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滴滴”,现在终于要来了!
2023 年底,深圳市正式向国家有关部委申请创建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其实在此之前深圳就面向商用无人机开过绿灯,但和过去技术测试性质的开放不同,这一次的主题是载人。
根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的消息,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明确支持深圳市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
……(中国民用航空局)支持深圳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同意开展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研究试点,丰富拓展低空应用场景,构建低空规章标准体系,加强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和低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而重点就在「同意开展成熟空中交通试点」上:深圳在无人机产业布局多年,物流运输、农用等无人机行业非常发达。但受民航、通航相关规定限制,低空载人通航的发展在国际上还算不上领先。此次支持开展城市空中交通试点的政策刚刚发布,低空经济和低空通航相关企业的股价就相应上涨。
图片来源:雷科技
比如专注于城市空中交通的科技企业——亿航智能,在过去一个月内股价涨幅就来到了 88.37%,过去五天的涨幅也高达 12.09%。
但话又说回来,过去十年内低空通航除了载人交通外,其他应用都发展得不错,为什么面向载人交通的低空通航直到现在都还没能普及呢?
其实在「有人驾驶」时代,不少企业就已经探索过低空通航的市场了,比如隶属于中国南航集团的南航通航,就面向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直升机服务,比如面向海上油气平台的人员通勤班机、面向电力行业的飞行巡检。但从南航通航的网页来看,「城际短途飞行」的业务占比可以说微乎其微,即使是托管飞行服务,面向的也主要是广东海事局、内蒙古蒙泰集团等单位。
而这些「大客户」和一般乘客在「用户习惯」上的差异,恰恰就是过去载人通航无法大幅铺开最重要的原因。过去的「有人通航」大多数以轻型、中型直升机为主,这对通航公司的资金投入有非常高的要求。为了获得更稳定的业务和收入,通航公司更偏向于「小民航」的做法,用固定的班组执飞固定的航线,同时以「少次多载」的方式执行每一次飞行。
图片来源:南航通航
这种运营模式对有海上通勤需求的大型企业来说非常合适,毕竟大型企业人员调动、换班相对固定;有规律的飞行计划让通航企业可以将直升机的飞行时间「最大化」,不至于停在停机库当沉没成本。
但一般乘客显然是没有这种类似「包机」的通航需求的。根据海外通航公司的运营数据,面向一般消费者的低空载人通航一般分为三类:
1. 短距离市内通勤:常见于市内跨区通勤和「市中心-郊区机场」飞行路线,可以避开地面交通堵车等情况,飞行距离通常在 15 到 50 公里以内;
2. 城市间通航:对于连接相邻城市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的低空通航,比如港澳之间直升机往返,飞行距离可能会在 100 到 300 公里范围内;
3. 市内观光路线:用于超短途观光,本场起降,飞行距离不一,但一般飞行时长在 15 分钟左右。
第一种通勤场景显然不适合以中型燃油直升机为主的通航运营模式:出于成本考虑,通航企业更希望「少次多载」而不是「多次少载」;第二种运营模式在国内铁路运力面前也没有竞争力。至于本场起降的观光模式,虽然路线相对固定,但始终以游客为主要客户,比如在阳朔等热门景区就有直升机官方服务,单次飞行价格上千元,飞行时间5分钟,体验门槛较高,市场空间也有限。
除了上述三种模式之外,另一种通航模式在国内也曾流行:医疗直升机。以医疗直升机的代表企业——金汇通航为例,这家通航企业曾和多家保险公司合作,打出「空中救护车」的招牌。然而也是因为运营成本过高,「包年」用户太少,最终在 2021 年被法院裁定*清算。
图片来源:金汇通航
由此可见,成本是限制过去通航载人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至于在社交媒体上常年为流控「背锅」的空域限制,只不过是影响通航发展的次要因素之一。
随着电动无人机在影像、农业等领域的高速发展,电动无人机的产业链高速发展,相关成本快速下降。再加上不需要昂贵的“飞行员”,无人机被视作可替代直升机的低空载具明日之星,一些前瞻性企业开始探索相关的技术与产品。
早在2016年,智能无人机品牌亿航在CES 2016上,发布了全球首款全电力低空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亿航184」。“184”的名字颇为浪漫,意思是,它能运载1位乘客,有8个螺旋桨和4支向四外伸出的机臂。其核心优势在于「全电力」、「自动驾驶」。
