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偷绑了父亲的银行卡
充光了父亲一年的血汗钱
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
更是雪上加霜
银行卡一直放在家中
卡里的钱却不翼而飞
前段时间,南通孙师傅的手机上经常收到95开头的号码发来的短信。因为不识字,孙师傅并不知道短信是什么内容,请人帮删除时才发现,原来是银行卡的扣费提醒。
可是孙师傅的银行卡一直放在家中,钱是如何花掉的?孙师傅赶忙去银行询问情况。通过银行账户交易明细统计,从今年1月到5月,这张银行卡所绑定的QQ号多次充值消费,合计扣款3万8千多元。
回家经过询问,孙师傅15岁的儿子小孙承认,是他在家上网课期间,乘大人不注意,偷偷玩游戏充值花掉的。原来孙师傅曾让儿子跟着去银行取过钱,儿子知道密码。
据了解,小孙3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如今,奶奶将近80岁、父亲52岁,一家三口挤在一间破旧的出租屋内。全家仅靠父亲在砖瓦厂打工,一年4万元左右的收入维持生计。
事发后,小孙的堂姐拨打了腾讯客服,并告知工作人员相关情况,客服称需要提供资料进行审查。目前,事情还在进一步协商处理之中。
专家:未成年人打赏可追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9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已满八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如其进行小额游戏充值或打赏,属于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行为,一般认为是有效的。
但如有未成年人进行大额、多次的游戏充值或打赏,则基于对未成年人智力和认识水平的考虑,会认为上述行为超出了未成年人的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范围之外了。这时候,就属于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应当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追认才能被法律认可,如监护人拒绝追认则归于无效。
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
家长最头疼玩游戏问题
上面的例子并非孤例,13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
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学龄前触网比例显著提升。《报告》显示,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上网。这对家庭上网技能教育、网络内容监督管理、互联网企业针对性保护机制提出更高要求。
未成年网民的增多,也引发了家长最头疼的玩游戏问题。据报告显示,过半小学生网民上网玩手机游戏。
近日,南京11岁男孩充值7万元买装备玩游戏,就因为害怕输比赛被同学嘲笑。
据媒体报道,南京市民陶女士突然发现,这两三个月,银行卡里竟然少了近7万元。她查询扣款信息才知道,原来是上五年级的儿子玩游戏充值给花掉了。
寒假期间,陶女士为了方便儿子上网课,就给了他一部手机,并同意他在每天上课之余玩一会游戏。今年1月,孩子曾提出过给游戏充值的请求。陶女士说,当时儿子只是提出充值30元,她也觉得钱不多,不要紧,于是就绑定了大人的微信号和银行卡。
起初,陶女士为了图方便,把付款方式设置为儿子的指纹验证,结果孩子按按手指,银行卡里的钱就变成虚拟货币,被用来购买高级装备和虚拟角色了。
陶女士儿子说自己也怕被妈妈发现,所以每次银行卡充值的手机短信都被自己删掉了。既然怕妈妈责备,为啥还要充值呢?小男孩说,如果在游戏里打不赢比赛,自己怕被同学们嘲笑。
对于目前的境地,陶女士坦言,自己首先要承认家长方面的管理疏忽,第二是希望把损失能够追回一部分,毕竟这笔金额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说,有点承担不起。据悉,目前游戏方客服已经同意返还68000元。
网友评论
有网友认为需要关注未成年上网的问题:
还有网友表示家庭应当正确引导:
警方提醒
在孩子在还没有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前,切勿让他们过多的涉及金钱,也尽量不要告诉他们家庭账户密码,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对于孩子的金钱观也要进行培养和监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督促青少年发展兴趣爱好,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虚拟世界的桎梏。
来源|荔枝网、央视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