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看获选村名单
“金龙鱼”杯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获选村展示(Ⅷ)
四川省郫都区唐昌镇
战旗村
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原名集凤大队,1965年在兴修水利、改土改田活动中成为一面旗帜,取名战旗大队,后为战旗村。全村面积2.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30亩,辖9个村民小组,529户、1704人。先后荣获“全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省级四好村”和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
2007年,战旗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全省率先实施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实现62个散居院落居民进入新型社区集中居住。2010年,利用23.8亩集体建设用地与企业合作,建成“第五季·妈妈农庄”。2011年,在全面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完成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确权颁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2013年,战旗村成功创建AAA级景区。2015年,完成集体经济股份制量化,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实现农民变股民。同年9月,敲响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实现资源变资本。2017年,下决心关闭化肥、铸造、规模养殖企业5家,村民居住环境更加洁净、美丽。村集体经济资产达到46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462万,入选“全省集体经济十强村”,农民收入达到26053元。2018年,香境商业街和“乡村十八坊”将建成开放。
四川省恩阳区观音井镇
万寿村
万寿村幅员3.2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42户1623人。科学规划,打造乡村美景。坚持规划先行,全村土地利用、建筑风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均进行了全面规划。重视改善人居环境。坚持农房“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深入挖掘“寿”文化,新建村史馆。在建设开发中通过整理民间传说,新建了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村史馆,增强了村民爱村爱家的美德,也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新建的村民聚居点探索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做到质量监督、卫生保洁、绿化管理、治安安全“四到位”。农旅融合促振兴。通过建设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健康养生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培育水上娱乐、民俗酒店、观光体验、特色餐饮等业态,打造万寿养生谷国家AAAA旅游风景区1200亩,昔日交通闭塞的穷乡僻壤变成了四通八达、山青水秀、游客如织的美丽乡村。
抓改革强集体实力。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一清二固三制四流程”机制。开展财政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将资产收益扶贫试点等财政资金投入到万寿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双保底双优先双返利”的“三双”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多元共治树新风。采取“1融2带3一体”模式组建寿康党总支;率先在全省成立老干协会,发挥老干部、老党员的优势助推脱贫攻坚;推行“众口调解法”,推进乡村法治、德治、自治有机结合。近3年,全村无一例上访信访、无违法犯罪,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四川省泸定县冷碛镇
团结村
团结村位于二郎山森林公园西洞口,从进藏区位上,素有“康巴第一村”战略地位。全村现有耕地1677亩,主要经济作物代表有大樱桃、羊肚菌为及蔬菜,2018年人均纯收入预计达15200元,从产业转型上,是全州第一批“万元村”的典范。村支部支委成员5人、党员31人,从历史上,体现了“蜕变第一村”的旋律。
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立足本村实际,以解决群众“饮水难”“行路难”“办事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为切入点,先后争取投入1800万元资金,对全村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充分利用村级活动场所,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村民生活;鼓励村民利用现代网络、远程教育、图书等进行学习提升,增强村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在村内主要交通干道、村民聚集活动场所形成以农村实用技术、孝廉文化为主的路边文化,引导村民形成学习好习惯。每年开展“好媳妇”“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在村级活动室建立“民星”专栏,同时建立“曝光台”,对不遵守村规民约、不孝敬老人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全村范围曝光批评。建立了以林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的生产结构。成立了“伟昌合作社”,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在团结村建成500亩大樱桃种植基地、1000亩核桃种植基地1个,5000亩羊肚菌种植基地;成立了全州第一个面积220亩的特色观光农场——吉祥农场”, 带动产业基地建设和特色产业的推出,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实现致富增收。
四川省筠连县腾达镇
春风村
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地处筠连县城东北,距县城6公里,幅员面积5200亩。辖春风、中沙、龙塘3个村民小组,2017年末有农户203户,总人口890人。全村现有党员19名。2017末全村人均纯收入22100元,村级集体收入12万元。
苦干实干找出路,全村过上好日子。春风村2004年前还是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当年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春风人发扬“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因地制宜、对接市场、科学规划,在石缝中种李树,让“石头开花”,全村产业艰难起步。后相继发展花卉苗木基地、良繁茶叶基地、生态旅游业等,村集体经济资产达400万元。目前春风村水、电、路、气、讯全覆盖,农民养老保险与城镇并轨,卫生室、文化室等公共设施配套完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0多元。
四川省乡城县青德镇
仲德村
仲德,藏语意为“上村”,该村位于乡城县南面,镇政府驻地于此,海拔2750米,气候温暖,风景怡人、水源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1.3度。全村共48户,330人。共有耕地296.85亩,属一年两熟地,主产小麦、大麦、玉米、青稞、荞子、豆类、洋芋、蔬菜等。房前屋后都是茂盛的果木,是乡城县水果、蔬菜、粮食主产区。
仲德村景色怡人,农田呈阶梯状,环梯布局,错落有致,并有“白色藏房”及果树林木穿行于间点缀,形成一道独特田园风光。村间溪水“巴悠河”自雪山而下,清澈缓流,甘甜沁脾;格鲁派系百年古寺“嘉绕拉宮”坐落于此,很多高僧大德都曾在此修行,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片区寄宿制小学修建于此,学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的设施设备、用标准化管理手段,正打造全州、乃至全藏区一流的寄宿制学校。
