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血钻故事】
作者:左页
温馨提示:本文共计约12000字,阅读预计需要26分钟
每加仑煤油的成本要计算到小数点以下三位数,
精确计算到每分钱的千分之一。
——洛克菲勒
乔老爹
1930年,为了筹措钻井经费,哥伦布·乔伊纳再次拿起生锈的笔,向寡妇们推销石油股票。
70岁的乔伊纳,人称“乔老爹”,佝偻着背,一张苦瓜脸,外表已看不出半点男性的雄风。假如第一次见到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很少人会相信,他曾经是令众生倾倒的翩翩才子,笔走龙蛇,妙笔生花,兜售过专治年轻人焦虑的“致富宝典”,也为寂寞妇人书写抚慰心伤的情书。
乔伊纳
1920年代早期,他只身一人来到东德克萨斯,在各大农场转悠,逢人就说自己是石油企业家,夸夸其谈石油勘探,动辄吹嘘“身价上亿”。他暗通人性,擅长情感游戏,尤其喜欢找丧偶的寡妇“单聊”。
寂寞的妇人拿出茶点热情招待,一番不着边际的午间漫谈后,总是乐意把矿产勘探权乖乖交给他。可这个巧舌如簧的老男人,其实除了一张破嘴啥也没有,口袋空空无半点资财,是悄悄阅读了报纸上她们丈夫的讣告后专程来“偶遇”的。
截止1927年,乔老爹成功“单聊”数十位寡妇,终于攒够土地,顺利启动了他的宏图大业——石油勘探,事业开张第一件事,便是编造一份《××石油调查报告》,声称掌握了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土地。尽管报告中没有一个字不昧着良心,却成功换取了数十位亲朋和妇人的信任,募集了将近1000美元——足够开挖第一口油井。
截止1930年秋天前夕,历经三年艰苦勘探和挖掘,合情合理,未能挖出一滴石油。年届古稀的老爹同志,为了给“挖坑”事业续命,这才再次将镰刀伸向他最熟悉的“韭菜”——寡妇,兜售他早已漏洞百出的人格和信誉。
乔伊纳投身“挖坑事业”的20年代末,美国石油业已走过70个年头,并完成了从无序的多元市场到绝对垄断的单一市场再回到多元市场的轮回。当时的美国,无数个亢奋的“夜猫勘探者”再度活跃起来,他们四处凿挖、欺骗、投机,像赌徒那样冒险狂热,整个行业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蛮荒年代。
与此同时,沸腾的石油股票交易,让这股狂热蔓延至整个社会,大量股票推销商,向公众尤其是家庭妇女,发出一封封天花乱坠的宣传单,“你想投入100美元而获得5万美元吗?”承诺无一不夸大其词,跟卑鄙的欺诈也没什么区别。一名叫库克的博士,一个月内向全国发出了30万封推销信,警方逮捕这货时,他已妥妥骗取了200万美元。
不过到了1930年,就算乔伊纳再怎么妙笔生花,似乎也打动不了那些家庭妇女,一是当时这类半欺骗性质的“众筹”实在太多,韭菜也有了免疫力。
二是乔伊纳开挖石油的地点集中在东德克萨斯拉斯克县,此地丘陵遍布、黄沙漫天,此前没有任何人挖出过石油,一名德士古公司的地质学家甚至讽刺道,“你们能从这些窟窿眼弄出一桶石油,我就喝一桶”。
三是当时的美国正处大萧条期间,股市*,企业*,而他开凿石油的地方又刚好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干旱,附近的居民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花言巧语不再有效,乔伊纳的荷包渐渐瘪下去,最后工人罢工撂挑子,他只能使出终极绝招,以矿区的开采权换取工人劳动。
就在乔老爹彻底绝望之际,1930年10月3日,历史改变潮汐方向的时刻终于姗姗而至。夜里8时许,一个叫“戴西布拉德福德3号”(以乔老爹欺骗的寡妇名字命名)的油井,突然冒出汩汩黑色液体,负责该井的队长立刻丢下作业工具,兴奋地向四周工棚疾呼:“快灭火!把你们的烟头掐灭!快!”
