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我开启新标签“我的家”、试图将身体和心理上所走的装修路一一记录分享出来,一方面是给自己留个常看常新的念想;另外还希望能为那些还没开始走这条路、心里打鼓的后来人贡献些微不足道却实实在在的东西。毕竟,曾经我分享过一些毫不起眼的生活,却因此收到了很多足以对我人生造成改变的、赤诚滚烫的反馈:
有人悄悄跟我说一个人在家时,听着我的音频做事,好像有姐姐陪自己唠嗑;有人刚刚生产完就发来婴儿肉肉的小腿儿照,附文:表姐,今天我生宝宝了,给你看我的小猪;有时候看起来太累了,会有完全不眼熟的潜水id私信我:您可一定得好好休息,公众号啥的更得慢就慢吧,人好好的就行;还有深更半夜突然出现的表白:姐!你才是真朋克真文青,respect!
我明白,她们的意思都是,“爱你”。
你知道,我们从小到大在接受教育时都带有某种缺憾,从没有人告诉我们在面对别人爱意的时候究竟要说些什么、要不要凝视对方双眼、怎么摆放肢体。所以每到这时我只好庆幸虚拟世界没人可以撞破这份窘态,最后往往都用了克制且最为蹩脚的方式来应对,就是很实在地打一溜儿桃心,再配五个字:咱都放心里。
这就是我处理爱的方式:我希望不要将它明朗化、甚至不要说破,就让它成为你我之间封闭却可以一再回味感受的小气候。
但接着我又会立马点击收藏按钮,在一些足够温暖的时间点再把这些对我敞开心扉的、别人的生活碎片拿出来一一重温:历经千辛万苦博士生终于毕业、从少女到妈妈的身份转变、昨晚求婚成功了、应聘上心仪职位、快要出国留学了、工作中很迷茫找不到方向、今天拍到了好看的云、有个好吃的面包店你一定得去、快扔我个地址给你寄我妈做的腊肠/好吃的荔枝/刚出炉的国王饼并隔空向你举杯……
早就忘了是从哪天开始,我知道了许多人的秘密、渗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那么今天,该轮到我,来跟你分享我的生活新阶段。
我家整屋
因为自己从砸墙开始就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所以我这部装修连续剧的前几集,主要放在了硬装阶段。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次更新了如何寻找靠谱工长和设计师、怎么制作拱形门、硬装阶段的满意和失策集锦等几篇大稿。自认为把装修前半截大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隐形陷阱都一一罗列出来了,每一篇都值得阅读。
如果你没那么多时间,我建议就看这篇(点就跳转),装修群友说自己做工装的朋友点评这篇写得贼干货,我甚至自己都收藏了,就为了可以快速地转给需要的亲朋好友们。
各种收口处理完毕、地板墙壁光溜溜地摆在眼前那天,我心潮挺澎湃的。一方面感慨于这种奇迹:面对着强大到足以摧毁任何关系的装修,我跟家人竟然没有因为意见分歧吵过一次架、跟装修各单位工人们也算是互相体谅其乐融融地撑到了完工的这一天;那么接下来,就是我孤军奋战的软装阶段啦!