图片来源:亿航智能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亿航184的劣势也比较明显,它的飞行距离仅有15公里、悬停续航只有23分钟、充电时长则超过了两小时,这就让它的实用价值打了个大折扣。
亿航184没有公开邀请过第三方参与其飞行测试,抑或邀请观众、媒体现场见证飞行测试,只是对外发布过测试视频,让人感觉其更像是一款载人飞行“概念机”。
在亿航184发布后不久,曾传出亿航与迪拜道路与交通管理局达成合作的消息,但最终未能落实。亿航184的商用之路无疾而终,但这无疑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和突破,为后续相关产品的升级优化提供了经验。
此后多年,亿航业绩不瘟不火,股价一直低迷,其体量也逐渐被专注影像的大疆甩开。不过,亿航的载人飞行器梦想并没有止步于184,它靠无人机飞行组队表演等业务获取现金流,同时仍在积极探索载人飞行这一远景业务,不断迭代推出更强大的载人飞行器产品。
如今,随着政策利好频出,亿航们迎来了全新的机遇。
对于过去的通航企业来说,包括设备维护、人员薪资在内的成本因素是通航企业无法壮大、甚至落得*结局的枷锁。而像亿航这样的无人通航企业,虽然产品性能不如传统直升机,但成本恰恰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以亿航近期的明星机型——EH216-S 为例,这款已经取得标准适航证、并在去年 12 月完成全球商业首飞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官方指导价仅 239 万元人民币,远低于 H125 等通航常见机型。
从运维的角度来看,EH216-S 这种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不仅简化了后勤维护的成本,同时也让通航补能变得容易:飞机不再需要在机场加注昂贵的航空煤油,可以直接在屋顶停机坪充电。电耗带来的低成本也允许通航公司改变经营策略,开设更多「低收入」航线,比如上下班高峰期的跨区、跨城通勤航线,或者市区到机场的超短途「免拥堵」航线。
图片来源:亿航智能
另外,无人自动驾驶的设计也绕开了通航背后昂贵的飞行员培训体系,降低了采购通航服务的资金门槛,让通航可以应用在更多领域当中。比如沿海公园可以推出海边日出、日落观光航线,网红商场可以推出市区漫游的「CityFly」航线,甚至郊外景区也可以推出户外观光、「市区-景区」直达航线。
低空通航的开放除了有利于运营通航航线(相当于空中版滴滴)的公司开展业务外,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买飞机」的机会:小鹏汇天、吉利等车企都在前些年发布了自己的「飞行汽车」甚至二合一汽车计划。今年的CES上,小鹏汇天带来了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陆行时与普通跑车无异,飞行模式下则可以像直升机垂直起降。
图片来源:小鹏汇天
随着有关通航扶持政策的出现,低空飞行管制将进一步开放,飞行汽车也将等来自己施展拳脚的空间。
图片来源:亿航智能
运营成本更便宜的通航无人机,也让「昙花一现」的直升机救援、直升机医疗转运成为可能。国内现阶段急救资源紧缺,且高度集中在特定中心医院中,而拥堵的路面交通也让传统救护车变得棘手。
随着无人通航的普及,「飞行救护车」将不再是科幻游戏中的设想。而运营成本的下降也能降低「飞行救护车」的使用门槛,让生命不再畏惧交通拥堵。
对于低空载人飞行器,未来无疑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的。随着无人通航技术的成熟,低成本、低门槛的无人通航行业必将催生出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伴随着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低空飞行出租车不仅有可能成为城市交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于城市出行和空间利用的理解。
图片来源:小鹏汇天
而新型的市场需求会是未来低空载人飞行器得以广泛应用的根本动力:从避开地面交通堵塞的快速城市通勤,到提供独特视角的旅游观光体验,再到紧急情况下进行快速医疗转运,低空低成本,高灵活性的特点赋予了无人通航行业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公众对于出行效率和体验要求的不断提高,结合逐渐降低的成本,预计未来低空载人飞行器将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和使用。
当然,低空载人飞行器厂商以及整个行业,仍然需要不断升级技术和算法,打消受众群体对安全性的疑虑,而这是发掘出低空通航这块广袤市场的大前提。
谁也无法想象未来的样子,大量的影视题材都把飞行汽车作为主流的出行工具,汽车也在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雷科技相信飞行汽车也会找到自己的突破点。归根结底,无论未来我们能用手机 App 叫来直升机,还是能一键让汽车变形「上天」,只要能让路面不堵车,提高通行效率,那在我看来都是有意义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