话音刚落,一股夹杂着泥水的石油流柱,像一条压在地下万年之久的暴龙,直冲夜空,刹那间,大地为之颤动,群兽闻之丧胆。
工人沸腾了,欢呼拥抱,任凭滴落的黑色油污四散流淌。一名工人情不自禁掏出手枪,试图向油柱射击,旁边的3名工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倒了他,因为此刻稍有星点火花,就会引发一场巨型爆炸。
亲眼目睹这一壮丽时刻,多年靠嘴续命的乔老爹喜极而泣。他立刻指使工人测量管道中的流量,当得知流量每天6800桶时,他睁大了眼睛惊呼道:Unbelievable!
亨特骗局
当地报纸把乔老爹夸成是“油田大师”,小镇居民载歌载舞,为他单独举行了一次全天大游行。
但就在举镇欢庆的时刻,一个混入人群中看热闹的中年男子,却在暗中盘算着如何夺取本属于乔老爹的荣光和财富。这个中年人40出头,外表冷峻,蓝眼睛藏在牛仔帽檐下,自称H·L·亨特。
亨特并非德克萨斯本地人,父亲是个农场主。他因为擅长心算,从小被人视为神童,成人后留恋赌场无法自拔。22岁时,父亲死了,他继承了一笔5000美元的遗产。
一开始倒腾棉花,后来在妓女黑帮混子扎堆的阿肯色州埃尔多拉开了一间赌场。赌场挺赚钱,但当地政府勾结3K党,把他的赌场给关了。他后来像许多无业游民一样,将目光瞄准了混乱的石油行业。
初期跟乔老爹差不多,反正就是坑蒙拐骗,但他运气好,没用多少时间就找到了一个小型油田,价值高达60万美元。35岁时,他将60万美元兑现,把老婆和3个孩子留在阿肯色州,自己一个人跑去了佛罗里达,仅因为他看上了当地一个叫弗拉妮娅·泰伊的21岁小姑娘。
就这样,亨特一手渣男,一手石油,闻风而至东德克萨斯,寻找新猎物。
老年亨特
乔伊纳和亨特在油田相见
乔老爹第一个在东德克萨斯发现流量巨大的自喷油井,但过程充满了欺诈和谎言,所以他一夜成名之际,也是各路债主登门之时。
3年以来,他为了筹措勘探开凿资金,向几十位当地人出售了3轮投资证书,只需出资100美元,就能获得4英亩土地的收益,为了补充不断扩大的亏空,大部分土地收益权重复卖了多次,其中一块土地竟然同时卖给了11个投资者。
亨特暗中观察了一段时间,已十分确信乔老爹手里攥着一片被远远低估的巨型油田。当大批投资者发现了乔伊纳的诡计,并将他告上法庭时,亨特知道自己出击的机会来了。他在法庭走廊堵住焦头烂额的老头,然后狡黠地说道:“你大可不必害怕官司,我可以出钱买断你油田的一切,包括债务。”
面对亨特这位不速之客,乔老爹心理打鼓,他确实急需现款,但要卖掉多年辛苦经营的油田当然一万个不愿意。如果附近有更多高流量油井被挖掘出来,仓促出售必然得不偿失,可是官司逼得紧,又容不得他半点迟疑。
狡猾的亨特抓住老头进退维谷的心理,短时间内发动猛烈的谈判攻势,将他秘密安置在了一家酒店,一边帮其躲债一边软磨硬泡。此时,又恰巧传来一则令人丧气的消息:戴西布拉德福德3号”附近新开挖的两口井都是干井。
前有万丈枯井,后有债主上门,备受煎熬的老爹终于绷不住了,在第一口高流量油井发现后的第7个星期,他答应出让手里将近4000英亩土地的租赁权,以换取亨特提供的3万美元现款,以及投产后130.5万美元的后续款。
签完所有书面协议,乔伊纳如释重负,多年不要脸打拼换个百万富翁也不错。但更加兴奋甚至狂喜的,是赌徒亨特。
就在签协议的当天下午,他暗中派往油田实地盯梢的密探,悄悄给他带来了油田最新讯息:乔伊纳油田的西北部,刚刚挖出了16英寸的岩芯材料,其中10.5英尺含有石油。这意味着,正在交易的4000英亩油田被远远低估了,如果乔伊纳也及时得到此消息,肯定将价格提高至2-3倍不止,甚至干脆不会出售。
亨特极力掩饰着激动,以最快的速度签完所有协议。一辈子都在蒙骗寡妇的乔老爹,机关算尽太聪明,这一次竟入了一个赌徒设的局。据说签完协议后,两人共享了一盘美味的奶酪和饼干。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20世纪最贵的一盘点心,直接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石油工业。因为这片以3万美元现款成交的油田,实际是美国储量最大的核心油田之一,在后来的50年里,一共生产了40亿桶石油。而这些海量的石油,不仅深刻影响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且在二战时成了美国的油袋子,为其赢得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亨特拿出的3万美元现款,也是他以这片油田的前景为由,向一家银行借来的。也就是说,亨特没花一分钱,就轻松坐拥美国石油储量最大的一片油田。50年代,曾经的赌徒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首富,频频登上各大财富杂志。他的家族至今也是美国最有钱、影响力最大的家族之一。
