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日一首诗词

终南别业•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于归隐山林,自由自在,无牵无挂。看透世事,与山水为伴,和林叟相谈。怡然自得。令人心生羡慕。
二、《圣经》中有一段话:
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人总是习惯性地选择宽门,可越往后,才发现路越走越窄。
而一开始选择进入窄门的人,道路却会愈发的宽广。
这世上从没有捷径,即使有,也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假象。
愚者贪捷径,智者入窄门。
那些顶尖的高手,总是会选择那些艰难的路段,修炼好一技之长,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三、

唯有时光不可回头。
四、令人警醒的话





毛姆的话最尖锐。不是什么都要原谅。
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普京说:原不原谅恐怖分子是上帝的事,我的任务是送他们见上帝。
快意恩仇,酣畅淋漓!
五、他们阅读了很多有道理的书,收藏了很多有道理的文章,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却始终不能俯下身子去行动。
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还没准备好,担心方法不是最优的,贸然行动会走弯路等,殊不知,这样的观望、等待本身就无效率可言。
更使人困扰的是,道理知道得越多,行动力反而越弱,因为似乎总有更好的道理等着我们去发现。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是不是就是想得太多了?
六、

敢说洪金宝是贾玲?估计两人都不高兴。
七、秋色





黄色是秋天的标志之一。不觉萧瑟,只觉美丽。
八、受害者心理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没有好处,一个人若是习惯性扮演受害者的角色,那么他与身边的人就会陷入Karpman的“戏剧三角”。
戏剧三角是由受害者、拯救者与告发者组成,这很容易理解,当一个人扮演受害者,那么就会有人想要拯救他,也会有人指责他。那这个扮演受害者的人会对这种关系欲罢不能,因为这是他熟悉的角色。
要想办法把戏剧三角转变成“力量三角”。
力量三角由创造者、辅导者与挑战者组成。
受害者要变成创造者,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再退缩到“可怜的我”的叙事中;拯救者也要放弃自己被需要的渴望而成为辅导者,鼓励对方寻找答案;告发者要转变为挑战者,督促创造者执行他的计划。
这是转变心态的方法。当然,想不想改变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我也首先想到我妈!不过她的诉说也都是用在跟家人吵架闹矛盾的时候,用这种方式绑架家人!传说中的一哭二闹三上吊用到她这个年纪也是入戏很深了!
我小学班主任是一个思路非常奔放的人,有一次他突发奇想,让班上最调皮捣蛋的同学做纪律委员,专管班级纪律。结果那同学做得很认真,自己也一下子变得守纪律,好像变了一个人。
所以角色的转换真是能改变一个人的,但这也很难,因为不但要认知和心理的转换,还要有位置和行动的转换。
九、1863年,一名奴隶正在等待解救。由于奴隶主担心他逃跑,所以给他上了脚镣,而他脖子上戴的特殊项圈,是为了防止他从狭小的窗口逃走。

世上最残忍的动物是人。动物捕食,只是因为饥饿,是一种本能。而有些人,会用所有想得到的办法去折磨别人,不是因为饥饿,只是想满足自己的*。
十、Jisoo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