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杨浦喝咖啡|端起咖啡,会“临时起意”,和大佬握手也会轻松一些

我在杨浦喝咖啡|端起咖啡,会“临时起意”,和大佬握手也会轻松一些

首页模拟经营街头咖啡馆更新时间:2024-09-29

【编者按】上海,拥有超9500家咖啡馆,是一座世界咖啡之都。今年,“上海咖啡文化周”升级为“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于5月1日启幕,作为推动对外交流的文化平台,融合更多元的消费场景。

在上海,咖啡融入每个角落,融入每种生活——可以是国际的,也可以是本土的;可以在科技园,也可以在乡村;可以承载历史记忆和海派文化,也可以面向未来激活创新动能。在上海各区,我们品味一杯杯独特的咖啡,品味这座城市的多元精彩——

1

春夏之交的杨浦区大学路最是惬意。下午二十七八度的天,走得微微冒汗了,随便走进一家路边的咖啡馆。点上一杯美式,加冰,拉开外摆位的椅子,坐在树荫下,冰块和微风很快带来凉意。

咖啡师说,这是来自危地马拉圣菲丽莎庄园的豆子。屡获殊荣的获奖地块有优渥的土壤,再加上处理时严格的时间温度控制,让我面前这杯提神饮料夹有黑葡萄、红糖和蓝莓尾韵的风味。

两张桌子外,一位戴眼镜的男生把咖啡放在了笔记本电脑边上。点单时,他排在我前面,用了同一种咖啡豆,但选的是拿铁。我上前和他搭话:上班时间开小差?小邵说,公司就在旁边,新游戏开发到一半,思路卡住了,出来“换换脑子”。

也对,格子间哪有咖啡馆舒服。尤其是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时,休闲、开放的环境能激活更多更新的创意和点子。

大学路一头连接高校、一头连接“大创智”园区,700米长的街区,不管是Homeless、ALL THE LOVERS Deep、Trua Boo这样的独立咖啡馆,还是星巴克、阿拉比卡、皮爷这些连锁品牌,都早已成为白领、师生、居民最喜欢的“第三空间”。

拿起咖啡,我在大学路走了两个来回。路两旁,人们坐在咖啡桌前谈笑风生。他们在聊昨晚吃的那顿おまかせ有多划算,聊周冠宇在上海主场的精彩首秀;也在聊运行出错的程序哪里需要debug,聊自己的新点子有没有市场……

“除了生活场所、工作场所,人们迫切需要第三个场所,咖啡馆就能起到这个作用。在意大利,男男女女们能就着一小杯浓缩咖啡,畅聊两三个小时。”加拿大莱桥大学迪隆商学院终身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项目特聘客座教授鲍勇剑说,“咖啡有一种迷人的风味,它能让你放下很强的目的性、功能性,并转向随机性、偶然性、审美性。轻松友好的社交氛围能产生很多‘临场发挥’‘临时起意’,进而为创造新的链接带来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的科技创意、产品创新,以及同行合作、上下游订单,都诞生在这些咖啡桌前的对话中。大学路是杨浦区咖啡馆最密集的一条马路,而包围了大学路的大创智,也是杨浦乃至全市科技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2

“大学路的咖啡馆是我们的‘第二办公室’‘第二会议室’。”在大学路最东面的街角,我在Peet's皮爷咖啡馆遇到来自声网公司的小马。这是一家充满加州风情的店铺,明亮宽敞的空间搭配原木色,温暖、自然,充满手工感。我在这里点了深烘的黑咖啡,微苦,有回甘。

说来有缘,Peet's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旧金山,和全球创新创业的圣地——硅谷有着密切联系。从码农到科创公司大佬,湾区的住民们都爱去Peet's喝上一杯。我在英伟达上班的朋友和我说过一个当地笑话:几个高中生在Peet's买咖啡时,因为穿着一件硅谷大佬都爱穿的Patagonia小马甲,竟被错认成VC(风险投资)。一顿午饭的功夫,就融了5亿美金。

虽然是笑话,但也侧面印证了两件事:第一,搞创新创业的,确实都爱去咖啡馆。第二,小小的咖啡馆里,随时可能酝酿出一个大项目。

声网就是从咖啡馆里成长起来的“独角兽”企业。2014年,声网创始人赵斌来到大学路,在一栋写字楼的8层租用了几个工位。老员工回忆,当时的办公空间捉襟见肘,大家讨论问题、见客户、谈项目、聊合作,很多时候都更愿意下楼找家咖啡馆。“咖啡馆有种轻松的氛围,有些天马行空的点子,会议室里可能不太好意思说,喝咖啡的时候顺口就说出来了。事后证明,这些点子还不错。”

