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没的香港第一鬼才

被埋没的香港第一鬼才

首页模拟经营梦幻之城大都市汉化版更新时间:2024-06-11

香港画家陈福善(1905-1995),

一个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

像谜一样的人物。

20岁出头的陈福善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香港,

他就在艺术界被誉为“水彩王”,

原本应该和民国时期的大画家

徐悲鸿、刘海粟等人齐名,

而如今,在中国大陆,

却很少有人见过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一生。

香港风景水彩,1950年代

《无题》1960

《舞会》1968

《无题(对蝴蝶着迷的人们)》1979

最神奇的是,

陈福善从未接受过科班教育,也从未留学,

靠自学成才,一个人成就一个流派。

活到90岁,一辈子以画画为生、以画画为乐。

今年3月,在陈福善去世二十几年后,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他办了展览。

策展人沈揆一说:

“陈福善好像一个异类,游离于主流之外,

但他也是中国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撰文 王微辣

陈福善回顾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

最近在上海,有一位20世纪香港艺术家陈福善的回顾展。走进这个展厅,就像闯入一个色彩缤纷的奇幻世界。

他的作品不像西画,也不像国画,就像一个万花筒,出人乎意料,让人过目难忘:

上世纪20-50年代,先是一批写实风格的水彩画,描绘老香港淳朴、自然的渔港风光。

60年代,画的颜色突然鲜艳、明快起来。内容更是光怪陆离:画山水,山在水下、树在天上;画美丽的热带鱼,鱼肚子上还有人脸;画人物,把中国人、外国人,都画成了鬼……

80年代以后,完全走向抽象主义,线条呈现出流动、喷射、爆发的状态,让人感受到热烈奔放的情绪。

1920年,就读于皇仁书院

自学成才的野生艺术家

陈福善的画非常前卫,很难看出,他竟然是一个生在光绪末年、成长在民国时期的画家。

陈福善1904年出生在巴拿马,5岁移居香港,小时候住在筲箕湾。他的父亲在香港电车路附近经营茶楼,在他9岁时去世。1920年,陈福善进名校皇仁书院读初中,全英语上课,练就了高超的英语水平。这在当时的殖民地香港和陈福善后来的人生里,非常受用。

1940年代,陈福善肖像

初三毕业以后,陈福善早早就参加工作,在一家律师行当打字员。打的都是英文信函,最初的薪水只有15元。

他最早对艺术产生兴趣,是看到了《南华早报》报头的美术字。在上班的业余时间,他喜欢临摹这些美术字,消磨时间,还自己根据电影院新上映的电影名字、演职人员名单做设计。

1925年,他得到画友王少陵的赏识,开始为街上的广告牌设计英文美术字,每个设计3元。赚来的工钱,又用来订阅国外的艺术杂志。30年代,美国杂志《艺术文摘》在整个香港只有一个订户,就是陈福善。

陈福善从国外的杂志中看到,伦敦的艺术学校Press Art School开办函授课,就报名参加了1年半、一共20节的课程。他每个月寄去一份作品,对方给他批文、评论,再寄回来,就靠这种方式,学了一套传统的英国式水彩画法。

“非常有天赋,既没有去过海外留学,也没有经过学院式的专业训练,完全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策展人沈揆一这样总结。

1940年代,在筲箕湾街头写生

《无题(港口旁的自画像)》1959

以自然为师的“水彩王”

陈福善平时要在律师行上班,并不是一个全职画家,所以他对创作艺术,相当勤奋。

他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从筲箕湾家里一路走到石澳,花3个小时来回作写生,然后早上9点钟,回办公室上班,工作日每天如此,周末也是去郊外写生,20多年习惯不变。

他的大女儿在一段纪录片中回忆:“他常常带着画箱在街头写生,被警察赶、被路人评论,他还一直自得其乐。”

20-60年代,陈福善画的水彩风景画,最多的是筲箕湾的阿公岩,铜锣湾的避风塘,还有薄扶林牛奶公司。港湾渔船、水波荡漾,他生动地记录下旧时香港的自然风光。

80岁时陈福善曾回忆当年:“我确实画个不停。我时常早晨5点钟天还未亮便出门,天空美得动人,不用走得很远,筲箕湾、铜锣湾便已有好风景。特别潮退时候,渔民在修网、清理船身。”