至于倒霉的乔伊纳老头,当然悔青了肠子,两年后,他以欺诈罪名将亨特告上了法庭。但已经富裕起来的亨特,以庭外和解的方式,轻松平息了他的愤怒。两人达成了什么新协议至今成谜,不过相当清楚的是,1947年87岁的乔老爹悄然离世时,几乎身无分文。
第一桶黑金
乔伊纳和亨特的故事,是美国石油业长达160年历史长河中一小段典型切片,在他们之前和之后,此类充斥着欺诈、谎言、运气和投机的故事一直在反复上演,因为背后一夜暴富的传说足以消弭一切恐惧和不堪,让贪婪者乐此不疲。
人类使用石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人利用沥青照明、砌墙和铺路,罗马人利用它治病,特洛伊人、拜占庭人则将它当做一种秘密武器,涂抹在弓箭上,然后点燃,射向敌方的船只。中东、古老的中国,也有久远的石油利用记载,不过用途都差不多,零零星星,未成规模,更没有形成产业。
规模化的石油开采和炼制,最早出现在东欧的加利西亚和罗马尼亚,农民手工挖掘,炼出少量煤油,1854年,维也纳商人将煤油当成一种重要的照明商品,1859年,欧洲石油产量已有3.6万桶。
阻碍石油成为一种大规模产业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开采技术落后,二是煤油燃烧的烟气太重,用于家庭照明,屋子很容易熏黑,还有一股刺鼻的气味。后来维也纳一名药剂师发明了带玻璃罩的灯具,解决了煤油烟气太重的问题,煤油工业大规模兴起,只剩下开采难题待解决。这道难题,最终落在了一个叫艾德温·德雷克的美国人身上。
德雷克这人是一“万金油”,什么都干,最突出的一份职业为火车司机。有一年,他因为身体不适歇了假,住在一家纽黑文廉价旅馆。在这儿,他偶遇了同住在此的詹姆斯·汤森,由此改变了一生的航道。
汤森原来是一家银行的总裁,19世纪50年代,他接受律师乔治·比斯尔的邀请,合伙开了一家石油公司,致力于从石油中提炼出照明燃料。在遇到德雷克之前,公司已经拿到了部分投资,并花费526.08美元,取得了耶鲁大学著名化学教授西利曼的研究报告。
这份珍贵的报告证明,石油加热到不同的沸点,可以分馏出碳或氢,是极佳的照明燃料。而且,出于对自己研究的信心,西利曼还认购了该公司200股。
说到这儿,有必要介绍下美国人民的照明史。话说煤油灯发明之前,美国人主要靠植物油和动物油照明,质量最高的是抹香鲸油。为此,美国渔民曾大量捕*鲸鱼,渔船可*到合恩角,比今天的日本人还狠。但毕竟成本太高,一般人根本用不起,再说鲸鱼有限,扑*频率上升,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松脂油照明也流行了一段时间,这种油稍微便宜一点,产生的光亮也够,但它有个致命的缺点,易燃,稍不注意就会爆炸。
还有从煤炭中提炼出的“城气”,也因为成本过高,只能用管道输送到中上层家庭。找到一种便宜又好用的照明燃料,是摆在当时美国人眼前的一个巨大商机。
过去,还从来没有美国人从石油中提炼出照明燃料,石油主要用于炼药,治疗头痛、牙疼、耳聋、胃病、风湿、水肿和打寄生虫,被称之为“塞尼卡油”。
直到50年代,律师比斯尔突发奇想,觉得既然石油可以燃烧,那里面一定含有照明的燃料,于是找来包括汤森在内的一票人,组了一家石油公司,并购买了西利曼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有了,可问题是,怎么找到并开采出足够的石油呢?1830年代,当时欧洲已经有人借鉴中国古老的挖盐井技术开采石油,这项技术可以深挖至地底下3000英尺。
不过这项技术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彼时的美国人主要利用手工撇油和麻布吸油的方式,采集少量用于药用的石油。
这一次,又是脑子活泛的比斯尔,看见石油药物广告上的盐井架后突发奇想(当时的石油多是盐井副产品),主张用钻盐井的技术开挖石油。
