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走出去,还能再回“高光时刻”吗?

杂技走出去,还能再回“高光时刻”吗?

首页模拟经营马戏团汉堡店更新时间:2024-04-30

你知道吗?

杂技是我国最早试水海外商演的艺术

也是早年为中国创汇最多的艺术门类

但最近10余年来

面对国际上杂技表演观念的变化

以及马戏市场的萧条

中国杂技似乎陷入内忧外困的境地

中国杂技人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

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崛起

01

杂技走出去的“高光时刻”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杂技作为最早试水海外商演的艺术门类走出国门。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末期,伴随海外尤其是欧美国家“中国热”的兴起,“中国杂技热”在国际市场涌动。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杂技屡屡受邀到欧洲巡演,以德国为中心,在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等国留下了足迹。

那些年,“在外国演出都能在街上遇到同行”成为中国杂技人的笑谈。

中国杂技人在海外比赛中屡摘桂冠。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世界马戏节以及摩洛哥新一代国际青少年马戏节三大世界马戏节上,中国杂技可以说是常胜将军。

杂技还是早年为中国创汇最多的艺术门类。据介绍,杂技团在海外演出半年就有50万美元左右的收入;杂技演员在海外商演日收入为30美元到35美元,很多杂技人在国内最早拥有冰箱、洗衣机、电视机。

●专家观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杂技创造了几乎与“乒乓外交”齐名的“杂技外交”的辉煌历史。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领域,杂技曾经占据了整个艺术门类的半壁江山,为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红(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杂技家协会主席)

中国杂技成就了很多外国演出商。

上世纪80年代初,专栏记者梅登第一次接触中国杂技便深深着迷,转行做起了演出商,他所经营的星辰国际马戏公司开展中国杂技在欧洲主流市场的演出30余年。

奥地利电影导演安德勒·海勒按照西方人的欣赏口味对中国杂技节目进行独特编排,打出“中国国家马戏团”的招牌,在欧洲市场叱咤13年。

1984年成立的太阳马戏团在组团最初也曾借中国杂技开拓市场,除了邀请中国杂技团出国巡演,还委托武汉杂技团为其培养杂技演员。多年来,很多活跃在太阳马戏团舞台上的优秀杂技演员均来自中国。

——齐春生(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

02

在国际市场遭遇瓶颈

最近10余年来,经历了转企改制的考验,面对国际上杂技表演观念的变化和马戏市场的萧条,中国杂技似乎陷入内忧外困的境地。

对内,杂技演员招收十分困难,人才培养青黄不接;因为收入过低,在职演员流失、转行。

由于创作、宣传经费不足,杂技院团多数处于“量米下锅”的境况,人才梯队建设、内容生产和宣传推介举步维艰。

对外,中国杂技在国际市场短板显现,包括表演的艺术性、互动性不足,杂技作品缺乏创意等。

虽有一批富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秀杂技作品打开了海外市场,但卖座的杂技文化产品仍然短缺。

另外,赴海外演出的团体良莠不齐,重场次、轻质量和重表演、轻营销等现象制约了杂技走出去。

●专家观点●

一度成就中国杂技的“技术至上”,在国际市场风向转为偏爱创意和表现力之后,感到无所适从。一直侧重和擅长地面项目的中国杂技也因高空、滑稽项目的短板,在杂技从节目向整剧转变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宓鲁(中国文联杂技艺术中心原主任)

随着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中国杂技在海外市场的发展迎来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30多年来,中国杂技在海外商演的酬劳几乎没有变化。

——张红(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杂技家协会主席)

30多年来,中国杂技因为没能掌握核心的演出和市场资源,走出去基本处在等人上门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所谓的海外商演只能说是“劳务输出”。

——齐春生(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

在海外,有大批观众是看着中国杂技长大的,对中国杂技有了解和兴趣,但当新奇感被消耗掉,国际市场对中国杂技的追捧也渐渐消散。

——侯泉根(天津市杂技家协会主席、天津市杂技团团长)

中国本土杂技团之间一度出现了降价出国的不良竞争,良莠不齐的演出质量增加了走出去的困难。

——孙力力(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

03

支招:内外兼修,站稳国际市场

拓宽杂技创作艺术维度

“不少中国杂技人在艺术创作方面思想不够开放,想象力比较匮乏,灵感仍大多源自历史,情节构思往往过分强调斗争、冲突。”宓鲁认为,关注并适应世界杂技马戏领域的发展趋势非常重要。从杂技演员到编导都应该更多地自觉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提升文化艺术素养。

