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峰
前言
地处于我国东南内陆的安徽省,北跨淮河,南惯长江。在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俗称焦湖。水位8米时,面积755平方公里,容积17.17亿立方米。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湖岸线长170多公里。平均深度2~5米。
巢湖成湖于一万年以前,为断陷湖。湖纳四方来水,“川形百道开”,昔日有“港汊三百六十纳诸水”之说,现有大小河流35条,大部分集中在西、北部,主要有杭埠河、丰乐河、南淝河、派河、白石天河、柘皋河、兆河等。诸流汇集后,经巢湖市东南的湖口,入裕溪河汇入长江。
20世纪六十年代照片。左起第一、第三是巢湖划子船,第二条是粮划船
巢湖地区气候温和湿润,丰富的水源、较好的生态,自古就成为重要的稻米输出地区。历史上是中原通往江南的重要水路通道,即沿颖水入淮河,复沿淝、施水经巢湖入长江。唐史有“郡米数万石”经巢湖“输入扬州”的记载。广阔的水域,湖区周边的造船历史十分悠久,《中国造船史》记载汉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又亲自巡视了自古以来的造船重地庐江郡”。“宋代有关文献记载淮南下辖的无为,也是重点造船工场地点”。
巢湖上接合肥,下通长江,左达大别山,右连淮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期间,著名的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正是将巢湖作为操练渡江的练兵场。成为中路军的渡江点,渡江期间大量当地船民勇当民工,配合解放军渡江。出自巢湖(即巢县)张孝华父子驾驶自家的木帆船第一到达南岸成为“渡江第一船”,其船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收藏于博物馆的“渡江战役第一船”
一、巢湖里的木帆船
当代船史学术界将中国木帆船分为沙船、福船、广船三大船型。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海船的统称,广船指潮州、广州、高州、琼洲建造的船,其用料铁力(栗)木为之,折扇形帆,开孔舵。沙船指发源于长江口一带,方头方艄的浅吃水船型,多桅多帆,长与宽之比较大。因底平不怕沙浅,有“稍搁无碍”之效。安徽当地船属于中国内河(湖)沙船,同样具有平底、方头浅吃水的共性。
据1989年版《巢湖志》记载:“巢湖里木帆船和排筏、大木盆在巢湖及支流使用历史悠久,能装十几担的大盆,三十-五十担的小木帆船至多”, 《巢湖志》第三章 第三节 运输船舶介绍:“巢湖木帆船种类繁多。主要有:焦湖划子、挑驳子、黄梢子、粮划(应为良划)摆江子、五舱子、……,等。
“焦湖划子:舷体肥圆,外凸,舱面窄,,舱深,抗浪性强,适宜巢湖航行,产于中庙一带”。
“黄梢子:铺头略呈方形,平底陡栈,左右两舷构成对称的水纳,大纳,子纳,口纳。25吨级左右的船,一般有头桅和大桅,好跑风,航速较快,抗浪性较强,宜在江、河、湖面航行,原产于桐城、枞阳”。
“跳驳子:船板薄,船身轻,船头大而宽平,船艉狭窄,船舷都用平板构成,无纳,宜在山河浅水航道航行,产于舒城,杭埠河多是这种船”。
“良划子:船体扁平,阔大扁浅,船面后半部设木架天蓬,舱面宽、舱浅,防雨设备好,抗浪性强。原产于苏北。用于捕捞”。
巢湖老照片:天河岸畔
在1962年新中国建立可以人工调节水量的“巢湖闸”以前,巢湖里因水道航行受季节性影响很大。丰水季节雨多时水位涨,枯水期水落时不利于航行,河道众多,水况不尽相同,因此在巢湖水域船型多样。。如支流相对较浅的杭埠河、白石天河都属于山溪性河流,含沙量大,不断淤塞,建巢湖闸前,除雨季外河床底几乎干枯,不能航行大型船,主要船型是“跳驳船”,主要靠拉纤、撑篙行进。内河部分都是小船装运到了湖区深水的大船“靠帮”转运上大船。建巢湖闸后航道条件,大大改善。
同样的船型也有大有小,内河运输用船装三百石至六百石装载量的为多见。内河河道沿途设有“闸”,主要是统治阶级用来收缴来往船舶的税赋,同时兼有控制船舶宽度的用处。有老话“天下闸1丈8”,相当于六米宽。所以大船宽度不能超过六米。大型的“巢湖划子”大型的能装800石,据老人们讲巢湖最大的船能装1260石,由于船体过宽,过不了江阴闸。解放前的内河“闸”主要是统治阶级用来收缴来往船舶的税赋,同时兼有控制船舶宽度的用处。