出于进口家具漫长的货期,其实早在硬装入场前,我就已经着手定家具了。彼时我心里盘算着两套软装布置方案:一是用大色块做跳色碰撞,艺术感更强烈;二是最终采纳的这套,就是整体铺浅色调,很干净明亮,细节处再点缀些鲜艳的颜色。
之所以选择后者,是因为我房子面积很小(89㎡),把能拆的墙都拆掉后再铺浅色更容易在视觉上通透宽敞些;另外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希望回到家就像走进一个拥抱那么舒缓放松,所以放弃了可能会给神经额外施加刺激的色块方案,借由不同家具家纺和家饰将米白色、浅卡其色、奶油色、栗子蛋糕色、鹅黄色、肉粉色等等混在了一起。这样做虽然整体看照片只是干净明亮,但现场是可以明显感受到层次上的变化的。
就从门口说起。
初始户型图
调整过户型图
初始户型图中,入户门打开就直面一望到底的走廊。我个人比较忌讳这个,希望可以有所遮挡,所以设计师将整条走廊向左侧平移,生生垒出两堵墙来做遮挡,对着入户门的这堵,我们做了一个镂空的设计,这样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能产生不同层次的透光效果。
壁灯:Fontana Arte
因为这个被创造出来的玄关面积很小,所以我只立了一面落地穿衣镜外加地垫。目的是防止镜子磨到地板,又方便出去回来换鞋换衣,鞋子就留地垫上。
穿衣镜面对着打通为一体的衣帽间,因为平移过道对原始格局中的的衣帽间和洗手间面积都有所挤压,所以我们干脆把衣帽间的墙敲掉,直接与玄关连成一体,让进门处的动线更清爽流畅,也更好用。
坐凳:Dirk Vander Kooij、人字纹羊毛拉帘:Johnstons of Elgin
长侧我用作衣柜,短侧则用来码鞋子。但现实情况是:因为卧室还有一个超级大衣柜,所以我会将外层衣物(比如西装/夹克/外套/裤装/包包)放在入门处;贴身穿的衬衫、礼服、内衣、家居服之类的则放置在卧室的衣柜中。
这么做也更符合自己的生活习惯:较为隐私的内层穿搭在卧室完成后,走到玄关套上外衣、鞋子和包包就可以直接出门了,不走回头路。
晚上回家时
顺着走廊往屋里走首先经过卫生间,其实全屋在格局上改变最大的,就是从门口到卫生间这一轱辘。初始卫生间因为走廊整体向左平移挤压而失去了几十公分的纵深长度,所以我们干脆把洗手池拿出来放在新建的两堵墙之间,真正的卫生间只有马桶和淋浴器。
这个区域是完全自己搭出来的
因为卫生间尺寸较小,所以我不想在墙上外挂一堆收纳,而是往墙里找空间:在淋浴门内外两侧墙壁上做了好像镜像一样对称的四个壁龛放置洗漱杂物,全部地面和淋浴湿区铺瓷砖,马桶区域的墙壁以浅蓝色防水乳胶漆与瓷砖的浅卡其色做搭配和区分。
这一侧摄影师当天说找不到好机位,后来我自己补了一张
我家属于标准的南北通透户型,优势是每个房间都有窗;但因为把洗手池拿出来了,所以我也舍弃了最早想要做一扇隐形门来与墙壁融为一体的想法,改用了长虹玻璃门,目的是透过厕所门给洗手区域增加自然光的亮度。
借了卫生间透过来的自然光,你甚至能看到肥皂
但其实这两堵墙建得最成功的地方,一是塞下了我原本没有地方放的洗烘两件套,并且头顶上又多了一块配套的储物空间,平时我帘子一拉,谁都不知道里面藏了啥,但在明面儿上就保持住清心寡欲的朴素美感。
晚上开灯时
第二是如果你穿过通道走到连接客厅和厨房的丁字路口,会发现从另个视角看,里侧这堵墙的另一面我们甩出来一个弧度并开了个小壁龛,成为就餐时的视觉一景,还能顺手放俩酒杯一个烛台啥的。
餐桌:Driade、蛋壳灯:Catellani & Smith、餐椅:Miniforms
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柔和的线条,所以整屋当中很少会出现直角锐角、或者锋利的转弯设计,从拱形门到墙壁的转弯处,都做了圆滚滚的处理。
怎么说,就以后朋友带着小孩来家里,也是baby-friendly设计就是了!
