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精巧的花朵装置。
皓月星空。
张小川主题装置展“深潜”,让人有一探究竟的*。
人来人往,装置也是花谢花开。
在逐流的空间里,充满了墙体光影折射出来的流动感。
俄罗斯套娃系列装置充满童趣。
在广州新晋艺术地标K11,进行着日本波谱艺术大师田明网敬一(Keiichi Tanaami)半个多世纪以来个人作品的艺术展。展览以空间装置的形式陈列在K11艺术空间的四个展厅内——这是自广州K11开业以来的首个国际艺术大展,也是这位国际级别艺术大师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代表作的首次呈现,级别不可谓不高。
不可否认,装置艺术的兴起正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年轻群体中尤其突出,它逐渐成为一种全新审美观的输出源。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有趣、好玩可亲近的艺术形式。这是否颠覆了你印象中装置艺术的“高冷形象”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伟婷 图/本报资料
装置艺术最开始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也被称为“环境艺术”,它指的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师们的跨界融合与不断尝试,装置艺术已然不能单调地视之为艺术家高高在上的“综合艺术展示体”了。新型的设计思路正在让装置艺术逐渐走下高台,变换成一种更亲民、更易于迸发大众想象力的开放性空间展示体。
从前以技术为主的“装置”(installation),正在转变成为如今更受年轻人青睐的“互动”(interaction)。
艺术作品可以是被进入的空间
在刚刚过去的6月,广州著名首饰设计师、艺术家张小川举办了主题为“意识作物”的主题装置展“深潜”。展出的是小川工作室成立至今,她各个时期所创作的艺术首饰所折射投影出来的“来自瞬间意识凝结”的空间,有长达10米的宛如海洋生物般浮游的“鱼”,也有直径2米长的仿佛局部张开的“珊瑚枝”。
张小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希望将自己内心的创作灵感变成实物,通过装置设计,启发来到此空间的人对自身的感知和思考进行深度发掘与探索。
张小川说,观展的人似乎都无师自通,一走进来就有种深潜挖宝的意识行为。“比如他们会好奇地蹲着从下往上看,或是从镂空的缺口处从外往里看,更有不少人直接把头伸进去作品的内部去近距离窥探。”至此,装置艺术的“进入性”被达成:人进入艺术空间的同时,还能进入空间里某一件艺术品的内部,窥探设计师的意图、艺术品的秘密,甚至是自我突发奇想的流动的瞬间意念。
当张小川收获了观众一个个充满好奇心的瞬间,她的进入式装置艺术才算真正的完成。
艺术作品可以是感应装置
不久之前,广州知名纸艺师温绮雯(Jackie)以日常的生活用纸为灵感,在一个约60平方米的空间内均等切割“皓月星空”与“逐流”空间。“我希望进入这个空间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幸福感,而在空间内大小不一的每一组装置,都是营造氛围不可或缺的细节。”在逐流的空间里,她刻意设置了水纹灯,目的就是加强现场墙体光影折射出来的流动感,而观众进入时也能马上感应到。这是一种静态的场景模拟,人一旦走进空间里便即刻能通过五感快速感受艺术家设计的场景投射。
另外一种感应装置则是动态的场景模拟,它是一种直观变化,如自动打开的花蕾、交换闪烁的星星等。例如Jackie曾经与多媒体艺术家Pd(张培定)在广州北京路225号老骑楼里,跨界尝试过互动纸艺装置——当人走过的时候,墙上的花朵便会次第盛开。“这种‘花谢花开’的惊喜,让人回味至今。”Jackie说道。
艺术作品可以是超扁平设计
什么是超扁平风格呢?年轻潮人们一定知道,视觉艺术家“村上隆”就是此风格的创始人。“超扁平风格”是一种混合型的卡通图式,完全平面化的,略带可爱妩媚又充满虚拟荒诞、自由散漫的亲民形象,它可以掺杂卡通、电玩、市井、甚至新奇幻觉的景观,给人一种“看不出主体意识”的不规定性。我们可以简单地诠释为:这是来自平常生活中被独特视觉化的符号。
就在6月,广州知名插画师麦麦伟、王宝森完成了他们首次大型装置艺术展,主角是名为Mulala的小女孩与一只叫BOBO CAT的猫咪。“极具辨识度的IP,具超高饱和度的丰富色彩,就是超扁平风格首要条件,”麦麦伟表示,这种扁平化艺术最初的灵感都是来自插画,当它被赋予创作者所想表达的一种世界观一种意识宣言时,它就成为了现实生活折射出来的独特视觉符号。“年轻人喜欢好玩的、新鲜的、不需要经过太繁复思考的东西,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艺术品位。”而王宝森强调,“让每一个人都秒回童年”,是扁平化艺术“亲民”的关键,比如这一次呈现的俄罗斯套娃系列装置,Mulala不需要别人知道她与BOBO CAT的故事,就能直接调动观众的触摸心理。“超扁平风格其实就是一道艺术填空题,它能点燃每个人心中所隐藏的人间烟火。”
通过设计 让高冷变有趣
装置艺术之所以又被称为环境艺术,是因为这个作品是需要占据整个展览空间的,而这个空间往往又是属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身处的不可割裂的公共空间。于是,如何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段让意念式的想法具像化,让高冷的装置艺术成为触手可及的乐趣呢?