巢湖里行船民间流传有“九杆十八板, 倒栽三颗树”的谚语。“九杆是:升蓬靠桅杆,导航有舵杆,拨正船头用招杆,航道深浅要拿探水杆,货舱干湿用探舱杆,竖立大桅扎扒杆,编织大蓬穿竹竿,威风飘摇插旗杆,浅水抛锚下标杆。十八板有:舷下铺底板,两侧平眼板,伙舱镘黄板,防潮垫舱板,拉纤背纤板,透风揭开闷子板,接水雨淋板,隔墙楼子板,抵御风浪的档浪板,封舱锁伏板,席用壳子板,中门山子板,三角航行下戗板,登舟上岸走跳板,安息睡床板,组装船尾封艄板,切菜用砧板,还有个掌管业务的船老板。”
九杆解释如下:
升蓬靠桅杆:蓬即帆也,桅杆有大桅在船体中部稍前,二桅在前部。
导航有舵杆:控制航向用舵,舵叶上端连接圆木称之为舵杆。巢湖地区的舵杆一般利用树干及分叉,开槽安装舵叶,加大接触面积。舵杆上部伸出到前端的部件当地称之:舵牙(舵柄)。
系列作品之一
拨正船头用招杆:大船在长江里,顺水而下时;舵因失去水流压力而失效,这时调整船头方向就用招。巢湖大船多数配有腰撸一只。
航道深浅要拿探水杆:在陌生的地段用探水杆试探水位深浅,以免搁浅。探水杆比篙更细的竹竿,便于轻便的操控,一般在船艏操作。
货舱干湿用探舱杆:探舱干用空心的铁杆或竹竿制成,用于查看舱内装载的谷物的干湿情况,谷物有散装也有用麻包装,木帆船常有渗漏现象,避免长时间的谷物浸泡,必要时采用倒仓。
竖立大桅扎扒杆:竖立大桅的过程是利用二桅顶端的葫芦起吊大桅,二桅的起放在不能利用地形时采用“扎扒杆”, 三根木质杆用榫卯结构或捆扎结构连接,形成“门”型,将门型结构伸出船艏部固定,形成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用绳子将向后眠放的二桅拉竖起。再利用二桅拉竖起大桅。
编织大蓬穿竹竿:巢湖船蓬布一般分为左右两片,缝制大蓬时隔行用竹竿(担竹)从中间穿到另一面固定篷布。
威风飘摇插旗杆:桅杆顶端插装旗帜。1、用来观察风向、大小。2、古时表明帮派身份以及表示吉利,解放后插的都是红旗。
浅水抛锚下标杆:木杆上面标注有刻度,以利观察水深,同时提醒其它船只注意,简单的方式就是小竹竿上绑一面小红旗。
系列作品之一
十八板的部分解释为:
两侧平眼板 戗板上部打两个洞眼穿粗绳或铁链将戗板一头固定连接在船体上。小船后期有有一铁栓结构固定在船体上。
抵御风浪的档浪板:船体前后圆弧状部分。
封舱锁伏板:活动的货舱甲板,货船航行停泊时为避免偷盗,在甲板上部或者下部纵向有一铁栓结构,以栓锁甲板,因此称为锁伏板。
古代安徽既是中原南下东南沿海各地的通途,又是由荆益一带内地东出扬徐滨海地带的走廊。随着时代的变迁,造船技艺不断进步和发展,船型种类繁杂多样,如要完整的表述清楚,几乎不可能。
笔者利用有限的资料,抓紧时机探访目前尚有为数不多健在的老造船工匠。借用船模的形式,试将解放前后巢湖帆船乃至安徽帆船还原记录出来,以备后人不至于查索无门。
二、由船模看巢湖船
(一)“巢湖划子船”主要用于运输粮食兼打渔,是该水域漕运粮食的主要船型之一。沿湖民众称之:“焦湖划子”实体大船长约八丈,宽壹丈七多,舱深约2.2米,可装粮食800石(约80吨)。实体船有大有小,我制作的船模是根据大型的实体船型缩比例制作,装满货物时船身几乎都侵人水中。露在外面的是上甲板及竖板(俗称拿狮)相对的窄,这样过关闸时可以少缴税。解放前在巢县及南京下关都有官闸,这是这种船的一大特点。
图A 柚木制作的巢湖划子模型比例1:22
图A 船模,目前表现的状态是运输状态,如果打渔时舵换成没有前凸(鹰嘴)的舵,以便可以方便地提离水面,大船在拉网时不用舵。顺江而下时,水对舵的相对流速几乎为零,故舵失效,改用“招”控制方向,也将舵提起。舵杆是利用树叉的形状与舵页连接而成,加大了有效的支撑面积。关于舵页面积,大船在湖心捕鱼时,对舵效要求不高,相互之间可有换着用。而船在运输状态时由于要行走于内河河道,所以换成有前凸(鹰嘴)的舵,舵叶面积也相应大一些。巢湖船鹰嘴在前,淮河及高邮湖一带的船鹰嘴在后面。舵杆利用整颗大树的树杈的自然形状,锯开装入舵叶,有效保证舵杆的强度,此项制作技艺在其它地方没有发现。舵柄(俗称舵芽) ,中部向上凸起,称之为:三弯式舵芽以利于下部穿行过人,此种造型别处也没有发现。这两种制作技艺应该属于巢湖船的特征。如图B 所示。
图B 为船体后视