同住一间旅馆,汤森将比斯尔的点子和公司的伟大前景,跟火车司机德雷克吹嘘了一番。德雷克立马心动了,他当时在休病假,拥有火车通票,乘火车不要钱,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转转。
汤森派他去了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一个仅有125个居民的偏僻小村,而且鸡贼地写了几封寄给“德雷克上校”的信,以抬高他的身价。这招非常管用,当德雷克抵达小村时,他因为“上校”这层身份,受到村民热烈欢迎。这是在1857年12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三年。
德雷克跟比斯尔的想法一致,觉得只有靠挖盐井的技术才能挖出石油,所以请来的工人都是过去的盐矿工人。只可惜,这些工人大多是中年老油条,又懒又滑,酗酒闹事,经常烂醉如泥干不了活,给1美元挖1英尺,跟算盘差不多,不拨不动,干烦了甚至一走了之。如此一来,工期一拖再拖,浪费了大量金钱和时间,投资者心急如焚。
1859年8月,汤森给德雷克寄出最后一笔钱,说这是他个人掏的腰包,如果再不能挖出石油,就只能收摊回老家了。
奇迹出现在弹尽粮绝的最后一刻,就在当月的27日,德雷克请来的一个叫威廉·史密斯的铁匠工人,终于挖出了第一口冒油的油井。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整个村庄。附近的庄稼人纷纷涌进泰特斯维尔,高喊道:“北方佬打出石油啦!”
德雷克(戴高帽者)在第一口油井前
1863年的宾夕法尼亚油田
最高兴的,当然是德雷克、汤森和比斯尔。他们公司作为石油业开拓者,迅速推出了从石油中炼出的煤油产品,因为物美价廉,大获成功。三位开拓者因此声名鹊起,成为美国石油工业史绕不开的名字。
相对而言,比斯尔得益最多,名利双收,毕竟几个关键点子都是从他的小脑瓜里蹦出来的,他就是当年的马斯克。汤森也获利不少,但作为幕后投资者,名声没那么响,为这事,他一直耿耿于怀。德雷克的名声最响,可谓彪炳史册,历史学家们把这位实操工头视为世界石油工业的真正缔造者。
但德雷克本人的生活却并不怎么幸福,他后来兴冲冲去了华尔街,与人合伙做石油股票,把辛苦赚来的钱都亏了个精光,晚年靠宾夕法尼亚州政府馈赠的一小笔养老金勉强度日。人生无常,命运有时候很难预料。
当然,德雷克更不会理解,他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正是这个新兴行业大起大落的最佳例证,也昭示了它的喜怒无常和“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流氓属性。
疯狂的石油
德雷克和汤森、比斯尔,快速地发了一笔小财,但仅仅维持了一小段时间,就遇到了许多让他们措手不及的难题。
最直观的是安全问题,由于涌进来的村民太多,油区管理粗放混乱,一天晚上,一盏打翻的马灯点燃了油井,整个油区发生了大爆炸,导致多人伤亡。
石油工业尤其是早期,油井出现无情的火灾,是相当普遍的事。有时候火灾能持续好几个月、半年,甚至一两年。扑灭大火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可早期并没有这样的专业人才,人们掌握的石油知识极其匮乏。前面说过,石油工业发展了70年后,也就是乔老爹挖出自喷井那会,还有缺心眼工人试图向油柱开枪。
前BP总裁约翰·布朗在自传《超越商海》一书中,开篇就讲到油井救火英雄麦伦·金雷的传奇故事,其中提到上世纪50年代末,金雷为了扑灭伊朗一口油井的大火,专程从美国飞到伊朗,最后经过5次爆破、47天24小时注水、18天封堵井喷,才算艰难完成任务,这次大火,日均损失高达100万美元。
可以想象,在石油工业初期,管理粗陋的工人,遇到自喷井的熊熊烈火,会是如何悲惨的场面。
1861年4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一个星期,美国石油工业又迎来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石油勘探史上第一口自喷井找到了,不用水泵,每天自动喷出3000桶石油。这口油井发现的消息,热度一度盖过了南北战争,不过不是因其巨大的产量,而是因为它引爆了一场惨烈的火灾,大火连烧了3天3夜,工人没日没夜地扑火,但最终吞噬了19条年轻的生命。