高饱和色彩
让年轻人乐于拍照分享
麦麦伟与王宝森的超扁平风格装置,在苏州中心的星悦汇收获不少年轻粉丝。Mulala与BOBO CAT极具标志性的高饱和色彩与精细画面把人从户外引入室内,一秒入戏。“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我们需要争取第一眼的吸引,如果在第一秒无法引起他们掏出手机拍照或自拍的话,作品也很难达到后续传递的效果。”
无独有偶,Jackie在设置杭州装置艺术展时,也将首要的亮点落在“观众第一视觉感”上。“拍照*,是现代年轻一代共同表达喜爱的方式,我认为对他们来说,一个展好不好玩,首先是由拍照漂不漂亮来决定的。”Jackie表示,审美的培育与传递其实可以从一张照片在朋友圈转发开始。
体验式联动 让观众参与其中
传统的互动,通常是“可把玩、可触摸、可移动”的实体联动。事实上,新兴的装置艺术在互动层面上,已然进化成“可唤醒、可启发、可传播”的体验式联动。
张小川在她“深潜”装置艺术展中,以擅长的乱缠技,将艺术首饰从平面的纸样草图,剪影至立体造型,再投射成大型空间装置。这整个过程被设计成人脑的一系列思维曲线,把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动呈现出一道道漂亮却空白的填空题。为了营造装置本身宛如意识流的半透明体效果,张小川在轻薄的糊纸与竹子撑起的空间内做了间隔镂空的设计。“最先发现这个设计的往往是孩子,他们常常边指着空隙边提问边把头探进去窥视,这里面是什么呀?从里面看出来又会怎么样呀?”张小川说这就是她想要达到的目的,观众与设计者通过无声的空间进行一种意识对话。
装置艺术的日常实体化是趋势
随着新生代设计师进入装置艺术领域,从而引起一股多媒体跨界的风潮,装置艺术这种“亲民化”的风潮难免引发疑问:摘下高冷面具的“装置”,是否会影响它作为“艺术”的地位呢?
不会。因为未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会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它不仅仅是我们所能感知的电、光、水、风之类的既定动态,它还将会流动游走于我们平常的生活空间当中——艺术家们称它为“流动的艺术”。流动,一方面指的是装置艺术的空间表现形式,如媒介、光线、声音、气味等;而另一方面指的是装置艺术的日常实体化,如艺术装置本身投射的一件首饰、回归原型的一张插画等。
2019年年初,张小川受杭州融展的邀请,即将代表中国参加法国时尚家具设计展MAISON & OBJET——这是全球家具装饰设计的第一展,展示的是国际一流的家饰界设计趋势。而张小川表示,她正在准备这个系列的艺术首饰,如果将来可以制作成装置艺术,相信会相当好玩。从一件日常微小的首饰,到艺术装置,再到家具空间装饰,再回归到首饰本身,这种装置艺术的日常实体化正在成为潮流。
而麦麦伟也认为,装置其实也是艺术的一种具像化体现,装置艺术其实可大可小,从不拘泥于体积或材质。“未来装置艺术完全可以回归在一张凳子上,就像你童年时坐过的那张一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