当年和陈福善一起去郊外写生的伙伴,还有后来的大画家王少陵、李秉、余本,他们先后都有在欧洲留洋学画的经历。

比起他们,陈福善的写生,反而更加轻松自在,没有拘束感。他画的速度也非常快,其他人可能还在画第一张,陈福善就已经完成六七个作品了,所以他们叫他“水彩王”。

在沈揆一看来:“陈福善的水彩和英国水彩还有些不同,他的水彩特别朴实无华,但对光和色的表现,把握得非常好。他是以大自然为师。”

陈福善曾说起自己非科班出身的经历:“假如你不能写(画)好画,那你的文凭有什么用处呢?反过来说,假如你对于绘画有心得,那么你的作品,便是你的文凭了。”

一个人就是一部活的香港美术史

陈福善从5岁回到香港后,除了抗日战争时期,一生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香港。有人就说,陈福善是一部香港美术史。

在30、40年代的殖民地香港,他凭借突出的英式水彩画技巧,在艺术界已经很有名气了。

当时的香港,属于广东的岭南文化圈,主流是画传统的中国画;华人和洋人社交圈,也是分离的。陈福善画西画,英语又极好,是当时香港少数和洋人社交圈打交道的华人。

1950年代,陈福善在化妆舞会上的各种扮相

他的性格也很嬉皮、很西化,也帮助了他的艺术发展。他是个跳舞大王,经常把湾仔的家开放给朋友聚会。每次派对上,他的装扮都让人眼前一亮,因此也结交了香港殖民地时期的洋人和名流圈。正是其中一位爱画画的港督夫人,1934年把他推荐到香港美术会。他入会的第一年,作品就得了大奖。

外孙女林慧静回忆:“我的外公性情很开朗、很鬼马、很活泼的。他在派对上很多笑容,不是因为要拍照才扮出来的,就是他平时的样子。”

1954年,陈福善在香港美术会的舞会上

1936年,陈福善在香港美术会当选副会长,到了1952年,又当选会长。当时作为一个华人艺术家,有这样的成就,非常不容易。香港人都叫他“福伯”,表达敬意,在粤语里也是一种亲昵的称呼。

香港美术会定期举办展览,以画会友,所以陈福善和当时不管西画还是国画的画家,都打得火热,“我们甚至让一个画家即兴表演,以舌头作画”。

1947年,陈福善的家宴

邀请鲍少游、王少陵、赵少昂等画家

1960年,陈福善和华人美术会合影

他生前的好友、现香港汉雅轩的艺术总监张颂仁说:“福伯通过绘画进入香港美术会,后来又办了华人美术会,所以当时大陆来的画家,都通过他的美术会在香港办展览。他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在香港的一个重要窗口,西人、华人、华侨,变成一个很大的美术社交圈。”

1937年,刘海粟为陈福善题字

1938年,徐悲鸿为陈福善题字

1937年,他见到了前往东南亚、途径香港办展览的徐悲鸿,了解当时西画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徐悲鸿还曾为他题字。

他晚年回忆:“香港美术会的画展收五角入场费,在当时来说是挺贵的,只有很少观众经常来看每月的展览。我留意到一位英国胖子,看得津津有味,我喜爱讨论艺术,自告奋勇向他解说。该绅士买了我四张画,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港督。”

当时徐悲鸿的画卖35块一张,而陈福善的画卖到50元一张!

战后,陈福善、余本、李秉在港举办三人联展

港督担任主礼嘉宾

1941-1945年,是香港最黑暗的日子。抗日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不少艺术家、知识分子逃离香港,在中立地区澳门避难。陈福善当时得了一场大病,也在澳门逗留半年。那是他一生中离开香港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战争年代,陈福善依然以少有的乐观精神度过,还在澳门办过一次画展。“轰炸机在我们头上飞过,是去香港。早上我干活,下午画画,时常到利为旅酒店跳舞。这种生活如此珍贵。”

1955年,陈福善在教学生写生

战后,陈福善回到香港,开始用中英文写艺术评论,出版书籍,定期发表在香港的报纸和杂志上。1953年,他开办福善画室,以教画为生。

遭遇打击后画风突变,决不守旧

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出现在1962年。陈福善当时已过50岁,却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完全放弃“水彩王”时期的写实主义风格,再不回头。