“现如今,能够吸引人们目光的往往是一些跨界、混搭的内容。近年来,中国杂技开始注重单项节目的包装、杂技剧的打造以及杂技晚会的创排,并在杂技节目中引入戏剧、舞蹈等元素,拓宽杂技创作的艺术维度。”侯泉根说。

“单项节目要出新,除了形式上的创意,更重要的是在技巧难度上坚持创新,保持自己的不可复制性,从而提高中国杂技的含金量。”孙力力说。

“培养受众 文旅融合”助力

宓鲁认为,中国杂技人应真正建立市场意识,做到以市场为导向选取节目、确定主题、进行后期制作。与此同时,要从培养国内观众杂技观赏的文化消费习惯做起;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也为中国杂技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保证良性的内容生产循环

齐春生说,在国外,相关创作团队不仅得到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还有大批企业为其提供赞助,打造一台演出往往能够动用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团队,形成了艺术生产上健康、高效的循环。对中国杂技而言,改革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出台。

建立国际演出经纪人和营销网络

齐春生表示:“中国杂技在市场方面受到的制约,也源于30多年来我们在国际杂技市场没有话语权、没有定价权。中国一定要培养国际演出经纪人,并建立起自己的海外产品营销网络。”

太阳马戏的运营之道

太阳马戏高级创意总监 帕维尔·科托夫

发展模式

太阳马戏已经积累了30多年的发展经验,是全球范围内现场娱乐产业的重要开拓者。

据估算,2019年世界各地超过1000万观众观看了太阳马戏的演出。我们的作品共包含27个标志性项目,其中有大型的驻场秀项目,也有在大帐篷或者室内场馆演出的巡演项目。

我们捕捉最前沿的人力表演(非动物表演)和舞台艺术风潮,并进行全新创造,每年开发新的演出。

近几年,太阳马戏紧跟多样化潮流,为中国杭州、德国汉堡、西班牙巴塞罗那等新的市场创作了新的演出。

我们重视不同兴趣的目标观众,致力探索新的演出环境和演出类型。

太阳马戏国际化的演出班底由来自68个国家的超过1700位艺术家组成。

带领观众进入身临其境的旅程

目前,娱乐产业正在多媒介环境中迅速发展(数字媒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观众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有见识。

太阳马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赏现场表演的机会,让他们惊叹于人体的无限可能性和艺术家们的精神。

尽管高科技是很多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现场表演永远是不可替代的、最重要的元素。

同时,一场好的表演需要做到带领观众踏上一场身临其境的旅程,这是比展现高水平的杂技技巧更深一步的成就。

在太阳马戏的舞台演出中,通常包括马戏表演者、运动员、舞者、歌者、小丑以及演员等不同专长的艺术家,我们作品的艺术特点是将这些人的表演技巧通过戏剧化的方式融合起来。

加强与中国的联系

中国因盛产高水平的杂技艺术而闻名,也是全球少数几个擅长群体表演的国家,中国杂技演员的技术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在雇用中国演出团体(包括国家级和省市的杂技团)方面,我们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及其旗下的中演公司有着长期坚实的合作关系。除此之外,我们也会雇用来自各个表演艺术领域的中国独立艺术家。

中国幅员辽阔,因此我们也采用专业方法来适应各地市场。我们在微博和微信上投放人才招聘启事,也专门制作了中文版网页,通过选角网站征募艺术家。目前,大约50位中国艺术家在太阳马戏工作。

2019年,我们在浙江杭州开演的全新驻场秀《X绮幻之境》也有助于提升太阳马戏在中国的知名度,带动更多太阳马戏与中国艺术家的专业交流。

在中国的珠海、吴桥、武汉等地举办的多个国际杂技或马戏节,对于太阳马戏的选角导演而言都是很好的机会。

《中国文化报》2020年1月20日整版刊发

《面对海外市场重重考验——中国杂技寻求新突破》

数字报链接

http://epaper.ccdy.cn/zh-CN/?date=2020-01-20&page=4&detailId=中国杂技寻求新突破

文字内容:本端融媒体记者宋佳烜、陈璐采写

图片来源:本端融媒体记者陈曦 新华社

新媒体制作:陈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