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暖心·职观》栏目,带您走近那些鲜为人知的职业。
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请留言告知我们,一同走近,一同了解,一同致敬。
努力考学,走出大山,他辗转于各大城市,除了斩不断的思乡绪,其他都好;
毕业十年后,在各种质疑声中,他决定返乡,与蜂为伴,开启“甜蜜事业”。
他出生于汕尾市陆河县螺洞村——曾经的省定贫困村。
他是村里难得的一位大学生,也是第一位返乡的大学生,更是创造奇迹的“养蜂第一人”。
不管他人言,不畏眼前苦,踏踏实实用行动说话,彭志华的故事朴实而有力量。
2003年,彭志华考上了广西的一所大学,那时村里难得出一位大学生,他成了全村公认的“聪明娃”。
毕业后,彭志华先后在深圳、佛山、重庆、石家庄等地做过施工员和工程队监理。
走出大山的他在外一干就是十年。
“老板在哪做工程,我就跟着去哪”,彭志华用笑容掩盖自己的乡愁。
客家人特别重视中秋节,但因为工作的缘故,十年来彭志华都没能在家过节,一年到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2016年春节,快一年没回家的彭志华从石家庄赶了三天三夜的路回到螺洞村,眼前的景象竟让他快认不出自己的家乡。
那个曾经杂草丛生、污水横流、无人问津的“空壳村”,如今梅花遍野、溪水潺潺。
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计上心头,很快,他决定返乡创业。
“我想开创一份与故乡、与乡亲融合在一起的属于自己的事业。”彭志华说道。
提出辞职后,老板用升职加薪挽留他,但都被他婉拒了。
彭志华说,螺洞村依山傍水,优质的生态环境很适合种青梅、养蜜蜂。
关于回家创业的方向,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养蜂。“我爸曾经养过蜂,小时候我就很爱喝蜂蜜。”
但比起种青梅,养蜜蜂要辛苦得多,村里没几个人把它当主业来做。
虽然家里人对于彭志华返乡创业的决定并没有反对,但一个大学生回家乡当蜂农的“新闻”还是引来了左邻右舍的嘲笑和议论。
彭志华却不以为意:“我要证明给他们看,在家养蜂也能比出去打工更有前途”。
就这样,抱着“只要用心就能做好”的意念,彭志华决定当村里的“养蜂第一人”。
2016年春节过后,彭志华便搜罗了一堆养蜂书籍开始自学理论。
次年春夏之交,在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扶贫工作队养蜂专家的指导下,他买了几十箱中华蜜蜂“练手”。
蜜蜂买回来后,彭志华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山上开蜂箱检查蜜蜂,“开了这箱就忍不住开那箱,特别想知道蜜蜂长得好不好”。
一开始,彭志华也害怕被蜜蜂蛰。
他开玩笑说,自己一开始不懂,每天都会被蜇上百次,两只手肿得像猪脚一样,“全身上下只剩舌头没被蛰过”。
后来,彭志华渐渐摸清楚了蜜蜂的脾性,也掌握了一些与蜜蜂的“相处之道”。
如他所说,“蜜蜂就像女朋友,你得摸清她的脾气才不容易被蛰”。
虽然现在偶尔也会被蛰,但自己对被蛰的感知敏感度已经降低了,皮肤也不再容易发肿。
为了让蜜蜂采到更多的蜜,确保产出的蜂蜜纯度高、味道好,每到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之时,彭志华便会拉着一车蜜蜂追花逐蜜,听起来很浪漫但却是所有养蜂人眼里最辛苦的差事,他们称之为转场。
其他村民嫌麻烦都是选附近的花田转场,但彭志华却相中了距离螺洞村600多公里远的茂名高州根子镇,“那里有连绵数万亩的荔枝林,是绝佳的荔枝蜜源”。
