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房子已经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房价如此之高,房子成了财富的象征,财富的故事和传说永远不会停歇,只要房价还是如此之高,关于房子的故事就不会消失。
继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等等的二代之后,又有了拆二代。一线城市的拆二代完全可以不用工作,就可以生活无忧。有人戏说,两个北京本地人结婚就像两家上市公司合并,可见“市值”之高超过了很多努力打拼的人。
有些早年卖了房子出国打拼的人,回来看看自己以前卖掉的四合院已经价值过亿了,除了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都上演着与房子有关的财富故事。
有些事总是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地,没赶上趟的人错过了一次机会,往往后悔莫及。经济建设有时候也是如此,当初为了发展经济,进行粗狂式发展,北京的四合院也拆了不少,如今富裕了又要回过头来资料被污染的环境,高楼大厦住多了,又想起了四合院,城市生活久了,又奔向各个古镇,寻找“小桥流水”,寻找“粉墙黛瓦”,可是哪里有那么多的古镇完好的保存下来呢?但凡有一点古迹的就大肆仿建,依据些许的古迹不断扩大规模,对外宣传,红红火火得搞起了旅游产业。
古镇旅游热,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放松一下身心。四合院也好,江南小院也好,有一方小院种花、植草、养鱼也许是每个中国人对居住环境的最高目标。
院子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合而不闭,还可以经营出自己的山水世界,一方天地。
所幸我居住的地方一直有一个院子。小时候,父亲和大伯分家,另起房屋,受宅基地的限制,别出心裁的造了两排平房,南北各三间,东西两边用围墙相连,无意间变成了一座简易四合院,当时还有人笑话,后来,也有少许人家也建起了两排的四合院,后来重建,造了楼房,没有建两排,但是在东面建了一排平房,作为厨房。南面和西面围起院墙,又成了一个院子,院子里又挖了一口井,为了吃水方便。
傍晚关上院门,院子就成了全家欢聚的小天地,尤其到了夏天,傍晚大人早早的在前院放两张长凳,卸下客厅或卧室的门板搁在上面,充当餐桌,等到吃晚饭的时候全家人围着“餐桌”边吃边聊,大人还时不时的用芭蕉扇为孩子驱赶蚊子;晚饭过后,“餐桌”被收拾干净,又充当起了“床”,天特别热的时候,整晚就在院子里过夜。
来到江南,住的地方换了好几次,院子时有时无,现在又有了院子。
院子小了很多,功能也变了,更像一个小花园。靠院墙有一个较大的花坛,正中有一株腊梅,移植时只手可提,现如今已粗过人臂,腊梅的东面是一棵新植的桂花树,除了这两棵“高大”的树木以外,底层还种有一小片兰花和一蓬芍药;院门的两侧也各有一个小花坛,对称种着两棵海桐树,初植时低矮不过晾衣架,现在已经触及二楼窗户;门角还有一株金银花,一根根细细的藤蔓编织在一起,颇有紫藤老根的感觉,顶部的细藤越过墙头,像低垂的绿色飞瀑悬在墙外。
春天的院子最闹。先是海桐树和腊梅繁茂的枝叶引来了小鸟,晨起鸟鸣不止;稍后金银花和海桐争相开出繁盛的花,召来许多蜜蜂嗡嗡的围着飞,别有一番田园景致。
冬天的院子最雅。雅全是因为腊梅,初冬腊梅的叶还没有完全落去,花苞生满了枝头,赶早的已经悄悄绽放,把鼻尖凑近暗香已闻。等到枯叶落尽,满树黄花堆积,香气熏人欲醉,如果有雪的衬托就更妙了。
小院迷人之处不止于此,更在雨后,因雨低垂的海桐树枝叶互相交错,犹如山洞,顺着洞口向里看“仿佛若有光,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如果在春天,地面还会铺上一层被雨打落的海桐花。
如今房子又进行了翻建,一个大花坛变成了四个小花坛,重新种上了花草,唯有那棵腊梅仍然保留着,继续见证着院子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