实用型工具的设计似乎也一样,就像咱今天介绍的坦克早期的进化历程,它也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而这种现象在现今的众多产品中也非常常见,如手机、汽车,都是朝着越来越简洁的风格发展。
更进一步,大到人类社会的制度设计,小到我们个人的做事原则,是不是都可以从这些有形之物肉眼可见的进化历程中汲取一定的智慧呢?
▲《三体》中的外星武器“水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