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当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抽几根好烟,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见见朋友,想有一个明眸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他们谈笑,便不须思索地拿起帽子和手杖,走路或坐车,把自己送到我们太太的客厅里来。在这里,各人都能够得到他们所想望的一切。”这是1933 年,冰心曾在《大公报》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我们太太的客厅》的文章中的描述。因为这篇文章,很多人猜测这里的“客厅”可能正是林徽因家的客厅。当然,冰心晚年接受采访时,否认了这种猜测。
此“太太的客厅”非彼“太太的客厅”。不过,在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位于北总布胡同3号的“太太的客厅”,却是鼎鼎大名,和朱光潜、梁宗岱在景山后面慈慧殿3号寓所每月一次的“读诗会”并列为当时北平著名的文学沙龙,诸如张奚若、周培源、胡适、李济、陈岱孙、朱光潜、金岳霖、沈从文、萧乾、徐志摩等一众名家、大师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在《梁思成林徽因“太太的客厅”》一文中,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写下了他的文学师父萧乾,忆及自己跟随沈从文第一次迈进这个他神往已久的沙龙的情景,还原了这座老北京四合院里当年的风貌。在傅光明看来,“太太的客厅”并非纯粹的“京派”俱乐部和文化沙龙,而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们谈天说地的场所,是议论时事政治,针砭社会弊端,交流思想感情的平台。
以下内容节选自《老北京述闻 名人故居》中傅光明所著的《梁思成林徽因“太太的客厅”》一文。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老北京述闻 名人故居》,宗朋、刘墨费 编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月版。
抗战爆发前二三十年代北平的文人文事,很多已经存储在了我的记忆里,有时不经意间就诗性地复活了。这些文学的遥远记忆,使我的生命过程变得充实起来,也许还因为它们而有了价值。在我的想象中,我常常进入到我所喜爱的作家作品甚至他们的生活当中,有时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对话、交流。
鲁迅、周作人的“八道湾”,以及后来鲁迅的“老虎尾巴”;徐志摩石虎胡同的《新月》编辑部;沈从文的“达子营”新家;巴金常去的三座门大街《文季月刊》编辑部;冰心写出《繁星》《春水》的中剪子巷的家;凌叔华史家胡同常有画会和文人聚会的凌家府院;林徽因在北总布胡同3号的“太太的客厅”;萧乾当北新书局学徒时住的北大红楼对面的大兴公寓,等等,我都仿佛在那些地方生活过。我与他们的景象邂逅、重叠,变成我精神世界不可分的一部分。
冰心故居——中剪子巷14号(张涛/摄,《老北京述闻 名人故居》插图)
北京的现代都市化建设在日新月异着,许多文人的旧迹都只能在记忆里留存“老照片”了。我所居住的景山西街,临近三座门和五四大街,这是两处现代文学地图上重要的坐标。每每在现代文学的思绪梦影里拾零,一些与之相交融的文人旧事便浮现在脑际。那地图上还有两处特别打眼的坐标,一个是林徽因“太太的客厅”,一个是朱光潜和梁宗岱在景山后面慈慧殿3号寓所每月一次的“读诗会”。这两处是20世纪30年代北平著名的文学沙龙,是“京派”作家、批评家们经常聚会畅谈的场所。
我最早知道林徽因“太太的客厅”,是从我的文学师父,被习惯称为“京派”后起之秀的萧乾先生的嘴里。他向我生动描述了他跟着他第一个文学师父沈从文第一次迈进这个他神往已久的沙龙的情景,他说话时眼里露出的神情感染了我,我仿佛和他一同回到了当时的情境。
1933年11月1日,沈从文将正在就读燕京大学新闻系三年级的萧乾的短篇小说处女作《蚕》,发表在他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没几天,读了并喜欢这部小说的林徽因致信沈从文,说:“萧乾先生文章甚有味儿,我喜欢。能见到当感到畅快。”沈从文随即写信告诉萧乾,说有位“绝顶聪明的小姐”喜欢你的小说,要请你到她家去吃茶。
