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就爆的国产片,我要为她的眼泪点赞

一集就爆的国产片,我要为她的眼泪点赞

首页模拟经营魔女杂货店ROSE更新时间:2024-09-22

​现在正值开学季。

围观熊孩子被拖着上学,简直是成年人无聊日常的一大乐趣。

太难了,上学太难了。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部国产纪录片,围观其它国家的熊孩子如何闹腾。

鱼叔看到之后,深吸一口气,有点被震撼到——

《他乡的童年》

无论是片名还是海报,乍一眼瞅着其实都不太吸引人。

但刚刚上线,豆瓣分数已经一路飙升到 9.1

导演 制片 策划 记者,周轶君自己一人全包。

对「周轶君」这名字,当年《锵锵三人行》或如今《圆桌派》的忠实观众们一定都不陌生。

她是节目的常驻嘉宾,一个非常有观点和有见识的独立知识女性。

其主职更厉害,曾先后担任新华社和凤凰卫视驻中东的战地记者。

不过这次,她的镜头从矛盾纷争的战场,转移到了一个更为柔软的地方——

幼儿园。

她带着镜头穿梭在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幼儿园和小学里,跟当地的校长、学生和家长进行交谈。

一共六集,六个国家。

日本、芬兰、以色列、印度、英国一路走访,最后再回到中国

通过各种细节的呈现,来探讨各个国家不同的基础教育方式,最后再反观我们自己。

目前一共出了2集,分别日本和芬兰。

看下来,说实话,挺酸的

在鱼叔的认知里,学校一直都是「竞争」的代名词。

从小到大,充斥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考试,通过成绩把所有人分出个三六九等。

而在芬兰:

他们的小学和初中,完全没有考试!

是的,完全没有。

学校内没有刺耳的上课铃,只有欢快的小乐曲。

课上,孩子们想穿什么就穿什么

有的带着猫耳发箍,有的扮成小魔女。

这个小姑娘把眉毛涂成橘黄色

上课也可以吃零食。

课间休息,有孩子躺在地上,有人把腿高高搭上课桌...

只要不影响别人,就可以按自己舒服和喜欢的状态来。

没有整齐划一的校服,更没有要求明确的「仪容仪表」。

你可以是任何你想要展现的模样。

每一种不同都可以被接受,没有强迫,更无需自卑

学习内容也是千奇百怪。

有时,他们会去森林里上课

内容也很简单,捡一捡树枝和石头,闻一闻苔藓泥土的气味。

没有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和枯燥知识,也不会回来逼你写个三五百字的「日记」「游记」。

因为孩子们的小脑瓜,有更有意义的问题要思考。

比如,在一门名为「现象学」的课上,老师提出了「时间、年龄和我」的主题。

她分别结合数学、艺术、生物、芬兰语言文学等各种不同学科进行讲解。

内容非常有趣且丰富。

她还安排了一节实践课。

组织学生前往老年社区中心,用绘画人脸的方式,来了解「时间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需要通过不断思考来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最重要的,是形成独特的自我认知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没有标准答案。

既然没有标准答案,那自然也就无法用一个准确的分数去衡量人。

芬兰的老师们就表示,他们从来不会标签学生,贬低学生

孩子没有好坏高低,全部都是最具潜力的小宝藏。

周轶君问「可如果一个学生数学就是特别烂呢,你们怎么办?」

老师回答「这时候我们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不会认为是那个孩子有问题」

这个观念非常重要。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教育」,教和育,都是老师的责任,绝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职而去怪责孩子。

如果 TA 对玩小汽车有兴趣,就会用小汽车来教数学;

如果 TA 动手能力强,就用乐高积木来教;

或者带着孩子去杂货店,用现实场景教学...

反正竭尽所能以贴近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把数学变成擅长之物。

因为我们相信,他们本来就很擅长」。

多么让人暖心和安心的一句话。

相比于「学到多少知识」,老师更希望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

一个人时、与人搭档时、身处大团队时...

各种社群形态下,锻炼出不同的学习策略。

不仅学生没有考试,老师也没有来自教育局的考核压力

老师们从教育部领取一份不厚的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自行决定要教授的课程内容。

没有「评职称」,没有定期教育成果检查,更没有所谓的年级主任、学科带头人评比之类的。

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核心目标:

避免竞争。

任何形式的竞争。

这可令我大开眼界。

任何奉行自由市场的国家,都不会否认竞争带来的巨大好处。

在传统观念里,也会主张竞争的压力才能催生前进的动力。

而芬兰老师则提出一个相反的观点:

不竞争,人反而能进步更多。

因为竞争都是向外的,是用别人的规则和指标来衡量自己;

而没有竞争,就不会时刻被外在的指标所绑缚,能更专注于自己的提升

你要在意的,不是跟别人比较下的自己是什么样,而是内观自己是否是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鱼叔相信,看到这里,会有不少为人父母者已经皱起了眉头。

又要开始替孩子焦虑了。

这样的「放养式」教育方法真的能行吗?

孩子们看起来毫无约束,会不会因此变得不守规矩,会不会不求上进,会不会学坏?

老师们也没有晋升压力和教纲指标,会不会消极怠工,会不会瞎教乱教,会不会带坏孩子?