由这条通道走向的生活我四十年都过不腻
沿过道走到尽头烤箱处,左右转一圈,就是从客厅到厨房的大开间了。客厅的文化很有意思,它在人类居住史上霸占c位很久了,曾经一度可以说所有房间都是客厅了,或者客厅就是所有房间。我之前看过一本有趣的历史书,英国诗人罗伯特·*塞这么讲:客厅让英国人能得意地展现其财富。
这句话放在任何年代都不出错。如果往前倒几个世纪,在王权昌盛年代,如果国王王后或者其他什么重要的大人物到访,那些贵族屋主便会将这视为无上光荣,提前准备好最金碧辉煌的房间给这些人使用。那个房间,位于他们宅邸的最深处,也就是说,当时所谓的客厅,是越往里越豪奢,外面随便弄弄就行。后来民主意识抬头,一般家里最多一两间接待厅,反而要把自己拥有的最好的资源尽量往外摆。
正因为如此,可能在都铎王朝整栋住宅最贵的家具就是屋主夫妇的床;但到了罗伯特的年代,就变成了沙发或者餐桌。
其实这已经很符合今天我们对客厅的规划了,特别对于小户型住宅而言,客厅的多功能和即时转换性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它往往与餐厅融为一体、并与厨房紧密相连,是你与最亲密人们分享快乐、交换甜言蜜语、一起浪费时光、共享美食美酒(重点)的幸福一角。
所以我在装修前就想好了,只为客厅添置必须存在的家具:餐桌餐椅、沙发和高柜。其中餐桌对我来说最重要,因为除了真心热爱吃饭外,我也习惯边吃边喝,在这儿工作。
所以在开工前就订好了圆形餐桌和确认它的摆放位置,这样一来实际上里侧新建的这堵墙也算是随着餐桌的弧度顺势而为,视觉上更协调统一。
在此我有一个提醒送给诸位:小户型最大的问题,就是家具尺寸容易买大,特别是沙发。如果你不确定,一定要多次现场实测并展开合理想象,不只量长度、还要特别注意进深。
因为如果一个家具的尺寸跟房间尺寸和其他家具不匹配,会显得突兀笨重。到时候因为退换产生的时间成本和扯皮,很可能让任何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撑到这儿的装修人在情绪上被一根稻草压倒。
沙发:Arflex、书架:Cattenlan Italian 花瓶:Muuto
沙发靠垫:Ferm Living
拿我自己举例,在设计师的图纸中,我客厅的沙发是可以买到长180进深90-100这样尺寸的,但实地测量了几次后我发现,这个尺寸只能说是“放得下”,却谈不上有任何美感,因为一整面墙和半个客厅都将会被沙发控制住。
考虑到未来这套房95%以上的时间都将只有我一个人使用,所以我觉得不能妥协,最终寻摸到了款式和尺寸都合心合意的:长度150进深80的小型双人沙发。
坐很舒服,侧躺也没问题
长度不多说了,考虑进深的目的在于人坐进去时的舒适感,因为我这台沙发没有装饰性外框,80就是实实在在的进深,所以坐进去很舒适,不会有半截腿没处安放的浅坐尴尬。
沙发椅:Moroso、餐桌:Driade、餐椅:Miniforms
但为了另外5%的朋友造访时间,我又添了一把同样舒适的沙发椅在沙发斜对面,这样俩人可以一人霸占一把面对面看着彼此眼睛聊天。拍照那天来了五个人,两个人忙活,我们三个人就舒服地瘫在沙发椅和地毯上聊天,画面温馨祥和仿若夕阳红。
沙发椅:Moroso、高柜:Montana、音箱:Transparent
至于对面的高柜,最初是想实现一半书柜 一半置物/餐边柜这种功能的,但在我蚂蚁搬家的过程中发现家里的书实在太多了,搬过去几箱根本无法达成释放旧居空间的目的,所以就尽量紧凑多码。
拍照当天如上图所示,但没过两天我又打了个架子,插进高层空格中就可以四方位排几瓶酒,有书有酒,夫复何求?