按照“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旅游发展思路,结合乡城县打造“一寺一馆一村”的旅游规划,仲德村借助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优越的气候、独具特色的自然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毗邻亚丁景区的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新村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统一规划进行建设,在村内打造一系列特色旅游景点、水系景观等,同时以藏风藏俗、藏餐藏饮为卖点,规划打造仲德村为田园风光休闲度假村落,成为稻城亚丁景区美丽的后花园。
四川省都江堰市胥家镇
金胜社区
金胜社区位于胥家镇东北方向,北与蒲阳镇相连,东与彭州市桂花镇毗邻,南跨越蒲阳河仙果寨大桥与省道106线相连。距离都江堰市区10公里,距成都市中心62公里,成都重点发展旅游线路之一的川西旅游环线莲花湖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优势明显。
社区辖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50人,总户数1025户,耕地面积3715亩。5.12地震后,社区两委在上级大力支持下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成了占地154亩,集中居住率达到95%以上的大型安置点。安置点内有幼儿园、农贸市场、运营管理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完善。社区以猕猴桃为主要产业,2006年初,建立猕猴桃园区2000亩,形成了大规模的红阳猕猴桃种植基地。
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
高原社区
龙池镇高原社区地处都江堰市龙池镇偏远山区,距都江堰市24公里。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380户,900人,中共党员54名。高原村分为上、中、下三个坪,台地面积3985亩,现已种植 “三木药材”面积10000余亩、猕猴桃3000余亩,是都江堰市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单产名列全市之首。高原村还先后被成都市确定为“成都市远郊山区新农村建设典范”,并获得了“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称号,中宣部授予的“绿色小康村”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科技示范村”。
地震后,龙池镇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对高原村1、2、4、5、6等5个组的住房重建,采取“宜聚则聚,宜散则散,聚散集合”的原则,在对规划进行了多达8次以上的修改后,形成高原社区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的“新五朵金花”。通过引进两家社会资金参与高原社区集体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项目,在优先建好村民集中安置点前提下,节约出集体建设用地310余亩集体建设用地用于“金沙滩”、“红墅湾”等涉旅项目开发,按照4A级景区标准,全力推进高原社区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贵州省正安县安场镇
自强村
正安县安场镇自强村位于安场镇东北面,与道真县三江镇接壤;距离县城20千米、镇中心7千米,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生态良好、民风淳朴、乡情浓厚、交通便捷的发展优势,207省道贯穿南北。国土总面积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700亩,林地面积8000亩,荒地面积350亩,河域面积60万平方米。辖6个村民组712户3316人,农业人口3239人,非农业人口15人;贫困户114户460人;有党小组6个、党员51人。在家劳动力398人,转移劳动力1252人。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全村国民生产总值1250万元。自强村先后获得贵州省委、政府表彰的小康村,遵义市表彰的小城镇建设明星村,省公安厅表彰的先进治保村,县的先进示范村,明星村等殊荣。
自强村是“春晖行动”的发源地,是中蜂改良、新法饲养最早的地方,人们生活的积极性和向往新生活的目标,加上有一支团结、奋发、开拓、创新的村集体领导班子,自强村的生活水准逐年提高。近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抓党建夯实执政基础、抓教育提升队伍素质、抓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合打脱贫攻坚战。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实施“退出玉米”计划,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完成养猪、养蜂、养牛等精准扶贫一户一产业。蜂产业正成为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全村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
芭蕉菁村
中国养蜂学会“蜜蜂文化村”——芭蕉箐村,它隶属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大坡村委会,全村有国土面积3.5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7.5度,年降雨量1300毫米以上。全村89户,人口385人,有耕地385亩,林地面积3000亩,天然林1000余亩。芭蕉箐村依托罗平作为中国旅游百强县和中国罗平蜜蜂春繁基地两大品牌优势及当地丰富的速生丰产林业资源,大力发展蜂箱制作、酿酒、经济果林、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村民的收入逐年提高,脱离了昔日的贫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全村共有以下特色产业户,蜂箱制作6户、蜜蜂养殖13户、竹鼠养殖1户、酿酒9户,运输业15户, 2017年实现全村经济总收入5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26元。2017年向在中国养蜂学会申请成功举办“中国.云南.罗平国际蜜蜂文化暨蜂产业论坛”,2017、2018年“520”世界蜜蜂日分会场,对罗平蜂产业发展、蜜蜂科普、蜂产业扶贫等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罗平县委、政府高度重视,2017 年蜂产业列为全县重点扶贫项目,投资780万元用于蜂产业扶贫,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129户3880人脱贫。
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
周城村
周城,是全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隶属大理市喜洲镇。全村下辖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470人。周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白族文化“活博物馆”。改革开放以来,周城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面貌越来越优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文化部授予“白族扎染艺术之乡”称号,是中国农村社区促进工程“中国特色经济村”、“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旅游特色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大理白族自治州小康村”。 201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4152万元,其中二、三产业收入达6590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0%;农民人均纯收入13913元。
作为全国著名的白族自然村落,周城紧邻世界著名的蝴蝶泉景区,是古代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形成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格局,村内涌现出了扎染博物馆、农家文化院和客栈、酒店等具有民族和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企业。村内文物古迹众多,民居建筑历史遗存有古戏台、龙泉寺、南本主庙、北本主庙、古佛塔。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