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遊驾,在县城东北五公里处,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村庄。说她古老,是皇帝来过的地方,说她现代,是航天英雄刘旺的家乡。她还是远近闻名的铁匠村,“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盈盈……东遊驾的铁锹真有名”,一首脍炙人口的晋中民歌,把平遥东遊驾锻打的铁锹传遍了大江南北。欲知打铁的前世今生,听我道来。
一,学艺
东遊驾过去有两部分组成,西面较大的叫大村日,东面较小的叫庄日上,两地相距一里。庄日上有个人叫李芳洲,生于清道光4年(1824年)。父亲从梁坡底迁来,有两个儿子,李芳洲排行老二。村里盐碱地多,收成薄,人们用碱土熬盐成传统,但生活窘迫。李芳洲成人以后,思谋着学一门手艺,他把想法告诉了父亲。没想到,父亲沉思了一会,却同意了。不久后,他便和同村到外地办事的几个青年,长途跋涉,渡过黄河,来到了河南。
李芳洲见当地打铁铺很多,决定学此艺。打铁就是把铁烧红,锤打成农具、生活用品等。李芳洲来到一家铁匠铺,说明来意,人家一听他是外地口音,二话不说被拒之门外;第二家还算客气,但被婉言谢绝;第三家也吃了闭门羹。他非常失望,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打铁的手艺不外传。无奈之下,他装作哑巴,找到一户较偏远的铁匠作坊,给人家干杂活糊口,偷偷地观察打铁。他什么活都干,脏的、重的、累的,地里的、家里的……他的勤劳博得主家的赞许,就让他打铁吊大锤。
一般情况下,打铁需要三个人,师傅一手握小锤,一手用钳子夹着烧红的铁,置于铁墩上,另两个人是徒弟,抡大锤对着红铁轮流制打。只半年,“哑巴”李芳洲成为东家吊大锤的好手。三年后,他觉得手艺学成,便跪拜东家告别,说出了真相,泣不成声。东家大吃一惊,护起他问其故。李芳洲说明事情原委,泪流满面。东家被李芳洲的叙述感染,眼眶润湿,同情地说:“孩子,你受委屈了”。李芳洲说:“您是个好人,我谢谢您。不过,我与父亲有约定,三年头上必须回家过年,我对不起您了”。东家掰着指头算了算说:“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你再留几日,我把艺儿全部教给你”。李芳洲听后,万分感激,再次跪拜:“师傅,请受徒弟一拜”。接下来这段时间,师傅每打一件铁器,都要把深奥的技术诚心教给他。
这天,师傅郑重地把李芳洲叫到堂前,说:“你是成手了,可以回家开铁匠铺了”,指着地上的风箱说:“这是送你的,我的一片心意”。李芳洲看着面前的风箱,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吧嗒吧嗒往下掉,千丝万绪涌上心头,他第三次叩拜师傅。
第二天,李芳洲背着风箱,与师傅作别,踏上回家路。
二,生根
李芳洲回村后,雷厉风行地在棚里砌个大火炉,驾上了师傅赠的专用风箱,备全了工具,开起了打铁铺。
这是东遊驾的第一个打铁铺,时间是道光24年,即1844年,距今有180年了。
李芳洲当起了师傅,向吊大锤的弟弟传授。从选料、烧料、锻打、定型,到抛钢、淬火、回火、擦油等工序,他都教得仔细。
几十年来,李家人人学会了打铁,代代相传。
期间一日,师傅拄着拐杖,来找李芳洲。一问才知道,河南发大水,淹死了师傅家的所有人,师傅侥幸生存,逃荒时来找徒弟。李芳洲既惊又喜,整天当父亲一样对待师傅,孝顺有加。师傅己年过花甲,但生活过得很舒意,精神时,来到铺内指点指点,谈的最多的就是待人要诚,要实,李芳洲心领神会。师傅年过古稀时逝了,葬于李家茔附近,依然是李家的守护神。
李家锻打的铁器种类有几十种,基本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大至铡刀,小至锥针。农具有锹撅耙钗三抓抓,秋镰夏镰兰锄锄,犁拐耙齿铁铲铲……用具有铁匙灶篱切菜刀,火圈火棍炭锹锹,门钩门嘴门搭搭,车刹车箍车环环,锥日灯树秤钩钩,剪子背棍椽钉钉……木匠的凿锛斧刨木锉锉,泥匠的瓦刀泥页尖铲铲,铁匠的钳子锤子绞剪剪……光刀就有十来种,菜刀剪刀*猪刀,铡刀刻刀剃头刀,战刀镰刀铅笔刀,瓦刀删刀绞铁刀……俗话说,“泥匠怕的是摸窑脑,木匠怕的是通天卯,铁匠怕的是环环小”,豆子那么小的环环最难打,这正是李家的拿手好戏。
