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篇:1980~90年代北方农村儿童的流行游戏

怀旧篇:1980~90年代北方农村儿童的流行游戏

首页模拟经营欢天喜地更新时间:2024-04-24

我出生于1981年,其时的家乡(豫东大平原上一个宁静的小村庄)依然是一块贫穷落后的盐碱地。

在我幼年时的眼里,看到的田地上都蒙着一层白茫茫的“牛皮藓”。但是,幸运的是,这块神奇的土地后来变得越来越肥沃。

我并不记得治理这块土地的是哪位“焦裕禄”同志,但一定有很多平凡的英雄参与了这场神圣的土地保卫战。

因为没有太显著的贫富差距,孩子们的童年都是贫乏但快乐的。最快乐的时光,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的时光。

这些游戏相当简单而原始,不需要用电,不需要购买,取之于大自然或家中废旧物品,自己动手制作,或者索性什么道具、材料都不需要,就是肢体的语言、动作和碰撞,相当节约和环保。


泥巴

最好玩的,当然是泥巴。

本文中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这种泥巴,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否则都不能塑形,我们称之为“胶泥”。它的形成原理我并不清楚。

我们村的东河,就盛产这种胶泥。虽说盛产,但并不是随随便便找得到,必须要有火眼金睛去细心寻觅,它往往藏匿于某个特定的土壤层里,你必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胶泥外的干土刨除,把胶泥内的沙粒去除,才能得到最好的胶泥。

经过一双小手的反复揉搓、锤打,胶泥的韧性、硬度和湿度变得适中。这时候,你就可以随意地制作面条、小茶杯和小碗等等形状了,还可以在上面印花纹。

无需模具的土坯制作好了造型以后,在阳光下曝晒几天,它就变得既结实又干燥了。但是由于工艺流程过于简单粗糙,我们的“艺术品”过不上一阵子就会因干裂而报废。不要紧,再去东河挖胶泥!

这种泥巴,可比今天的橡皮泥环保多了。摩挲于指缝间的泥巴乐趣简直妙不可言。但是这几年看老家人拍来的视频,现在的孩子基本没人玩泥巴了,一人一部手机,不亦乐乎。

石子

玩泥巴可以一个人玩,孤独的孩子大可以享受独处的乐趣。两个人可以玩丢石子或下棋等智力游戏。

先说丢石子,在地上挖几个小坑,再去某个堆场挑拣几块大小均匀、光泽的小石子,每人平均分配若干,放在自己面前的一个”根据地“坑里,”锤子剪刀布“决定谁先”走“。根据既定的规则,吃对方的石子,获得石子多的玩家就是胜利者。

草木

下棋就更”佛系“了。就地取材,身边有啥就用啥做棋子,可能是麦秸、树枝、树叶、石子、麦粒等等任意两样,只要可以区分敌我双方即可,用树枝在地上画棋盘,就可以痛痛快快地*上几个回合了!

田间地头,大人小孩无不热衷于此。农村人用这种最天然的方式完成了儿童早教。

黄昏和月光

如果是多人,呼朋引伴一起玩得轰轰烈烈的,有许许多多项目。

放学后吃晚饭前的黄昏时分,或者月朗星稀的夜晚,小伙伴们自发地聚集到村子的晒麦场上,开始一系列创意无穷、欢天喜地的团体游戏来。

丢沙包、跳绳、跳皮筋等全国流行的游戏不必多说,介绍一个或许较具地方特色的游戏——”点兵点将“。

这个游戏最好是在同样性别且身高体重势均力敌的小伙伴中进行,否则胜负太容易区分就没什么意思了。

两队分好人马后,各自的队友紧紧地手拉手站成一排(伙伴之间的亲密关系很容易建立起来),两队相距30到50米或者根据场地大家自行约定合适的距离。

一队大声地下达”战书“——”点兵点将!“对方同样不甘示弱、声嘶力竭地呐喊——”你们要谁?!“

当挑战者说出”某某某“的名字后,”某某某“就必须从自己队伍中出来,摩拳擦掌,风驰电掣般地冲向对面的”防线“。

如果他能冲破那道手挽手的”人墙“,他则可以带回任意一个人作为自己的“战利品”。假如没能冲破,那么只好留在敌方阵营里做“俘虏”了。最后,自然是人多的队伍胜出。

这个游戏大大锻炼了我们奔跑的速度、以及腕力。农村孩子个个身强体壮、中气十足,跟这些游戏的流行实在是关系密切。


晚霞下,孩子们的笑脸比晚霞还红;月光下,孩子们的影子比大树还长。

响彻天际的,是那一串串银铃般的童音笑声。那是村庄最富有生命力的声音。

那声音,至今还在我的脑海响彻;那月光,至今还照亮着我的心田;那泥土的芬芳、石头的纹理,我从未遗忘。


还有星星、月亮、太阳及其他所有与城里一样又不一样的万物……,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