在夏士德的图中,楼子是分前后两部分,称为:软楼子,雨雪时用篾席子搭上。模型中的楼子称为:硬楼子,木质,固定在船体上,顶部可以上人,有完整的水道。竖绞关用来收放主锚,另配绞把木棒两根约一米长。大船配腰撸一只以备在无风或微风时助力前行。两副披水板用来配合侧面来风时“走戗”使用,下风船沿将披水板插入水中,以方船体横向位移,使船体仍走直线。400石以上的船,大桅起升大蓬(帆)按有横置绞关,前面二桅不装。
上世纪40年代出版,夏士德著《长江之帆船与舢板》中配有英文简单巢湖划子
图C 船模收帆状态
图C,收帆时大蓬放置在棚架上,用一方框承接。方框在行船时放倒,以利大蓬调角。实际大船收篷时,雨雪天,蓬上还罩有U型蔑制席子(此模型未配)。此船按大船的样子手工制作的帆,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升帆、收帆时的状态,以及帆面分别向两边张开时的张角及硬角。绳索及葫芦都是参照大船按比例用酸枝红木制作,都安装了金属的滑轮。龙头、凤尾俱全。船模能够清晰表现出收帆状态,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发现和使用,其涉及到的船模制作技艺属于笔者首创。
图D 巢湖划子剖面模型
图D,为展现船体内部结构及使用功能打造的剖面模型。面梁与桅杆及桅樯(桅夹)之间结构。水密舱结构,相互密闭的舱室一旦有个别渗漏不会影响安全航行。眠桅而开设的缺口,如图E。
船舱内部名称由前至后 如下:尖头舱 官舱 头桅舱 头桅后 内上内中 内下 马口舱 大桅舱 大桅后 车舱 前官舱 后官舱 拔傲前 拔傲后(楼中里):大货 中货 小货 前炕 中炕 后炕 柴火舱 火舱。
图E,为还原大船使用功能,所有活动构件都能活动打开
巢湖大船 讲究选用江西产的杉木(江杉)打造,桐油表面处理。船模因为要求尺寸精度高,桐油处理表面耐水但不耐氧化,杉木新船体在桐油处理后成淡橙黄色,使用后变黑,为提高观赏性。所以选用柚木表面烫蜡,与原大船接近。
另外关于行船速度方面,《长江流域渔具渔法渔船调查报告》中记载载重30吨的黄艄,作业时能抗6~7级风,需7~8吨压舱。6级顺风时空船船速也一约为15公里/小时左右作业时拖速约为3公里/小时。当地船民形象的比喻顺风时比现在柴油机船不慢。
(二)部分笔者制作的巢湖船模型照片
渡江第一船模型
良划船模型
黄艄船模型
巢湖渔盆模型
三、船模制作过程
巢湖划子图纸
图纸绘制及资料收集整理人:汪精礼 祖籍巢县中庙,自上世纪50年代起注意收集“巢湖划子”资料,实际丈量大船,走访当地老船工多人、多次。图纸经多次完善,期间制作多艘模型再回访老船工、船匠方定型。
船模底部
船模梁头(壁板)
将艙壁板粘接在底板上
巢湖划子角绳穿法
良划船角绳穿法
给船体烫蜡
制作铁锚
四 、我与巢湖船的渊源
笔者出生于巢湖中庙的船工家庭,祖辈都是依巢湖而居,行船打鱼为生。大伯父参加作为民工参加了渡江战役,并且受伤残。父亲及两位叔父都是自小学徒造船木工,解放后到城市里的工厂上班。笔者自小与木帆船接触,耳濡目染,与木帆船结下感情。
专家肯定
1993年,笔者29岁时,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翻车,造成高位截瘫。人残了但是时间有了,加上从小从父亲学的些木工技艺,慢慢尝试制作帆船模型。近年来克服困难不断坚持,亦得到有关专家及同行的认可。
2017年10月,代表安徽省参加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的“第一届中式船模大赛”中,参赛的两只船模都获得三等奖。同年9月在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博览会上,送展船模获得“徽工奖”金奖。所制作的船模被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合肥渡江纪念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
同行认可
能够全身心制作船模,宣扬巢湖船文化,从而为中国船文化添砖加瓦,也是笔者辛苦努力换来的快乐之处。
2018年7月13日于合肥
系列作品之一
系列作品之一
社会荣誉
最忆是巢州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