客厅的延伸就是厨房,厨房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虽然眼下是赖在父母家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但不意味着我没有把自己照顾好的能力,所以本着一次到位的原则把洗碗机、蒸烤箱和冰箱这几大为人类居家生活带来强幸福感的功能性电器都塞进去了。当然也可以说是差生文具多,能不能做先放一边,东西咱们要置办齐备。
我的厨房不大,个人觉得从厨房做好到端上餐桌这个动线还是很高效流畅的,所以空间和位置几乎都没有变。当时最大的焦虑所在是橱柜的颜色(因为决定了整间客厅的和谐度)和是否可以将厨电全部纳入期中的包容性。
又是我自己补了一张落日前橱柜上的光,时钟:George Nelson
这部分虽然是靠我结合着对其他家具颜色的想象盲选盲定的、也经历了后期的二次调整,但最终结果是十分满意的,觉得在未来的时光中它会是一个好看也好用的小型厨房。
现代化的标准厨房其实是德国人在上世纪20年代发明的,灵感是火车上的餐车厨房:空间虽局促、但设计精良,而且便于折叠收纳。在这样的厨房里,家庭主妇的使命是快速高效地做出一餐,迅速吃完回到工厂里上班。
不过战后英国人实在太烦德国人了,宁可从美式厨房里找灵感也不要学他们;美国呢,因为没有受到战争摧残、又地广人稀的,家家有地儿没处使去,所以都开辟了尺寸巨大的开放式厨房和豪华的厨房设备,这成为英国人所追求的目标,到今天更是通过英剧美剧成为热爱吃饭的年轻人装修时的最大心愿之一。
实话实说,我知道有人的烤箱已经变成储藏柜了,厨房里最常听到的声音就是加热预制食品时微波炉的那声“叮”。我还听说纽约的公寓设计甚至早几年都敢没有厨房了,因为人人都可以靠外卖食物喂饱自己。但我建议你不要这样做,即便加工过的食物既方便又“美味”,但我们其实都知道它只是让吃变得容易、让制造商的钱包鼓起来,而并非提供营养。
在装修群里我见识到很多姐妹精彩绝伦的厨艺和烘焙技术,每次看到这些照片时我就感到很幸福,更打定主意决不能对生活服软、要使劲儿给它点儿颜色看看。
以下美食都是装修群友们自己操刀制作的,认识你们真好!
烹饪早就与“老妈子才会做的事儿”这种刻板印象毫无关联了,只会让人觉得在如此环境下还有这么多人愿意为自己的食物投注精力和时间,不仅超级美好,更给人以要从容而保有尊严的去生活的正向力量。
再说了,比起吃外卖和预制食品,自己做饭有百利而无一害啊,最多让你变成那种出门跟朋友约会时也偶尔会在心里不停盘算“我到底关煤气了吗”的神叨叨可爱主妇。
接着往里走。
与客厅平行的另一间本来是互不相通的两小间,我在确定它们之间不是承重墙的那一刻就决定必须打通。一是看着痛快敞亮;第二就是为了房间采光更好、更通透。
两间打通后最主要的设计问题是如何做功能上的区分。我的办法是用颜色:南侧卧室沿用更安静温柔的浅色系并以粗麻质地纱帘做隔断、保证休息时的独立性;而北侧的书房区域则转换成相对跳跃的颜色以便更能调动神经兴奋度,最终我选了跟卫生间防水乳胶漆相似的浅蓝色系,又遵循自古红蓝多cp的真理,在各种蓝色之间点缀了红色去撞一撞。
卧室侧
书房侧。书桌及柜:Montana、拖拉机椅:Zanotta、台灯:Anglepoise
置物架:Mogg
附送两个书桌日常
卧室-书房区域也出现了一个很多朋友认为是我家标志性设计的细节,就是以通顶大衣柜做这左右两部分的连接和过度,既在打通的情况下保证了各自的独立性,又创造出左右两条可以穿越的动线。而且大衣柜的出现还真正实现了设计为功能所用的朴素真理:
1.如进门衣帽间段落所说,它可以吞掉诸如衬衫、家居服、内衣等内层衣物,还可以完成对卧室被褥、地毯、床上用品的收纳;2.它遮挡掉从客厅投来的视线,为我提供了一个隐私空间,毕竟我家没有室内门,朋友在时我就可以走到衣柜后面换好衣服并对着镜子整理下。万一客厅的金城武想要在我走出去的时候就求婚呢?本人也是不会太失礼呢;3.它的存在让朋友们无论坐在客厅哪里,也不会对内室一览无余,起到一定程度的遮挡作用。