就这样,兴奋而有点紧张的萧乾,穿着自己最好的蓝布大褂,与师父一起叩响了北总布3号院的门扉。林徽因和沈从文之间,“发展了一种亲密的友谊。她对他有一种母亲般的关怀,而他,就和一个亲爱的儿子一样,一有问题就去找她商量要办法”。我觉得,萧乾对林徽因也有这样一种恋母般纯净的感情。
“太太的客厅”所在地——北总布胡同24号(旧门牌3号)(《老北京述闻 名人故居》插图)
当时林徽因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了,却还常常与住在西总布21号院的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一起去骑马。萧乾第一次见她时,她刚刚骑马归来,身上还穿着骑马装,显得格外潇洒轻盈,哪看得出是个病人。聊起天来,谈锋甚健,几乎没有别人插嘴的机会。大家倒也乐得听漂亮的女主人滔滔不绝地阐述真知灼见。她是这里的中心,也是同道好友乐不思蜀的理由。
徐志摩把这里视为他的第二个家,“每当他的工作需要他去北京时,他就住在那儿。他既是徽因的,也是思成的受宠爱的客人。在他们的陪伴下,他才会才华横溢,而他也乐意同他们一起和仍然聚集在他周围的那些气味相投的人物交往”。而且,“徐志摩此时对梁家最大和最持久的贡献是引见金岳霖—他最亲爱的朋友之一”。而且,“老金”后来实际上成了梁家的一员,他就住在隔壁一座小房子里,他那里的星期六“家常聚会”,也经常是胜友如云。徐志摩自然少不了,钱端升、陈岱孙、李济、陶孟和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其实,这里并非纯粹的“京派”俱乐部和文化沙龙,它还吸引着文学圈外的社会各界名流,话题也并不总都是文学。这里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们谈天说地的场所,是议论时事政治,针砭社会弊端,交流思想感情的平台。萧乾就是在这“太太的客厅”里,遇到了以身殉国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刘粹刚的夫人许希麟,并以她的叙述题材,把刘粹刚为协同八路军反攻娘子关而殉难的事迹写成著名特写《刘粹刚之死》,咏唱了一曲抗日爱国的颂歌。
这座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现在的门牌是24号。门口摆设拥挤得凌乱不堪,红漆的双扇大门油漆早已剥落。但也只有透过这院门,才能或多或少嗅闻到当年院落氛围的气息。因为,一进了院子,入眼的已是一幢不高的楼房,一切都已不复存在。我竟开始后悔找寻并进入了这个在记忆里充满了诗意的院子。当然,即便是院落完整地保存着,那道人文的风景也早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记忆是用来弥补遗憾的。想到此,失落感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我在记忆里重新搭建了这座梁思成、林徽因一家住了7年的四合院,他们是1930年秋天搬来的。“高墙里面有一座封闭但宽广的院子,种着几株开花的树。沿着院子的四边,每一边都有一排单层的住房。它们的屋顶都由灰瓦铺成,房屋之间铺砖的走廊也是灰瓦顶子。面向院子的一面都是宽阔的门窗,镶嵌着精心设计的木格子。木格子里面都糊了或者是挂着漂白的稻草纸,以便让阳光进来而又让人看不见里边。
在院子的北端有一条通向起居室的中央门廊,起居室比别的房间大一些并且直接朝南。梁氏夫妇把一些窗户宽阔的下层糊的纸换成了玻璃,以使他们可以看见院子里的树木花草,并在北京寒冷的冬天放进一些温暖的阳光来。但在每一块玻璃上面都有一卷纸,晚上可以放下来,使室内和外面隔绝。在前面的入口处有一个小院子,周围的房子是用人们的住房和工作区。
梁思成与林徽因(摄于20世纪50年代)。(《老北京述闻 名人故居》插图)
著名画家陈逸飞在和我的一次聊天中透露,他特别想拍一部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沙龙文化的电影。他说脑子里一想到那画面就觉得有一种诗意的韵律美。提到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他说自己虽然了解不多,但觉得当时北平的文人是一批真正纯粹的文化精英、精神贵族。他们都受过很好的英美教育,都住在典型的四合院里,又都过着很西化的精神生活。那感觉就好像是“四合院里弹钢琴”。
写于2003年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作者丨傅光明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王青
导语校对丨危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