转场一般在夜里进行,“如果白天给蜜蜂搬家,就容易被蜜蜂‘攻击’,它们不一定会乖乖跟你走,而且白天温度高容易把蜜蜂闷死,所以要趁着晚上蜜蜂回巢睡觉的时候搬。”
转场那天,吃完晚饭六点多,彭志华开始检查蜂箱,然后把100多个蜂箱陆续搬上车。
一个蜂箱大概有三四十斤重,彭志华可以一次用担子挑两个。
两个小时的装箱后,他还要开上八个多小时夜车,“路上不能停,因为没有空气对流的话蜜蜂就容易被闷死”。
到达根子镇已是凌晨四点多,彭志华还要将蜂箱一箱箱卸下来挑到荔枝树下面。
12个多小时的连轴转,中间容不得一点差错,否则就会导致逃蜂、乱蜂,那将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由于一开始经验不足,转场时出现了乱蜂,彭志华还发了一条朋友圈调侃道:“带你出来旅游,你却跑出来‘开会’,信不信我把你卖了”。
转场后一般要驻扎二十来天,彭志华便和另外两个蜂友在荔枝园附近的空地上支了把太阳伞当帐篷,晚上便把蜂箱拼起来,放上一块木板当床睡。
记者问他会不会觉得辛苦,他却说:“其实比起蜜蜂中的工蜂,我们不算辛苦。工蜂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干活,一生都在忙碌从未停歇。如果我们都像它一样勤劳,肯定是不愁吃穿的。”
养蜂第一年,彭志华便用勤劳的双手酿了3000多斤蜂蜜,取得了16万多元的收入,成为全村公认的“养蜂大王”。
前几天,有客人打电话想跟彭志华买蜂蜜,他说最好的冬蜜已经卖完了,得再等上半年。
对方便和他开玩笑说:“你这个老实人就是不会做生意”。
“大部分人都不太懂得怎么分辨蜂蜜的好坏,我们卖蜂蜜卖的就是诚信。”彭志华的语气里透着坚定,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找他买蜂蜜。
为了让村里的蜂农不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2018年5月,螺洞村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彭志华担任社长,挨家挨户地动员村里的贫困户和原有的蜂农加入合作社。
刚开始大家的积极性并不高,蜜蜂怎么养?飞走了怎么抓回来?蛰伤了游客怎么办?……
村民一连串的疑问让养蜂项目迟迟没有进展。
彭志华便在村里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每周都在扶贫办公室开交流会,为村民们答疑解惑。
平时蜂农遇到问题,只要打电话给彭志华,他便会马上放下自己手上的活去蜂农家里帮忙。
“他很有耐心,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全部告诉你。”贫困户王爱兰感激地说,在彭志华的帮助下,养蜂的第一年她就赚了2万多元,成功实现脱贫。
但到了2018年,因为天气的原因,养蜂的收益远不及第一年,彭志华便安慰蜂农们:“养蜂有风险,但三年里只要有一年丰收就有得赚,大家一定要坚持!”
彭志华还自己拉回了一车蜂箱,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用实际行动让蜂农们重拾信心。
“按理说收成不好最着急的是他,因为他亏得最惨,但他却还一直笑呵呵地来安慰我们。”王爱兰心疼地说。
彭志华并不满足于酿蜂蜜, 他还尝试用蜂蜡制作唇膏、护手霜和洗手液等产品,当旅游纪念品销售,并准备和扶贫工作队一起谋划“青梅 蜜蜂”的更多可能,筹划开办养蜂示范场、蜜蜂文化主题公园和蜂蜜加工厂。
“想到自己创业能帮到村里的贫困户,心里就跟喝了蜜一样甜。”彭志华得意又害羞地笑了。
【统筹】杨小妍 南小渭 张由琼 王良珏
【策划】姚昱旸
【记者】陈欣欣
【摄像/摄影】郑一见
【剪辑】莫丽婷 实习生张雯婧
【海报设计】郑炜良
【校对】洪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