油井失火
火灾和死人,投机和欺诈,是早期美国石油工业的标配。
不过这个行业最大的混乱,还不是这点火灾,而是当时石油开采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由此引出的倾家荡产、环境恶化、黄赌毒、贫富差距等一系列影响更广更深远的社会问题。
截止1860年11月,德雷克打出第一口油井后仅1年零3个月,泰特斯维尔附近便迅速冒出了75口出油井,加上成千上万口干井,附近的农田已被钻得像块巨型的蜂窝煤。
行业刚刚兴起,几乎没有任何规则可言,众人默许所谓的“采获原则”:即同一石油层地表上的土地不同所有者,都有权开采,有时地表土地面积所有权更少的人,却获得更多的石油。
如此一来,钻井商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谁都想又快又多的出油,从而造成钻井竞赛,但因为井口太多容易漏气,让油田压力变小,很快就会出不来油,形成无谓的浪费和破坏。油田上密密匝匝的油井架,让人看着就眼晕,有人开玩笑说,“我可以脚不沾地,像猴子一样从油田这一头攀爬到另一头”。
而且,这些石油投机者就像一群蝗虫,他们短时间蜂拥至一个油量丰富的地方,等石油消耗干净,他们又在一夜间搬走,留下千疮百孔的大地。
离泰特斯维尔15英里的皮托莱镇,1865年,因为发现了日产6000桶的油井,从原来一个人迹罕至的乡村,短时间内变成了一个拥有1.5万人口的喧嚣小镇,银行、报纸、电报局、水厂、旅店、妓院、饭店、赌场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但仅仅过了几个月,因为石油出产量中断,成千上万的投机者又几乎在一夜间仓皇撤离。喧嚣小镇复归往日沉默,只是这一次多了一些热闹过后的死寂,刚刚新建的公共设施和商店,就像被小孩遗弃的肮脏玩具,没多久便开始腐烂、长草,令人生厌和伤感,过去长着绿色庄家的安宁土地,如今也被一大片一大片黑色油污以及丑陋的枯井覆盖,再不见往日秀丽的田园风光。
无序的市场竞争,也让石油价格暴涨*。德雷克开创性的工作被迅速模仿,越来越多的投机者紧随其后找到了更多油量丰富的油井,致使石油价格一路狂泻。
当时没有专门的油桶,所以大多数人都用装威士忌的酒桶替代,但因为油价下跌太快,后来酒桶的价格已比桶里的石油还贵一倍。1861年1月每桶石油10美元,到了年底,价格就降到了10美分。许多投机商人因此*、自尽、妻离子散。
威士忌酒桶
但眼泪还未抹干,残酷的内战又给了石油业一针强心剂(后面我们会知道,战争是石油业的兴奋剂),加上出口量增长,1862年每桶石油价格又涨到了4美元,1863年9月更是升至7.25美元。
于是,那些刚刚还要死要活的投机商人,又一个个生龙活虎,“投资1美元狂赚1.5万美元不是梦”,一夜暴富的故事再次传遍大街小巷。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好了伤疤忘了疼”。
但狂热的财富泡影永远孕育着下一轮油价的*,届时又将是新一波的*、眼泪和自*潮。
1865年,宾夕法尼亚的一名编辑苦涩地记录道:“石油和土地引起的激动,已经成了某种传染病。不同阶层、年龄和条件的人都卷了进来。有些穷人变成了富人,有些富人变得更富了,有些富人和穷人把投资全部丢光。但泡影总有一天要破灭。”
汤森、比斯尔和德雷克打开了石油工业的大门,但他们打开的也是火灾、暴富、癫狂、欺诈和*共处一锅的潘多拉魔盒。
石油业的拿破仑
德雷克发现石油的泰特斯维尔,紧邻着一条宽阔的河流,河面飘着一层乌黑发亮的油污。有一些印第安人,将油污收集起来,说是可以治疗胃痛和腹泻。
大多数白人尤其是后来涌入的移民,当然是不信的,反而感觉恶心。不过只要有人信就有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商机。
一个人称“大个子比尔”的精明人,克服了恶心,将油污灌入精美小瓶里,然后摆在柜台前,卖给印第安人。
比尔的原名叫威廉·艾弗里·洛克菲勒,是一个拥有160英亩土地的农场主,平时也做点小生意,比如炒地皮、买卖动物毛皮、贩盐等,最拿手的是贩卖“包治百病”的草药。
他把一些不知名的野藤蔓锯成小条,放在石槽里捣碎,再用油纸包成大小相当的药丸,油纸上写着“癌症特效神药”。这些“神药”帮他赚取了大笔黑心钱,还捞取了一个“神医”名号,有时去外地出诊,回家时看见路旁的小羊羔,还常常顺回家里。