镜子:Mogg、长凳:Minimore
Day & Night
你知道吗?老早以前(客厅出现前),卧室除了睡眠,也是祷告和读书的场所。直到都铎王朝开始,才会在卧室旁边建立起一个更小的相邻房间,就是所谓的密室。之后长达几个世纪,它们都是房子中最隐秘贴心的迷你空间,给屋主用来从事些孤独的活动,比如思考或者鉴赏奇珍异宝。我的这个柜后空间,真是复古复到六百年前去了。
这么看,无论是进门通道处的大改,还是房间中的这处小动,都提升了房间的功能性、将每一寸空间物尽其用,这是设计师对我而言最大也最真挚的贡献。
如果你从拱形门的视角看卧室,它清爽安静,只有床、透明到几乎隐形的床头柜、玻璃台灯和一幅小油画。
但在窗边这侧,其实我给加了一块老虎地毯,以便下床连鞋还没穿时就可以跟电视剧里的女性似的、大力拉开窗帘迎接美好一天;还有个存储量惊人的大肚书篮,我断定在往后的生活中,它也会承担起床尾凳的部分功能:除了书之外,家居服脱了也搭上头,省得睡前下床了。
如果你从进门通道的视角来看,书桌侧一览无遗。考虑到自己肩颈的脆弱,我选了功能性更强的升降桌,配了同色系的扶手椅和撞色的拖拉机椅。为了呼应,就把自己前两年买的“圣日耳曼摇摆舞”丝巾装裱进红色边框里挂上了。
后期也添了新扶手椅:Dirk Vander Kooij
但其实直到走进书房才能看到的书架才是此间我的最爱之一。Mogg的书架和大衣柜后面的两面镜子是在线下逛家具店时撞到的意外惊喜,早在装修开始前我就各订了一对儿、私心里规划好了摆放位置,效果出来也没辜负:线条简洁直白,你坐在那儿,会发现它们是可以反复盯着欣赏、不会看腻的装置型家具。
我给一块木板安装了滑轮,用来放那些沉得要死的品牌大书,方便打扫时自由移动
起先我对这个架子的规划是多放摆件、艺术品、瓷器什么的,但一来是拍照时有些还没运达我手,二就是书实在摆不下了,所以今次先这么意思意思。我争取春夏秋冬都能重新调整下局部布局和屋内装饰、定期发送,算是与家一起成长变化、也给大家随时提供灵感咯。
最后放一张从书房侧向外看的视角
好了,整个图片tour就差不多这样了。之所以拖了这么久才发整屋,是因为我并不喜欢房子刚装修完、刻意摆放得好像样板间的样子,所以特意住出来些人味儿再分享。
玻璃床头柜:Fiam、手工玻璃台灯:Venini
图片中的拖鞋、已经被洗小了的香皂、坐皱了的沙发椅、还有买羊肉送的砂锅,都是真实在使用的;我也不想为了好看而p掉燃气热水器露在外面的线;甚至晚上的样子都不是摄影师惯用的后期合进去灯光的做法,就是拍摄中途我们吃了顿pizza等天黑,然后打开灯拍现场最真实的样子。一切所见即所得,没有滤镜和渲染。或许它不是多美的家,但它很生活很好用,我身在其中感觉幸福无比,希望也可以启发到你。
下面我来浅浅分享一下家具信息。
关于家具
因为有太多人曾私信询问我了,所以先说购买渠道:我家95%以上的家具、灯具都是在上海的家具店Homtique购入的(联系方式留评论区)。最初我只想搜索一下可以买到Mylands涂料的供货商,经好好住app上认识的网友“肥肥王”介绍,跟Homtique老板benny接上了头。他当天就给我寄出了色板,并大致普及了下这个品牌乳胶漆的分类以及三种不同的粗糙度,以至于我心里有数到收到色板两天内就订好了数量和颜色,沟通效率奇高。
那时我老去上海出差,就寻了次机会到五原路的店里看了看。因为Homtique的空间设计是斗西做的,所以我估计很多家居爱好者已经在微博欣赏过各种视频和图片了:它是一幢带有露台的三层花园洋房,就像家一样,从街上看过去低调安静;但当你进入其中拾级而上时,却可以被每一层独立的装修风格刺激感官,立马认可这间店的好品位。
我就是在那次发现Mogg这个宝藏品牌的,相较于传统意大利家具的经典和大尺寸,它有年轻人更中意设计感和建筑线条、也更酷。当时在一层楼梯口看到现如今摆在我书房那个置物架时,连一向事事都跟我对着来的我妈都称赞“这个很漂亮,你不来一个?”