依靠这些在咖啡馆里冒出的点子、谈下的合作,如今,声网已是全球实时互动云服务的“隐形冠军”,全球集成RTC(实时音视频)能力的社交App中,超过一半使用的是声网的技术和服务。声网API已赋能社交直播、教育、游戏电竞、物联网、AR/VR、金融、保险、医疗等20多个行业、200多种场景。

今天,咖啡依然是声网企业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员工们喜欢到咖啡馆“换脑子”,与客户的沟通也经常放在这里。大创智的不少企业,其实都是声网的客户,他们也都习惯于这种做法。和我边喝咖啡边聊的这半小时,小马至少碰见了三四组也来光临Peet's的同事,大家心照不宣地微笑着打招呼。

咖啡馆对创新的影响甚至能直接从他们的产品里看出来。声网发布“元宇聊”解决方案(能通过3D空间音频技术提供在线对话的虚拟场景)时,第一批场景就包含了咖啡馆。习惯了在咖啡馆里办公的项目经理心想,咖啡馆氛围这么好,何不营造一个虚拟的咖啡馆,缓解用户间沉闷、尴尬的初始沟通气氛呢?

3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弱关系理论或许能解释咖啡馆的魔力。理论指出,不相熟的人交流信息,就会产生新知识。咖啡馆提供的就是不相熟的人交流信息的绝佳平台,创新的灵感就此接二连三地迸发。

大学路最开始的规划也是源于相同的底层逻辑——参照巴黎左岸,楼上建工作室,楼下开咖啡馆,背街是创智坊社区。从古早的网红店“猫的天空之城”开始,这些年,大学路大大小小的咖啡馆我也去过了大半。去年,在大学路最西端的一个白色院落,我又应邀去了一家特别的“咖啡馆”。

2022年,上海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联合港中大上海中心、创智天地KIC等共同发起双创公益服务品牌“学院咖啡”,让这里成为创新创业人群的“第三空间”。800平方米地提供给大家,一起打造“开放、包容、共享”的“不打烊的咖啡馆”。

去年整年,学院咖啡活动共举办了132场,活动形式往往很简单——一杯咖啡、十几把椅子,开始闲聊。天气好的时候,大家更愿意拿起咖啡走到露台上,从树杈间的缝隙里眺看人来人往的大学路。我参加了其中好几场,认识了不少朋友,包括混血帅小伙Roy。他告诉我,学院咖啡让他想起了在美国留学的日子,“在那边,几乎每所大学都会频繁举办这类氛围轻松的活动。端起咖啡,和大佬握手会更轻松一些。”

五角场创院执行院长杨苓又给我递了一小杯expresso。“学院咖啡活动多数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并非一定要达成什么合作、签下什么协议,只是一个互相结识的平台、互相握手的机会,让大家放松下来,和新认识的朋友无边界地交流。”杨苓说。

但正是这样无目的、无边界的“以咖会友”,反而促成了不少惊喜。一家研发空气压缩机的公司,在学院咖啡活动上经英特尔引荐,找到了设备远程运维管理的解决方案。十几家金融科技企业在同一场活动上碰头后才发现,各自的产品可以分拆组合,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港中大一位获得过香农奖的教授,本来打算通过打造DPU芯片的模式让自己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在五角场创院喝完咖啡后改变了主意。从事芯片设计行业的“咖友”提醒了他,原来的计划成本太高,很难实现,先找到市场需求则能少走弯路。

比起街头咖啡馆的“纯随机”,我发现学院咖啡的区别在于预设了大体的方向,由五角场创院邀请高校、企业、双创者、投资人等各方相关人士,消弭信息和资源不对称的问题。鲍勇剑认为,该模式保留了“审美性”,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咖啡馆作为“第三空间”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过,在当前阶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如果整个街区都已充盈创新创业的氛围,各方人士随时都能在任何一家咖啡馆里开启一场创新碰撞的对话,那确实不需要刻意举办学院咖啡。”鲍勇剑说,“但现在,学院咖啡能起到有益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在大学路这个创新街区种下模因,让大家习惯于‘喝咖啡、谈创新’。等大学路达到甚至超越巴黎左岸的水平时,学院咖啡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栏目主编:唐烨 图片来源:胡幸阳 摄

来源:作者:胡幸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