但芬兰人很放心。

因为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足够信任:

在芬兰,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成为老师。

待遇优厚,受人尊敬,是全社会素质最高的人群。

从幼儿园到大学,芬兰所有教师都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师范学院的录取标准非常高。

虽然芬兰本土在教育层面不提倡竞争,但师范学院的入学竞争实际却很激烈。

录取比例 1:10。

不仅要考核你的专业知识,还有心理专家评估你是否是一个热爱社群、有爱心的人。

顶尖人才一般都非常自律。

这位小学老师起初拥有芬兰文学教师的资格。

但工作后,她又想教授现象学,于是去攻读了相关学位

再之后她又去学了一年半的中文。

为了调整现象学教学方案,她又回炉到大学,重新进行了现象学研究计划。

这么多年精益求精,只是为了一群小学生。

而「放养式」的教育方式,获得了什么样的教育成果呢?

那就是让芬兰这么一个人口只有 500 万的小国家,拥有了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储备

自 2000 年开始,发达国家俱乐部 OECD 组织,每 3 年举办一次 15 岁学生能力评估测验,名字叫做「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

芬兰在其中名列前茅。

学校里不提倡竞争,跟芬兰整个以平等为先的福利体系是配套的。

成为社会人之后,每一种职业都受到尊敬。

无论你想当程序员,还是警察,所获待遇也不会相差太大。

人们尊重每一位劳动者。

与芬兰的注重个性,日本是另一种模样。

众所周知,日本人集体性很强,非常注重礼仪与规矩。

这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培养。

日本儿童确实可爱,圆嘟嘟的小脸蛋儿,活力四射。

他们身着统一的园服。

从书包鞋子,到餐具用品,都有各自的专属。

在老师或温柔或威严的诱导下,他们被教育成一个个懂事听话、为他人着想的人。

里面有个细节值得琢磨。

一个知名幼儿园,故意把门设计成不会自动关严

如果最后不用双手把着门轻轻贴合,就会留一条缝。

而这会导致冷风灌入等等后果,影响到正对着门的同学。

这么一个小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在细枝末节里,培养把「门关到底」、「把事情做到位」的心态。

说实话,鱼叔挺佩服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见过太多「不会关门」的人

要么用力一甩关得震天响,要么随手一推不管关没关上都走了。

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所以每次遇到会主动在关门的时候扶一下,懂得轻轻关门的人,鱼叔都会觉得格外善良。

但值得思考的是。

过分的礼仪教育也带来了负面效果。

日本人太过压抑自己。

总是努力表现自己美好的一面,融入社会、体贴他人、自律自强…

这实在太累了。

加上整个高压的社会氛围和低迷的经济环境,日本的国民自*率高居不下。

这很难说是不是跟教育有一定关系。

当然,节目本身并没有进行孰优孰劣的比较。

只是展示各方细节,留待观众自己去做评判。

而在鱼叔看来,《他乡的童年》的最大意义还是在于反观中国的教育国情:

应试教育越来越白热化。

虽然这两年公立学校提倡「减负」,力求不给孩子布置太多功课。

表面貌似降低了学生负担,但实际上是把压力转嫁给了家长

因为「唯分数论」的竞争机制和教育观念并没有改变

分数依然决定一切。

这也正是家长害怕的,减负会造成孩子分数下降。

学校撒手了,父母不可能不管。

于是就会像《小欢喜》里一样,爸妈吭哧吭哧给孩子找辅导班,分析模拟考成绩数据走势图,陪着刷试卷一直到 12 点。

应试教育,逐渐变成一场以家庭为单位的竞争。

此种情况下,寒门再难出贵子了。

不过,随着思想的日渐开明,国人也越来越意识到:

高分≠优秀。

「解题」这个赛道太过单一,孩子在学校里根本没有学会如何应对社会化生活里的各种问题。

且不论《小欢喜》里英子因为高压而患上抑郁症;

很多人大学毕业时还是白纸一张,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人生方向在哪里

正值奋斗的年纪,却不知道要为什么而奋斗,实在太遗憾了。

所以新一代的父母们,会更关注「我们想要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开始思考应试教育之外的可能性。

有一个细节最令鱼叔感怀。

周轶君跟着孩子们去老年社区,大家一起画画。

她有点害羞,说着「我不会画画呀」。

看旁边的老奶奶画的真好。

「你学过画画吗?」

「没学过,不过我很喜欢画画,从小就喜欢。」

画画不是用来彼此竞争的,只是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如果喜欢就去做好了。

而太习惯于竞争的我们,有时候害怕尝试,会觉得「害羞」、「丢脸」,实际上是因为「怕被比下去」。

「我不会画画」、「我画得不好」,扩充一下的真实意思是:

我画得没有别人好。

周轶君有点感怀,跟旁边的老师聊着聊着就哭了

要知道,她可是行走过战场,见过各种大世面和生死危机的人。

却在一群孩子面前,忍不住流了眼泪。

她联想到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经常被说这个不能做,那个干不好,反复被贬抑和否定

但在这里,就算没学过画画也能自得其乐。

当你的人生中有一项爱好时,就不会那么容易孤单和绝望了。

因为人可以凭借这种爱好与自我交流、与周围的世界交流。

而这是多么宝贵的事情啊。

可惜,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人们习惯于以「成果」来衡量一切事物。

如果看不到成效,便会迅速放弃。

最终人只是为了某种功利的主流标准而存在:

考多少分?挣多少钱?住多大房子?有没有儿女双全?

一旦觉得跟不上了,就会陷入慌张焦虑和自我否定当中。

我不否认自由竞争给人类带来的裨益。

它的择优录取,鼓励争先恐后的心理状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但如果一个社会已然积累了可观的财富,是不是可以试着放慢脚步,把目光投向更广泛的公平和个体的幸福呢?

希望能有这样一天。

我们的小孩能够有空间探索自我。

我们的大人也能够摆脱疲于奔命的耗竭感。

人人能都专注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活在所谓「别人都那样」的目光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