是的,我还带我妈去了,她坚持要陪同我走出互联网进行实地考察,我顺从了,否则可以预见在家具到货前每天都要听她念“怎么还不到?你别是被人骗了”。参观那天,她面儿上保有北京老太太的局气,实际上绵里藏针全程密集提问、为我摇摇欲坠的装修大业保驾护航,在得知领着我们参观的店员就是北京人时明显地舒了口气,可能觉得北京人不骗北京人吧,我则全程站在旁边好像一个被静了音的痴呆业主。
一直以来我的装修理念是轻装修重装饰,在基层施工层面去选择那些久经考验而非被别有用心之人炒起来的经典材料:木地板、瓷砖、涂料、壁纸、壁布……它们能够成为经典并至今保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绝对有道理并被时间证明的。我不想让自己的家成为新材质的试验田,更倾向于在一定的预算内,先创造出一个干干净净、简洁可靠的基底,在此之上用家具和家饰去强调自己的个性和审美。
毕竟,无论你怎么搬家,家具是可以跟着用一辈子的,但你不会把墙抠下来地板剜下来带走对不对?说起这个,其实直到今天法语里家具这个词还是“mobilier”(可移动的物品),往渊源上倒,就是许多中世纪留下的家具,大多都可以轻松移动或者拆卸,所以它们曾真实地跟随主人全国奔波,在城堡和庄园间移动。我记得以前读到过一个故事,英国有个啥勋爵哦,别人问他家具从何处购得时,他大惊失色否认三连:我不买家具。言外之意就是买新的也太粗俗了,我的家具都是继承而来的,是老钱。
对于咱们这种没有皇位要继承、件件家具都靠自力更生的普通社畜而言,我看这话说得属实太big胆了。但仔细想想,刻薄之外也有道理在的:就是经典的家具不仅可以用到死,爱护保养得当,也真的可以世世代代成为传家之物。毕竟现代人也懂得:经典永不过时。
所以在选家具时我理智保持得很稳,不求多,但求买一件是一件,并且彼此摆放在一起时要能够和谐融洽,共同构建出一个舒服、温馨、无论在外面多苦你回到这儿就可以被治愈回血的居家空间。现代人对“高级”二字太过滥用和过誉了,对于一个家而非名牌包而言,高级二字未免空洞浮躁,舒服好用、符合个人生活习惯才会时刻带来不可言说的内在幸福感。
我对家具最基础的要求,首先是都要有腿,这样便于机器人打扫、消灭卫生死角;再来更简单了,就是造型上要跟我想象中明亮干净的环境搭配得上,并且内容一定要大于形式、实用为王;最后就是我不希望哪一件家具的存在感过强,所谓“设计感”也要点到为止。好比一个人戴表,如果它抢了人的风头、做不到不露声色的为佩戴者服务、让观众只见表不见人,我认为是失败的,家具也是这样。
记得当时带了张已选家具清单跟benny切磋,他也根据我的需求和装修风格陆续给出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建议,末了还附带一份Homtique代理的品牌和作品清单,比如像餐厅的蛋壳灯、miniforms的椅子、Fiam的玻璃床头柜,都是后期我深耕过他的一些推荐而调整更改款式的。
我前后在Homtique下过四单,从油漆到挂钩、再到家具几乎贯穿装修全程,现在回头总结很满意。原因十分简单:
最早买油漆还有Montana书柜时我很鸡贼地在市场里比了一圈价,发现benny给我的价格最有优势,自然会下单。后来越买越多,有感情了发现甚至还能再还点,这就更美了,懒得再去别处寻花问柳;