当时香港市政厅建了一个艺术博物馆,开幕大展是《今日香港》。而陈福善送上去的三幅作品,都被拒绝。这给了他一个致命的打击。

1953年,《福善论画》出版

这段经历,跟当年的时代背景有关。

50年代后期,香港想从英国殖民地转型为国际大都市,走自己的路。1957年,新亚书院(现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艺术系,香港开始有了高等艺术教育。举办《今日香港》的展览,就是要展现香港最新的艺术趋势。而且要和当时大陆流行的现实主义、台湾强调的传统绘画,都区别开来。

当时高校里,无论是西画还是国画的老师,提出的方向都是抽象艺术。而陈福善埋头自己画画,对外部社会文化氛围的转型,没太多注意。

有了这个么个新潮的方向,陈福善的作品,突然就变成了过时的东西。

《无题》1978

整个60年代,陈福善痛下决心,和自己曾经建立起的业界名声、写实主义风格决裂。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在现代艺术史上,很少艺术家能做到这样:他依靠大量的艺术期刊、出版物,学习最新的技法,创作了一批最跟得上时代潮流的作品。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拼贴、喷绘、流淌、滴洒……完全放开。

他曾说:“人一旦以为自己够料,停下来,那么他便玩完。人要不断创新,才会生猛。”

他的画里有华人也有洋人,有贵夫人、戴假发的大法官,还有类似英国女王、阿拉法特的形象。这些人的形象,就来源于他平时生活中的接触。

70年代以后,他把新的创作手法用到山水画上。先用锌片蘸墨,在纸上印出淡淡的墨痕,然后顺着痕迹寻找隐藏的形象,创作出奇异、梦幻的山水。

不管是人、鬼、仙,还是飞禽走兽,全都不合逻辑地遨游在一个超现实的快乐世界。

他还融合了一些国画元素,用到宣纸和印。有时甚至不是刻出来的印章,是直接把印画在画上,相当大胆、前卫。

陈福善的外孙女林慧静形容他的画:“很色彩缤纷的,我以为是很不一样的国画,但当我坐下来看,里面有很多鬼怪。这是外公表达他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70岁的陈福善活力十足,爱搞怪

陈福善外孙女林慧静

社交高手、跳舞大王、老顽童,

一生潇洒的创作时光

陈福善一共6个儿女、16个孙子孙女,林慧静在孙辈中排行老二。

对于外公陈福善的艺术生活,林慧静印象深刻:外公在香港市政厅开办素描班,她十一二岁,就被邀请去当模特;大一点了,就帮外公跑腿,把他写的艺术评论送去报馆。

“他办很多很多的展览,我们一家大大小小,都去帮他挂画、摆花篮,展览开幕时递剪花球用的剪刀。看见港督嘉宾来剪彩,是最兴奋的。”

说起外公的日常生活:“他最喜爱看电视了,七八十年代,看的电影都是英文的,很多绘画题材都是电视里看来的。他晚上八点到凌晨一点,看电影电视;凌晨两点开始画画,然后四、五点才睡觉。”

陈福善每天都走路,从湾仔去中环,再从中环回家;又或者去维多利亚公园,以前有很多水族馆,他喜欢在那里看热带鱼。

林慧静评价外公的鱼画:“鱼肚子里面也有很多鬼怪,很奇妙。我妹妹家里有一幅九鱼图,都是神仙女,一个鬼怪都没有。”

1980年代,晚年的陈福善在画室

陈福善画画时,还喜欢大声播放古典音乐,培养情绪。“反正你去他家、工作室的时候,电梯门一开,很大声的音乐就冲着你过来了。他也是一个老顽童,80多岁了,我们去气氛很浪漫的地方吃饭,他竟然还有冲动,邀请我们跳舞。”

陈福善出版的书籍

陈福善直到82岁才停止绘画,留下3000多幅珍贵作品。“年老的时候也很勤力,在画册上勾画那些鬼鬼怪怪,没有停过。直到他病了、真的很老了,有劲的时候还是打麻将。”

他还很乐于把自己的艺术学习心得分享出去,一生共出版过12本书籍。

1986年,81岁的陈福善在作品前

很多人认为艺术家是孤独的,但陈福善无疑是热情地拥抱这个世界的,一生都乐于把他看到的香港众生百态,表达出来。

正如孙女林慧静所期望的,“希望能把这位香港本土画家的内心世界,把他的豪放、他的奇怪、他的多变,和国家的同胞分享。”

鸣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陈福善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正在展出

时间:2019.3.21-2019.6.23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5楼

票价:免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