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唐代,橘子洲头就盛产南橘,远销江汉等各地。“获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合,鱼羹稻饭常餐。
酒盈杯,书盈架,名利不将心挂。”
这是唐末李殉的诗句,描绘了1200年前橘洲的江景。
杜甫也曾为此写下了“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的诗句。橘子洲头也因盛产南橘也而得名。
橘洲”之名,始见于公元六世纪。南朝诗人鲍照(约415-466)就留下了“橘生湘水侧,菲陋人莫传。逢君金华宴,得在玉几前”的诗句。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云:“湘水北经南津城西,西对橘洲。”
得益于湘江水的恩泽,远在1600多年前的唐代,长沙人便开垦了橘洲沃土,所产南橘,远销江汉等地。
唐代杜甫曾为此写下了“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的诗句,称“洲上肥沃,宜种柑橘”。
晚唐诗僧齐己曾在《谢橘洲人寄橘》诗中写道,洲上千树南橘成熟之时,“浪围风撼一洲香”。
宋《太平寰宇记》载:“橘洲在长沙县西南四里江中,诸洲皆没,此洲独浮,上多美橘,故以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