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小屋》:超脱了“慢综艺”,进入“禅综艺”

《林中小屋》:超脱了“慢综艺”,进入“禅综艺”

首页模拟经营烹饪小屋更新时间:2024-08-01

虽然国产综艺《极限挑战》最新一季第一集一整集都在拍人嗑瓜子,可要是没有展示人和人的碰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观众看明星在电视上嗑一个小时的瓜子也只是说说而已。

如果观众真肯看明星嗑一个小时瓜子,对韩国和中国综艺节目形态产生重要影响的制作人罗英石最新的节目,收视率就不至于这么惨。对,要说的就是那部称呼朴信惠为“实验对象A”、称呼苏志燮为“实验对象B”的tvN新综艺《林中小屋》。

罗英石原来拍的是“慢综艺”,红了之后,几乎到了拍一档被中国抄一档的地步。国产版本“像但不是”,人物配置、节目内容都差不多,同料不同味。

泡菜味慢综艺的核心其实不是“慢”。综艺之所以活跃,宏观上看,是由于大众娱乐模式的更迭,电视剧电影化、电影好莱坞化,轻松的娱乐形式出现空档,为综艺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慢综艺”从众多综艺节目之中脱颖而出,在于它反其道而行之,尽量减轻综艺节目模式化的一面。

缺乏模式化的构成是“慢综艺”难学难抄最主要的问题,缺乏模式化构成又能拍得好看,在于“慢综艺”打破了模块化的限制,广泛地吸收借鉴其他领域的范式,电影、电视纪录片、电视连续剧、访谈节目、调查类新闻节目、美食节目等使用的手法,都可以被“慢综艺”拿来使用。因为没有模式化的束缚,足够自由,最终形成了“慢综艺”多变、流畅但又独特的叙事风格。

叙事是技术性的问题,技术可以填补内容上的不足,但并不能解决所有内容带来的难题。没内容,有技术,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林中小屋》就是巧妇表演空气烹饪。

《林中小屋》已经超脱了“慢综艺”的境界进入了“禅综艺”的状态,把朴信惠、苏志燮两个人分别安排在济州岛上远离人烟的小屋里,每天安排他们做一件事,有时是在规定时长内吃一顿饭、有时是寻找大自然的声音、有时是安排他们做运动……作为节目中的“实验对象A”和“实验对象B”,朴信惠和苏志燮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两个人时而像视频主播一样直面观众展示、描述所见所想,时而成为被采访对象,时而像在拍《我独自生活》。

虽说实验对象独自生活、每天吃喝,但是《林中小屋》并不是《我独自生活》,也不是综艺版本的《小森林》,更不是《孤独的美食家》。它比较像《瓦尔登湖》改编的综艺节目,有对大自然的歌颂、有对都市生活的厌恶、有对简单生活的赞美、也有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思考,但它不是一档有可看性的综艺节目,它像是韩语中级听力练习附带影像资料。

作为一套韩语中级听力练习附带影像资料,《林中小屋》适用的句式丰富,格式体非格式体、敬语非敬语任意排列组合,考察知识点全面,有对话、有阅读、有名人名言,语速适中,中间有大量空白时间可以用来练习听写并加以校对,配乐丰富,减轻练习时的压力。但当作一档综艺节目来看,它最大的作用是催眠。

《林中小屋》非常努力地试图向观众展示一种理想的隐居生活模式,尽量降低自己对物质的依赖和*,多多亲近自然、体会自然的美妙,努力动手创造比单纯的消费行为更容易令人感到快乐,专心做一件事会获得更好体验……节目像所有开在购物中心里的书店一样,不停向顾客兜售一些生疏的名词,但都也比较过时,从最开始的小确幸、断舍离到颅内高潮,再到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实验对象都尝试一遍,表达一下自己通过尝试获得了幸福的体验,这一环节就算过了,然后继续做饭吃饭、听山间鸟鸣、看云卷云舒。

无论是《瓦尔登湖》还是唐代的王维,隐居的生活都更像是为自己入世准备的一份道德答卷,《林中小屋》就是罗英石的道德答卷。它回答了一个问题:如果成功后可以为所欲为,会拍出什么?

除了他向往已久的火炉,罗英石也在《林中小屋》里拍了他热爱的自然,星空、潺潺溪流、蛙鸣、邻村来巡视山林的土狗、健康且勤于思考乐于创造的生活。但这份道德答卷看上去十分虚伪——获得成功,被都市里的铜臭、聒噪的名利漩涡洗礼之后才有资格嫌弃这些东西。

日韩两版电影《小森林》和一众归田园居型视频拍客的成功都说明,想要让隐居生活看上去诚意满满且有看点,除了简单、“有机”的生活,还得安排镜头里的角色从事劳动生产并在镜头前端出可口的美食。《林中小屋》只做好了第一点,劳动生产活动和美食环节也跟着被简化掉了,朴信惠部分勉强展示了这两点,但靠一只香蕉就能解决一餐、日常也就劈柴烧火的苏志燮部分并不能提供看点。

忍着困意提高收视率支持自己喜爱的制作人,是一种粉丝行为。对于收视率的主体,综艺并不是满足个人私欲、表达个人感想的产物,不是教育大众的工具,更不是传递幸福理念的布道场。观众要的还是有可看性的内容。

禅意浓的罗英石拿出了一部催人入睡的综艺《林中小屋》,他这一佛,观众也算是服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