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纠正提问的错误,中华文明起源的不止三个重要阶段,而是分为7个重要阶段,可概括为“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进入、四千年过渡、三千年巩固、两千年转型”等七个阶段。
万年奠基:栽培农业出现,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距今10000年前后的栽培粟和黍,浙江上山、湖南玉蟾岩距今10000年左右栽培稻的出土,表明这几种农作物至迟在距今10000年前已经开始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种植。
八千年起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和内蒙古赤峰兴隆沟遗址,出现农业的初步发展,定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六千年加速:社会出现分化,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墓葬的出现。
五千年进入:大型都邑、宫殿和权贵阶层大墓的出现,社会分层和分化加剧,形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王的出现。包括约5300年前东北地区文明的初现——辽宁喀左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塚、神庙、玉器;约5300年前安徽含山凌家滩祭坛和墓地;长江下游早期文明都邑——良渚古城;陶寺大型城址的发现——中原地区初期文明的形成。
四千年过渡:夏代后期都邑——二里头遗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由古国文明向王国文明(夏王朝)过渡,长江中下游等区域由于洪涝和地下水位的上升等环境变化,使其农业遭受严重打击,文化和社会转向衰落,本区域的文明进程出现挫折,转而纳入以中原地区王朝为中心的文明一体化进程。
三千年巩固:西周王朝封邦建国,实现前所未有的对王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中原王朝统治得以巩固。
两千年转型:秦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国文明开始进入帝国阶段,到西汉王朝时期彻底转型为帝国文明
原始社会到古国诞生:
人类从诞生到发展,再至逐渐成熟,经历了十分遥远的时间,伴随着社会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大脑逐渐发达,并通过发明和借助工具便利生活,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关系的逐渐复杂化。
原始社会大约截止于距今4000年前左右(只是大概数字,毕竟有些地方至今还是石器时代)6000年前,整个原始社会是平等的,没有阶级斗争和两极分化现象,但距今6000年前开始,不平等的现象陆续出现,这就是社会关系的逐渐复杂化,它表现为贫富分化,比如距今约4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墓穴中有些装满了琳琅满目的陶罐、装饰品,而有些墓穴却空空如也,这无疑不向现代人证明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
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早在距今约6000年的陕西半坡文化遗址中,在其聚落四周就已经出现了深深地壕沟,这些壕沟主要对野兽等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而原始社会后期的壕沟主要起的作用是对周围异族人的防御,因为天灾可能会导致一些部落颗粒无收,而令一些部落硕果累累,这就会导致早期的战争爆发。
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中华大地上各个地区原始文明逐渐成熟,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当时的国家规模很小,甚至一个村就是一个国家,整个神州大地如同满天星斗,群星云集,共同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
从古国向王国转化:
对于王国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距今约5500年到4300年的浙江良渚遗址,其重要标志就是强制性权力的高度集中和膨胀,从这一时期,到夏商周,再到秦统一六国时期叫做王国阶段,当然王国阶段还划分几个小阶段。
从王国到帝国建立:
如果说王国阶段体现为一个个城邦,那么帝国阶段的国土就大大的扩大了。这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的一大进步,在民族融合中实现大一统,而传统的分封制、井田制则最终瓦解,代之而起的是郡县制、小农经济。在这一时期法律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成文法代替习惯法,一切都体现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些特征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帝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