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自诩才华横溢的一代中师生,突然悲哀地发现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时代的笑点:年青时大学梦没了,工作时农村没了,回首时母校没了。

消逝的大学梦
1994年9月,天气格外炎热。
坐了六七个多小时的汽车,我终于在中午时分按照入学通知书上的地址,找到了一个叫靖远红旗巷地方。师兄接过我的箱子时,我发现自己浑身汗透,双手麻木。环顾四周,我感觉这所师范学校与我就读的那所初中雄伟气魄了许多。
中师教育强调一专多能 ,特别重视全面发展。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课程,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和欢乐;校园诗社等各种社团,又让我们的生活洋溢着诗情画意。
我喜欢语文,尤其喜欢写作课。
教我们《文选和写作》的是一个年轻老师,西北师范大学刚刚毕业,可讲起课来却是旁征博引,老道深刻,特别是表演那《荆柯刺秦》,秦王拔剑,剑紧拔不出的动作逗得我们开怀大笑。
我更喜欢的还是美术课。那个同样年轻的老师,手把手教我们画素描、调颜料,把我们引进了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我经常跟他作画,作品也参加了一些展览,最后我选择美术作为专业。
我最喜欢的还是音乐。那个被称为音乐美女老师,让我知道了音乐的文化与内涵,原来如此深厚。那个时候我们用的是油印曲谱和手抄歌本,歌曲开头之处通常会有“深情地”“舒缓地”等感情提示。
我敢说,如果谈素质教育,中师绝对是一个样板。大抵还是因为我们没有升学压力,毕业后绝大部同学都能分配到农村去教书吧。
时光过得特别快。
转眼就是1997年夏天,我们都拿到了一本浅浅的中等师范教育毕业证书和一张薄薄的报道证。就要离开学校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求知若渴的学生时代结束了,等待着我们的将是农村的生活。
扎心的事情发生在暑期,与老家初中同学聚会时,我知道我当年的同桌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而他中考时分数低了我许多。
我不好意思与别人坦露这种心迹,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我们初中毕业直接上师范,等于用最简捷的方式、最节约的成本换取了一张长期的饭票,还能有什么怨言呢?
我只能用羡慕的眼光目送我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这正如三年前他们用同样的眼光目送我进师范学校一样。
像我这样的师范生,全县每年有四、五十人。从全国的范围来看,中等教育强盛的十多年,一共有400多万人,我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个,实在是殊无特别可言。
也许你会说,当年中师也有保送上大学的。这固然是事实,但那比例,基本上只有百分之一,而且,也多只能上师范类的大学。
反正,我的大学梦没了。

远去的村庄
快到开学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被分到了一个偏僻乡镇的偏僻小村。
我乘坐一个村民的农用三轮车到达村口时,发现小学的一个老师并且是校长在那里等我。这个村庄的人大多姓杨,他是本村的,杨老师。
在老杨家吃过午饭后,我回到学校,有点不知所措,默默地看着就要西下的夕阳。老杨安慰我说,每年新老师都是过渡一下,明年就会调到乡里的。
结果第二年,随我愿望我调到了乡镇中心小学。我的理由很朴素,如果这么一直呆在村子里,会连老婆也会找不到的。
我只希望能调到乡里,看看能不能有所改变。但我又失望了。当年所有的理想,所有对人生的憧憬,都见鬼去吧。如果说还有什么愿望,那就是希望儿子能考上大学。
儿子到县城上初中后,我碰到了几个当年师范毕业的同学,交流之后心理有些发慌。当年的同学之中,几个通过考研到了大城市,几个改行了到了政府部门,其他相当一部分也都进城了。
而另一方面,乡村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我最早呆过的学校几年前已经关闭。

消失的母校
大学梦和村庄的消逝,对于一个中师生来言,感觉尤为刺痛。。
其实,消逝也并非不是好事,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进步。但对于曾经经历过的人们,却是一种折磨,只能用记忆悼念心中的过往。
于是,有人提议来一场毕业20周年的聚会。
2017年,当年师范的同学重聚。我们尴尬地发现,母校已被改弦更张,成了一所职业中学。往日的良师益友早已飘零东西,甚至天各一方。
我的母校变得更漂亮了,只是她已经成了一个改嫁过的少妇,找不出当年的感觉。
母校消失以后,我们又去哪里找那些熟悉的一草一木、一楼一亭,到哪里再寻那和蔼的老师、纯真的同学,到哪里去觅青春的记忆?
所有的一切,似乎只缘于当年的一个中师报考。根源在于为了早早地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我们却押上了自己一辈子的出息。
作为一代中师生,我们不敢说自己“天赋如此优秀,却不得不生活在最底层”,但我们可以说,我们的存在,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基础教育。
在我工作的学校里,我们的原始学历最低,但我的许多师范同学,都在自己的人生上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特别市、县两级搞文化工作的许多同志,都是来自当年师范毕业的学生。更多还奋战在教育战线的,也多成为了当地的名师。
人在时代的脚步面前,总是显得非常徬徨无力。就如我们,在该上大学时失去了大学,想扎根农村教书失去了农村,想回望过去时失去了母校,但时代也总有时代存在的理由,就如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抗争和我们的释怀。
作为一代中师生,芳华逝去不可避免,但我们永远自豪自己就是中师生。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