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好评如潮的“三国志”将展北京,给我们何种启示?

在日本好评如潮的“三国志”将展北京,给我们何种启示?

首页模拟经营兽灵大乱‪斗更新时间:2024-05-0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和九州国立博物馆去年曾联手中国国家文物局,举办近年来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三国时代专题特展——“三国志”,在日本获得热烈反响。这一大展近期将回国展出:“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将于2020年1月23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

本文作者曾亲历日本的“三国志”特展,并由此撰写了该篇观展记。他认为,这个特展是优势互补的结晶,中国方面出展品,堪称近年来中国最大规模的文物外展之一;日本方面发挥了专业办展的优势,一条展线把三国的故事讲得明明白白,还有大量辅助展示和文娱节目配合,让游客不光学到了知识,还乐在其中。

“三国志”特展在东京展出时的排队景象

在日本展出的“三国志”特展共分七个部分:前奏“传说中的三国志”、第一章“曹操、刘备、孙权,英雄的根源”、第二章“汉王朝的光与影”、第三章“魏蜀吴三国鼎立”、第四章“三国历访”、第五章“曹操高陵与三国大墓”、终章“天下谁手”,系统地还原了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海报

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指的是从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到晋武帝司马炎平定东吴的这段历史。而广义上的三国时代,还会包括从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到汉朝灭亡这一段历史,也就是说,三国时代是一个总长约一百年左右的乱世。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算不得特别重要,它的实际影响,比不上唐宋元明清任何一个朝代。但三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当时的人物故事之精彩纷呈,莫说在中国,在整个世界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三国归晋之后,蜀人陈寿开始编写三国史书,分为《魏志》、《蜀志》、《吴志》(也称《魏书》、《蜀书》、《吴书》)三本,共六十五篇,大概于公元280-290年之间完成,这三本书分别流传,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时被合为《三国志》。从宋元时代开始,《三国志》的故事逐渐被搬上舞台,无论是演戏还是说书,三国故事都是最受欢迎的。元代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总结了历代流传的三国故事,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到了清代初年,毛宗岗重新删改了《三国演义》的内容,让其成为今天流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是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整个东亚的中华文明圈里都很显著,日本没有人不知道曹操和诸葛亮,动漫和游戏反反复复地使用三国故事,所以三国主题的文物展在日本极受欢迎,博物馆里每天人满为患,因为大家平时看的都是动漫游戏里的三国,也想看看真实的三国时代是个什么样子。而且《三国志》对日本历史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当时日本没有文字,但《三国志》里详细记录了日本倭国的情况。笔者在九州国立博物馆里,看到了馆方安排的现场演出,主题是倭国(日本古称)使臣难升米到洛阳朝见曹操。实际上曹操没见过倭国人,要等到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渊之后,倭国才向魏国遣使朝贡,见的是曹操的曾孙曹芳。

作者在九州国立博物馆里看到了馆方安排的现场演出,主题是倭国(日本古称)使臣难升米到洛阳朝见曹操。(作者供图)

博物馆的演出是文史研究员和职业演员一起设计的,通过有趣的剧情来介绍展出的文物。如曹操给使者颁发金印的情节,对应的就是展出的几件一级文物“金印”,包括甘肃省博物馆的“魏归义侯印”、山东博物馆的“关内侯印”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偏将军印章”。当时的金印都很小,上面拴一个巨大的彩色绶带,称为“印绶”。曹操亲自讲解金印的用法,就是印在在竹简外面的封泥上,封泥干了就成了封印,别人除非打破封印,否则就看不到里面的内容了。史*载魏国曾经给倭国颁发过一枚“亲魏倭王”金印,但已经失传了。

“‘魏归义氐侯’金印”

汉末三国时代不光是使用竹简做记录,也有纸张,展出的兰州市博物馆一级文物“墨书纸”就是东汉的书法真迹,大约书写于汉末大乱前的桓灵时期。这个纸被裁为圆形,用作铜镜的垫纸,上面写着45个略带草意的隶书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写字纸张之一,极为贵重。

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迄今发现最早的墨迹纸之一——“东汉墨迹纸”

演出中,曹操对使者很细致地讲解了当时的兵器是怎么使用的,这也是那个战乱年代最看重的东西了。“三国志”特展中第三章的主题就是三国鼎立的战争,有一个展厅做得很棒,一个弩摆在后面,前面是漫天箭雨,仿佛是草船借箭一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个设计最早来自于南京的六朝博物馆,东京和九州展出的时候都使用了同样的布景。展出的弩是湖北省博物馆的一级文物,由于出土时还带有木臂,算是保存极好的孤品。另一个有趣的兵器文物是云南省博物馆的蛇矛。一般来说,三国出名的兵器,包括方天画戟和青龙偃月刀等,都是后人的臆造,关羽使用的武器应该是枪矛类的,但是张飞的蛇矛是个有趣的例外。正史上并没有张飞使用丈八蛇矛的记录,但是在三国之后的晋朝,有个叫陈安的武将就是以擅长蛇矛而出名的,特展的蛇矛更是来自于公元前二世纪,比张飞的时代还要早几百年,可见三国时期肯定是有蛇矛的,没准张飞还真用过呢。

