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大山里,马帮踏出来的跨国经商之路,迤萨古城的故事

红河大山里,马帮踏出来的跨国经商之路,迤萨古城的故事

首页模拟经营经商之路更新时间:2024-10-28


——红河迤萨古城纪行之十四

迤萨是马帮的起始之地,当时,在户数不足300户人口不过2000人的迤萨,但凡家中有年轻男子的都自愿加入马帮的队伍,不少人十多岁便跟随马帮赶马闯天下。1853年也就是咸丰三年,第一支马帮从迤萨出发,开通了迤萨到李仙江、猛野井的商路。马帮把食盐驮运到中越、中老边境一带销售,同时购买当地的山货、药材,驮回迤萨、建水卖给当地商人,开创了迤萨马帮的创业历史。到1911年近60年的时间里,马蹄在南中国的崇山峻岭之间,踏出了通往异国的11条经商路线,迤萨逐渐繁荣起来并因此被称为“江外小上海”,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辉煌的马帮文化,毫无保留的写满了古城建筑的每一个角落。

明末清初的滇南有水陆两条运输线,位于红河县境内的古渡口斐脚渡,是迤萨最繁忙也是最繁荣的码头。把货物从东部到西部,可以走便捷的水路交通,船只装载着红糖,盐巴茶叶,从元江顺水而下,到达这里只需两天的时间,有时候快一点甚至一天就可以到达迤萨,如果从江内的建水、石屏运输日用品到迤萨,马帮两三天也能到达,迤萨以及周边的土产山货同样也是从这两条运输线走出去的。这个时期的迤萨人彻底改变了经营策略,走上了专业从事货物买卖之路,他们从通海石屏购进日用百货,用马帮驮到老挝、越南边境换回山货土特产销到内地,靠着吃苦耐劳讲究信誉,生意逐渐有了起色。

同治年间,在广袤的哀牢山肚子中,精明的迤萨商人从金平到越南采购棉花运回迤萨加工成土布服装,然后又返销回去,迤萨的纺织印染土布由此发展起来。光绪末年,迤萨商人赶着马帮驮着小百货,女人手制的衣服鞋帽、丝线土布,到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销售,做起了跨国生意,马帮驮去的货物换回象牙、鹿茸、虎骨、熊胆、射香,转手到内地销售,获利颇丰,迤萨人把这条路称为“下坝子”,与下坝子相应的,还有一条“走烟帮”之路。

宣统末年,迤萨商人逐渐在东南亚地区定居下来成为迤萨第一代华侨,如今迤萨有海外华侨、华人一万多人遍布五大洲,分别侨居在老挝、越南、泰国、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新西兰等18个国家和地区,迤萨成为了云南著名的侨乡。如果说下坝子为迤萨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那么,“走烟帮”则把迤萨马帮推向了鼎盛时期。

民国初年的禁烟运动,使得黑市烟价暴涨,再一次为具有经商传统和经验的迤萨人带来了机遇,商人巨贾、市民贩夫,就连足缠三寸金莲的女人,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纷纷加入了“走烟帮”的行列,按股分红、盈亏均摊,一时间迤萨古城金山银海,大量财富涌了进来。

走马帮经商赚了钱的赶马人开始大兴土木,人们从通海、峨山、昆明等地请来建筑工匠,掷豪金从国外购买当时罕有的水泥、玻璃、砖瓦,在贫瘠的山地建起了中西合璧、欧式风格的深宅大院,家家户户的高墙上都布置着防御枪眼,配备重金从国外购回先进枪支,于是乎便有了一种固若金汤的的感觉,迤萨人心底便涌起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觉。

1855年,红河县的羊街乡、浪堤乡成功引种了茶叶,到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已形成一定茶叶种植规模,仅羊街、安品一带茶叶种植面积就达1800多亩,迤萨由此成为了茶叶交易集散地。

清光绪八年(1883年),迤萨马帮的“马锅头”王科甲、李继先、李体国等人,赶着骡马冒着生命危险从迤萨出发,沿红河县的瓦渣、哈普,绿春的上六村、下六村、三猛、略卡、坪河,进入越南的都鲁、傣族寨、勐底、勐蚌,经过半个月的艰难跋涉到达越南莱州,成为了迤萨第一批走出国门、跨国经商的马帮。他们把驮去的日用百货、小成药、花边丝线等出售后,换回当地的棉花,驮回迤萨卖给妇女纺线织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