二是海量的品牌 丰富的家具知识,我觉得这是Homtique的核心竞争力。其实道理就好比去买手店买衣服,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特别懂时装又品位好的黄页式导购,一定会既省心,又事半功倍、拥有期待之外的收获。
三是推进效率奇高。其实装修装到买家具这一步,大多数人已经筋疲力尽了,迫切希望有个人能帮帮自己、给点儿建议、赶紧把这事儿定下来。
哪怕对我这种不急着住,装修过程拉得很长的人而言,也会想尽快把家具定好,毕竟因为疫情的影响,这两年进口家具几月一涨(建材也是如此啊),早定下来就会少损失一些。回想我们当初在沟通时毫无废话,我三番五次提需求,他及时给出专业回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做到足够细心,最终下单前还会反复与我确认尺寸、颜色、面料等细节,没有任何无效沟通。等最终全部家具抵达我手的那天,纹丝合缝的如我所盼。
最后是在实际安装和调试阶段我特别满意。工人从清晨忙到傍晚,让新家在一天之内有了血肉。因为过道处的两堵墙都是后建的、而且没有门框窗框,磕一下就是一个坑,所以我特别担心这种大规模搬家具会对墙面造成伤害,恨不得以肉身护住墙。但事实上工人手脚利索且有眼力见儿,整个过程顺滑高效。
之前很多人问我家具哪儿买的我都不敢轻易推荐,就怕售后跟不上,如今整个流程全部走完,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地分享出来啦。没记错的话,Homtique实行预约制,我问benny为什么,他说其实是怕店里的顾客太多、照顾不好的话反而让人体验差劲。所以我在评论区也留下两位工作人员的微信以便需要的朋友前期咨询后期预约。
虽然眼下因为疫情的缘故装修人无法在现场亲自挑选交流,但我相信春天不会不到,在此之前,大家务必多多保重!
最后,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自愿或非得已地,我们好像重回到中世纪末期:当时随着识字率的增加,老百姓开始愿意独自打发时间,产生了追求孤独的新潮流。那样的潮流实际上与阅读的兴起息息相关,也因此催生了尺寸较小、属于个人的新的房间。
有趣的是,在有关“家”的历史轮回中,人类对房间的规划从中世纪那种“客厅本身就是所有房间”的概念到十九世纪发展到事无巨细的“各个房间专室专用”;再到今天,似乎在形式上兜兜转转又重返中世纪:多功能和可以灵活运用成为房间设计的重要考量。
过去两年多,我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外部世界撤回至自己家中、辛劳地想把它布置得再温暖舒适一些。在这里,我们独自、或与最亲密的人一起透过窗口端详着外部世界和别人家窗口的灯光,去猜测和畅想世界正在经历怎样的阵痛和剧变。
末日论更会时不时甚嚣尘上、又变成时髦话题,好像人类在任何时代都做好了即将集体沉入无边深渊的心理准备。但即便这样,我们从不曾真的被这个世界所打败,因为这四面墙围住的空间永远给人以安慰、保护着我们的梦想;而我们有关这个世界所有的梦想和雄心壮志,归根到底,也都是为了这样一间让人时刻感到幸福的栖身之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