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专家谈清明习俗:祭祀为重,丰富多样

非遗专家谈清明习俗:祭祀为重,丰富多样

首页模拟经营贵族故事馆中文版更新时间:2024-04-29

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4月5日电(记者 冯源)清明节祭奠英烈是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仪式,而在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当地的城隍庙会也是祭祀明朝抗倭英烈的祭祀活动,这一祭典由来已久,已经成为浙江省的省级非遗项目。

浙江省非遗馆第二期“之江非遗大讲堂”3日开讲,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二级教授陈华文介绍了上述案例。他表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清明节最重要的是它的文化传承。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墓祭,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家庭或家族生存发展不同和区域文化不同,清明祭祀表现出了明显的地方差异。

陈华文告诉记者,埋葬遗体是人类善待逝者的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认可。这一行为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善待逝者对于生者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埋葬行为后来就形成了繁杂的祭祀礼俗,也生发出我们对于祖先的敬畏和崇拜。清明墓祭也是由此而产生的。

清明墓祭源于坟的出现和普及,在夏商周三代时期,最早的葬俗是有墓无坟,只有贵族有资格为先人建庙祭祀。而随着坟的出现,平民才有条件墓祭,墓祭大约出现在西周后期至战国时期。而清明墓祭的出现又要晚于墓祭:大概在南北朝后期,清明与寒食逐渐融合,到唐代清明与寒食正式融合,从此清明墓祭正式成为一种民间信俗。

《礼记》中有按照春夏秋冬四时进行祭祀的要求,在民间则被发展为“四时八节”之祭,八节指的是廿四节气中的四立、二分和二至。陈华文说,而清明祭祀则是四时祭祀的重要一类,其主要目的是祈福消灾,怀念祖先,它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民间信仰方式,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固化的习俗和规定、相对固定的主持者和明确的参与者。它同时也具有地方化、差异化和多样性的特点,正是这些差异性,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动力。

陈华文说,在历史上,清明节在各地的习俗非常丰富,如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拔河等等,在浙江还有蚕农祈求丰收的“轧蚕花”庙会和渔民祈求丰产的“网船会”,同时清明节的食俗也非常多样,南方以清明馃为代表,同时在浙闽地区的不同市县也有蒿子粑粑、菠菠馃、润饼、艾糍或清明糕等食品,而北方也有馓子、子推馍、枣糕等不同食品。食物是民族或地方民众生产、生活的结晶,也是人们适应地方生存并不断将文化在地化、具像化的一处表达。它和语言一样,是文化守护的最后防线,因此,食物也是非遗保护中非常重要的对象。

来源: 新华社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