1849年,黑人姑娘安妮·范德比克将比尔告到了警察局,声称自己被强奸了。安妮是他家的佣人,主仆丑闻曝光,羞先人哩。狡猾的比尔花了一笔钱,贿赂当地警局,得以免了牢狱之灾,但一家人在当地是混不下去了,于是卖掉了土地和房产,举家搬到了克利夫兰市区。
克利夫兰市区,离产油区泰特斯维尔不远,在德雷克发现石油的第5年,大西洋-大西公司将铁路修到了这里,后来这儿成了繁忙的交通枢纽中心,大量石油从这儿的炼油厂运往美国各地的工业区。仅1863年,从克利夫兰运出去的石油就高达150万桶,因此被人称为“油都”。
搬进克利夫兰时,比尔的儿子约翰·戴维斯·洛克菲勒,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石油大王”,年仅15岁。
约翰不屑于老子偷鸡摸狗的小买卖,从小立志做“10万元富豪”,但和他老子一样拥有精明、鸡贼和冷酷的性格,十几岁时在一家公司担任记账员,后来与人合伙做生意,创建了贸易公司,认准了石油业的光明前景后,26岁时,一咬牙花了71500美元,买下合作伙伴的股份,全身心投入炼油业。
当大老板的前一年,他娶了威士忌酒业富商的女儿劳拉·塞丽斯蒂亚,获得岳父慷慨馈赠的6万美元股票,以及9万美元流动资金。这是他能“一咬牙”的基础。
岳父如此慷慨,做女婿的洛克菲勒却显得扣扣搜搜,求婚结婚的每一笔费用,都记于他的私密小本本:求婚鲜花0.6美元,领取结婚证书1.1美元,购新娘用垫子0.75美元,邮票0.03美元,婚礼20美元……婚后请妻子吃饭的每一笔费用也记得一清二楚:2美元、0.25美元、0.75美元、0.35美元……
有了精明的头脑和岳父的疼爱,洛克菲勒的炼油厂,刚一成立就是克利夫兰最大的一家。他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石油业一夜暴富的阔佬太多,这些人整天忙着吃喝嫖赌抽,只有他像个机器人一样埋头干事业,1866年,他开了人生中第二家炼油厂,并在纽约组了一家新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0万美元。
我们前面说过,新兴的石油业虽然机会多,但并不稳定,石油价格暴涨*,投机商人因此被弄得欲仙欲死,运气好,一夜暴富,运气不好,倾家荡产。洛克菲勒之所以是洛克菲勒,不仅因为他异于常人的精明和勤奋,而在于他从来不靠运气吃饭,而是凭一己之力彻底颠覆了行业规则。
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投身于石油业的19世纪中叶,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理念,提出快100年了。这个理念深入人心,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信仰,具备一定的道德威慑力,谁公然挑衅它,谁就可能被群起而攻之。
但洛克菲勒偏偏不信邪,他相信,如果不停止石油行业中“没有任何好处的相互残*”,不仅赚不了钱,对整个社会也没任何好处。
1870年1月10日,洛氏和他的合伙人挂出崭新的招牌: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进入中国市场后,中文名叫美孚石油公司)。从名字就能看出雄心勃勃的野心,洛氏不是来跟谁竞争,而是来立标杆的。
当时的石油业什么阿猫阿狗都有,屠夫、面包作坊主、小贩等都来试试身手,石油产量因此严重过剩,价格大幅下降,生产出来的石油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结束这种不赚钱只赚痛快的局面,洛克菲勒要求公司只出售质量更高、没有烟尘的照明煤油。为了推广公司产品,还免费附赠专属的煤油灯,这就是许多中国老人也非常熟悉的“美孚灯”。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竞争对手个个满地找牙,但他们哪里知道,这仅是苦日子开了个头。
1872年,克利夫兰负责石油运输的滨湖铁路公司,联合几家主要炼油厂,成立南方改良公司,将石油运输费用提高一倍。
愿意参与的炼油厂可以拿到丰厚回扣或退款,不愿参与或者没有实力参与的炼油厂,必须支付比之前高一倍的运输费。实力雄厚的洛氏,举双手赞成这一举措,并出资入股了南方改良公司,从而得到了运费优惠,狠狠打击了竞争对手。一时间,大量小型的炼油厂,要么被低价收购,要么无奈宣布*。