李家铁技高超,锻打的家具既轻巧又顺手,得到人们的青睐,除本县外,汾阳、孝义、文水、祁县、沁源等临近县份的人,也知道东遊驾铁家具好,宁肯跑远路,也要过来买。
李家见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思谋着要走出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占领市场,方便当地。他们把全县划了若干区域,以小家为单位,在区域内设打铁铺,这样,段村、汪湛、杜家庄等地,都有了东遊驾李家的铁匠铺。
三,辐射
庄日上有南北两条巷,西巷住着李家,东巷住着梁家。梁家祖祖辈辈刮碱熬盐,见李家整日叮叮当当,经济不错,也想学打铁。多次上门恳求,有时请李家人过来喝酒。远亲不如近邻,李家架不住哀求,打破了手艺不外传的承诺,把打铁技术传授给了梁家,显示了大度。于是,庄日上成了“铁匠窝则”(村人语)。人们说,快晌午时,庄日上的人,腋下夹把菜刀,到大村日槐树下卖了,得意地说声“今晌午有白面吃了”,背着面袋哼着小调回去了,这是抗日战争以前的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李家的大度再次显示出来,向大村日传授打铁技术,收了很多徒弟,打铁在村里全面开花,东遊驾成了铁匠村,后生们娶媳妇也不愁了,《夸土产》中就有了东遊驾的铁锹真有名。
上世纪50年代初,平遥县响应国家号召,办起了17个合作社,如鞋业社、麻业社、铁业社、木业社等。1953年,在村里办起了“平遥县东遊驾铁业社”,此社以李家为班底,打铁传人李长庆为主任,县上派*,给全县锤打各种农具。村里的几十个人成了国家人员,转身变成了工人,挣上了工资,心里乐滋滋的,这是要托李家的福了。1970年,县里在村里另择地,成立了“平遥县水利机械厂”,李长庆仍为主任。由于他当主任有20多年,人们尊称为老主任。老主任为人和蔼可亲,成为李家的一张名片,也成为东遊驾的一张名片。
李家的铁艺,不仅遍及全村,而且传给了外村,全县有几十个村里打铁人,师傅都出自东遊驾 。
四,转型
改革开放以后,东遊驾的铁家具,依然是集市上的铁器主角。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具也以焊接为主,生活用具以购买为主,打铁行业逐渐衰落。
打铁毕竟是一门技术,是力量与技巧的结合,是灵动与智慧的碰撞。李家传给了村人打铁技术,同时,也传给了村人聪明才干。
如何利用自己打铁形成的技艺转型,如何与时俱进,成为聪明的东遊驾人的辨证思考。
转型发展,现阶段在村里分两类,一类转于焊接,满足人们建筑方面的需求,一类转于刀剑,满足人们健身方面的需求。
现在全村具有国家各级别证件的电焊工200余人。也可以这样说,随便走进一座院落,至少有一人是焊工。他们从事的工作有焊接顶棚、栏杆、大梁、农具等。有的人成立了“摊子”,就是小型企业,承包电焊工作,业务兴旺,这样的企业将近10个,最著名的就是村人刘学明办起了“虹鼎泰钢结构有限公司”。
衍生的另一行业是刀剑。打铁人把打的刀剑坯子,经过淬火、下钢、雕刻等几十道工序,加工成精美的刀与剑,通过网络,发往全国各地。刀剑行业方兴未艾,全村有十几个,最著名的就是梁崇武创办的“山西金工錾花工作室”。
梁崇武,东遊驾打铁传人,其刀剑錾花技艺,被晋中市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的工作室,经常有人来参观或亲身体验刀剑的制作程序,其中有省人大副主任、晋中市市长和县委*魏江峰。
虽然有转型发展,但打铁行业仍然存在,现在有20多座炉子依然每天叮叮当当,只不过技艺正在创新,新花正在开放,但核心价值是不会变的。
东遊驾过去是“铁匠村”,现在成“技术村”了。
“映象平遥”编辑部志愿者团队:
编辑 | 程培晶 郭素丽 牛晓晔 阎雪琦
崔巧巧 张迩加 温谨华 安佳婷
朗诵 | 曹瑞嵘
校对 | 张景光
审核 | 雷永莉
监制 | 耿开文
本期编辑:安佳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