明代关公铜坐像

为什么要安排倭国使臣去朝见他没见过的曹操?原因不光是曹操在日本尽人皆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次特展也是曹操墓出土文物的第一次在海外集中展出,曹丞相是正史《三国志》的主角,也是特展“三国志”的主角。

曹操墓曾经是一个网络热点话题。2008-2009年,河南安阳发掘的东汉末年西高穴二号墓,被专家确认为曹操高陵。虽然墓室多次被盗,但还是出土了曹操头骨及众多珍贵文物。关于曹操墓,《三国演义》里有一个记载,说曹操由于一生盗墓太多,所以临死前立72个疑塚,然后密葬,让人根本找不到他的墓在哪里。《三国演义》的故事,让曹操墓被发现的新闻在民间掀起了巨大的舆论波澜,很多人发表言论认为西高穴二号墓不是曹操墓,普通民众根本无从分辨真伪,一时众说纷纭,让一个从专业角度看来本该没有争议的考古发现,成了所谓的“疑案”。

所幸文物部门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因为曹操墓本身没有问题。按照正史记载,曹操墓虽然不封不树,但是位置一直是公开的,唐太宗李世民还给曹操墓做过祭文。从宋代开始,曹操墓的位置没人知道了,加上曹操被定位为奸雄,于是人们把邺城西边的北朝墓群当作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塚,然后在《三国演义》里定案下来。实际上曹操墓从来就只有一个,就是西高穴二号墓。2010年,曹操高陵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2013年5月,曹操高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次特展的第五章,在展厅里最大限度地复原了曹操高陵的内部样貌,展品就在复原的墓室中陈列,非常有特色。一个明星展品是证明曹操身份的石牌,上面写着“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这是一级文物,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操去世时身份是东汉的魏王,谥号武王,下葬时候的正式名号就是魏武王。曹操墓里出土了一些用于记录物品名称的石牌,由于以前没人见过,一度被民间学者怀疑,但是后来洛阳市西朱村一号墓也出土了同时期同风格的石牌,证明这就是汉末曹魏时期贵族墓葬的正规配置。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 (作者供图)

此次特展在日本首办,所以日本的研究人员也参与了文物的研究工作,而且有了巨大发现,那就是曹操墓里的汉代白瓷罐。这个罐子是一级文物,高13.4厘米,口径8.7厘米,是墓中出土的陪葬品。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研究小组对其仔细调查后发现,瓷罐中上部经过上釉和高温烧制,形成了玻璃质的釉层,是一件公元三世纪早期白瓷制品。我们原来的认知是,白瓷从公元六世纪后期开始出现,隋唐时期广为流行,与南方的青瓷并称为南青北白,以河北南部的邢窑白瓷最为典型。曹操墓白瓷罐的出土,把中国白瓷的历史往前推了三百多年,在中国技术史和艺术史上都是重大的发现。曹操墓比较靠近邢窑,说明白瓷技术有可能是在当地流传并积累了数百年,然后才能一鸣惊人。

汉代白瓷罐(作者供图)

在笔者看来,“三国志”特展有一个难得之处,就是集中了很多地方性博物馆及考古所的一级文物,有些文物甚至去了当地也未必能看到。好比说安徽寿县博物馆的“金制兽文带金具”、河南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鎏金铜带钩”、河北涿州博物馆的“彩绘陶神灯”和“镜台”等,都是笔者有耳闻但是从来没见过的文物。尤其是焦作博物馆三件堪称镇馆之宝的“陶楼”,让人清晰地看到汉代建筑的原始样貌,非常有价值。

“错金银铜豹”,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西汉・公元前2世纪 河北博物院藏。

三国志的特展,在日本两个国立博物馆之间差异不大,从展示内容到场景布置都很相似,只是两个博物馆都另有辅助性的展览,让人能看到一些日本收藏的三国相关文物。好比说三国志的古抄本,4——5世纪的《吴志第十二卷残》,在日本有两个残卷,东京和九州举办三国志的时候,各能看到一个残卷。还有日本出土的“金银错嵌珠龙纹铁镜”,推测应该是魏国赏赐给倭国女王的宝镜。

《三国志》的古抄本,4—5世纪的《吴志第十二卷残》(作者供图)

日本出土的“金银错嵌珠龙纹铁镜”(作者供图)

日本的“三国志”展于2020年1月5日结束,1月23日这个展会来到北京的中华世纪坛,让首都人民也近距离欣赏一下三国时代的奇珍异宝。和日本一样,除了正式的展出,在北京也能看到三国志的菜单,那就是北京大学的“千山共色”特展——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国志》写本,晋代的《吴志.孙权传》正在展出,如果大家对三国有兴趣,不妨两个展都去看一看。

即将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的“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海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