就在这个当口,洛克菲勒又使出贱招,将公司股票免费送给银行和铁路公司,要求他们禁止给小型炼油厂贷款,致使不服气的小厂只能眼睁睁*关门。
这套残酷的打法,让整个泰特斯维尔油区惊恐不已。这不是自由竞争,这是置人于死地。3000多个怒火中烧的石油生产商,挤入当地剧院,声讨南方改良公司,并在各个城镇游行示威,高喊该公司为“魔鬼”和“四十大盗”,声称要抵制铁路公司和参股的炼油厂。报纸也加入讨伐行列,认为如果整个油区只剩一家炼油厂(美孚),最终只会榨干泰特斯维尔。
持续的抗议奏效了,美孚的原油供应受到重创,处理原油的工人从1200人降到68人。随后,南方改良公司被迫解散。
但洛克菲勒不为所动,他坚持认为,公众没有权力干涉私人合同,他对妻子说:“报纸要骂就让他们骂好了,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该干嘛干嘛。”
抗议游行没能阻止美孚迅速壮大,1872年春天,它已控制克利夫兰30家炼油厂中的27家,并将势力扩张到了纽约,顺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炼油集团。
运费大战后,已经天下第一的美孚依然不满足,外界非议还未完全消失,公司就在暗中布局下一步的扩张计划。为了收拾剩下的炼油厂,美孚公司一般先开出不好不坏的条件进行利诱,劝导其入伙或答应收购。
如果对手不从,公司便按照洛克菲勒的指示,“让它好好出一身汗”,利用低价竞争、控制油桶供应、抬高运费等暗黑手段,迫使其亏损、*,直至最终屈服。
凭借这套“大鱼吃小鱼”的打法,1879年,美孚控制了全美90%的炼油业务,掌握了石油管道和收集系统,有能力支配运输公司。
洛克菲勒,成为石油业名副其实的“拿破仑大帝”。许多人惊呼,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在工业界独领风*。小商贩鼓捣的小气候一去不复返,巨无霸一举定乾坤的大时代浮出水面。
资本主义病症
石油业进入美孚公司的“大一统”时代,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一直到今天也没定论,但这家公司的名声是真臭了。油区里,连母亲警告不听话的孩子都会说:“你要小心,否则洛克菲勒会把你抓走。”
为了避开公众和舆论的非议,1882年,美孚的*们签订了《美孚石油托拉斯协议》,建立新的董事会,将所有美孚控制的实体公司股份交给“托拉斯”。新成立的董事会,一共41个*,负责“监督”旗下14个全股份公司和26个部分股份公司,总共发行70万股,洛克菲勒本人占19.17万股。
托拉斯成立后,每次有人攻击美孚,狡猾的洛克菲勒就会搬出这玩意挡锅,说美孚并不拥有或控制一大批公司,而他本人也不过是个“有权分点红利”的*。
当然真实的情况是,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美孚设在克利夫兰、费城和新泽西的3家炼油厂,控制着世界1/4的煤油供应量,通过严密的谍报和通讯手段,洛克菲勒本人可轻松了然每一桶石油的去向。
同一时期,美孚还攻下了最后一块垄断壁垒——原油生产。在俄亥俄州西北部,一处占美国石油总量1/3的大型油田,被勘探者发现了。洛克菲勒早就受够了宾夕法尼亚州的石油生产商,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投入巨资进入原油生产领域。
截止1891年,美孚控制的产量已占到了美国原油产量的1/4。1895年,负责替美孚收购原油的公司约瑟夫·西普发出《致石油生产商通知书》,声称原油交易价格应根据世界行情交由“收购办公室”来决定。
这一纸霸王条款,标志着美孚不仅彻底控制了炼油业,也完全掌握了原油的定价权,实现了行业产业链全垄断。愤怒的原油生产商、受压迫的悲惨工人,都只能在这头巨型野兽脚下瑟瑟发抖,奈何不了它半根毫毛。
面对这头史无前例的石油巨兽,公众的恐惧达到了最高点。1897年9月18日出版的《世界日报》悲情地泣诉:“美孚石油公司的头头们是一群吃人肉、喝人血的野兽,他们把有秩序的世界搅得地覆天翻,民不聊生,有些中产阶级被迫沿街乞食或开枪自*,他们掠夺妇女、儿童、老人、寡妇和小商小贩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一分钱。这是一伙有组织的匪徒和强盗……”
但洛克菲勒依旧不为所动,反而坚信自己在造福人类,是给黑暗世界送来“新光明”的使者。逼急了,他摆摆手说道:“我只是在按资本主义精神行事”。
1870-1920年,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镀金时代”。在1873年出版的《镀金时代》一书中,马克·吐温和查尔斯·华纳形象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筹谋宏图大业,进行各种投机钻营……为了暴富欲火中烧。”
当时并不止美孚一家托拉斯,19世纪90年代,企业联合蔚然成风,截止1904年,美国的托拉斯数量超过310余家,掌握的资产超过72亿美元。
这些巨型怪物,已然成为美国的病症,连总统大选也把解决这一难题当成拉选票的政治承诺。1894年,著名的扒粪记者艾达·塔贝尔,通过马克·吐温的引荐,取得美孚三号人物罗杰斯的信任,以给美孚写传记的名义,接触到大量公司机密。
1902年,她将收集到的材料,整理成生动的文章,连载于《麦克卢尔》杂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文章就像一颗炸弹,完全炸开了美孚打击异己、一步步走向垄断的暗黑历史,让各路吃瓜群众惊掉了大下巴。后来这些文章又集结成书,取名《美孚石油公司史》,更让美孚的声望跌入历史谷底。
艾达·塔贝尔
罗杰斯后悔不已,大呼上当,连洛克菲勒也被这波舆论打得晕头转向,抱怨说,“如今世界充满了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者,谁有突出的商业成就,他们就咬谁。”
不过这无力的抱怨终究是来不及了,1904年当选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下定决心,必须打掉那些“坏的”托拉斯,首当其冲的正是美孚。1906年,总统依据《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控告美孚阴谋限制市场竞争,并私下里跟司法部长说,“该公司的董事是这个国家最大的罪犯”。
美孚花费巨资请来大批律师,翻遍了各种法律条文为自己辩护,之前还给罗斯福竞选送上10万美刀。但都没什么用,罗斯福因为受到民主党的撕咬,更害怕选民不高兴,很不舍地把10万美元给退了,冠冕堂皇说要“公正竞赛”,言下之意,洛克菲勒的捐助是“脏钱”。
群情汹涌,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最终做出裁决,解散美孚公司。
消息传来,围坐在洛克菲勒办公室的董事们,一个个沮丧地耷拉着脑袋,只有美孚二号人物阿奇博尔吹起了口哨,慢悠悠走到壁炉前,静默了一会说道,“生活就是一件倒霉的事接着另一件”,然后继续吹他的口哨。
解散清算时,人们终于清晰地体会了一把美孚公司之“大”:运输了宾夕法尼亚、俄亥俄和印地安纳州4/5的原油、提炼全国所产原油3/4、拥有美国一半以上的油罐车、经销4/5以上的消费煤油、承担全美煤油出口4/5以上、提供全国铁路润滑油的90%,一共700多个品种3亿多支蜡烛,78艘蒸汽轮船、19艘帆船……
解散后,美孚被分成了多个实体公司,最大的一家是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分走几乎一半资产,后来变为埃克森石油公司,第二大的是占净资产9%的纽约美孚石油公司,此外还有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后来演变为雪佛龙石油公司。
巨龙被政治力量摁在地上生吞活剥,一名原美孚公司高管开了个酸楚的玩笑:“我们恨不得把勤杂工派出去领导这些公司。”
对于洛克菲勒本人而言,利益并没有受损,在公司肢解后四年,他手里的股票没有贬值,反而上涨了一倍,华尔街的祈祷词变成:“哦,仁慈的上帝啊,再让我们解散一次吧。”而他的家族,也继续引领着时代风*。
上集完。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END
本文作者:左页,血钻故事研究员,前媒体主笔,公众号左页乱翻书(zuoyebook)的主人。重点研究方向:东南亚,日韩。
看到这儿的都是真爱
关注我,看更多国际硬派历史故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