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公示名单里,阜蒙县于寺镇官营子村名列其中!这对于于寺镇而言,不是唯一的殊荣,而是锦上添花。在这个距离市区50公里的于寺小镇,有着令人着迷的文化现象:这里连续五届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中华诗词学会评为“诗词之乡”、跑黄河和皮影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小镇有着如此浓郁的文化气息?让我们走进于寺小镇,解锁于寺小镇的文明密码。
小镇村民最喜欢赶“诗歌大集”
从2002年至今,因为这里的于寺大集、皮影戏、跑黄河,我多次来到于寺镇,但最初的一次,是被这里浓郁的诗风所吸引的。
于寺镇文化站站长王利光,也是佑安诗社的社长。他说于寺人对诗歌的喜爱是藏在骨子里的,早在2000年的时候,村民自发成立佑安诗社,并发行诗刊《佑安风韵》。后来,于寺镇党委因势利导,鼓励村民诗歌创作,并确定每月的4日、14日、24日为“诗歌大集”。每逢集日,乡亲们都会从十里八村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到诗社,敲词酌句,谈诗论作。
翻看诗社办的《佑安风韵》,里面既有“门对驼峰千古秀,窗含西岭万株松。蜜蜂攘攘穿蹊巷,柳絮翩翩舞晓风”这样的阳春白雪,也有“老农陌上行,手机兜里鸣。口述丰收讯,耳听关贸情”这样的乡土气息。王利光说,于寺镇农民写诗,不光在“大集”时,在学校的走廊里、课堂上,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和热炕头上,他们都在谈诗论词。诗,已成为小镇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
为了让诗词更好地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于寺镇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诗词朗诵会或赛诗会。当诗友们把作品在会上朗诵,受到群众鼓励时,更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文化要传承,诗教要先行。”在于寺镇中小学校里,都把诗教列入了教学内容,开展“诗教课堂”活动,一批批学生诗人不断涌现。
长城起炊烟,唤起最早的诗意
小镇的诗词创作为何如此浓郁?这片诗词的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唐代诗人金昌绪仅有一首《春怨》留存世上:“打起黄茑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于寺镇就位于“深闺梦中人”戍边的辽西。在于寺镇境内,有三段古长城遗址,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保护单位。
于寺境内的长城属于燕长城,它像一条“土龙”横垣在阜新大地。阜新为燕国北部边境和东胡族的游牧之地。秦统一后,匈奴大败东胡,阜新地区又为匈奴所占据。汉武帝打败匈奴,扶持乌桓人进驻阜新一带。东汉时期从北方崛起的鲜卑族南移到乌桓驻地,大量的鲜卑人游牧于此。公元479年,北方的契丹族臣服北魏,逐渐南移阜新驻牧,契丹建大辽国后,在阜新建有大量的州城和塔,因此有了大量的辽代遗存和辽后族的墓葬。
经阜新地区的燕、秦、汉长城分南、北两线。北线长城从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进入阜新境内的于寺镇,然后折向大五家子、红帽子等乡镇。
有长城的地方,多是军队的戍边之地,在边塞诗人的笔下,也多表达出苦寒、荒凉、孤寂这样的意境。戍边的生活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深厚的土壤。
清朝时候,于寺镇还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于寺全称于喇嘛寺,名称始于清朝,为康熙御赐。当地有历史悠久的佑安寺,是融合了藏传佛教与当地喇嘛教而形成的独特宗教体系。据传,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微服东巡,驻跸于此,回京后下诏书、兴建庙宇,亲赐御匾“佑安寺”,册封活佛,世系相传。如今,300多年过去了,这里依然古迹斑斑,诗韵浓浓。梵音经典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多民族聚居,民间艺术在交融中发展
跑黄河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于寺镇独有的文化存在。正如王利光所说,生活在于寺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十分珍惜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把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这两项“非遗”项目,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
于寺镇北与内蒙古奈曼旗接壤,西与朝阳市隔河相望,为两省(区)三县(旗)交界处,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成为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
跑黄河是来源于《封神榜》中的“九曲黄河阵”,发源于陕西、山西、河南一带,是汉民族的传统项目。民间俗称“转九曲”或“转灯”。300多年前,汉族人来到于寺镇官营子村,过年的时候,少数汉族人开始跑黄河,渐渐地,各民族人民一起参与,“跑黄河”便在这里扎下根。近年来,于寺镇官营子村的“跑黄河”习俗越来越兴盛,最热闹时,来自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上万名群众都加入到“跑黄河”活动中。
于寺镇沙力土村的皮影戏同样来自于汉民族。据当地人介绍,大约在清朝末期,流行于关内的皮影戏开始传入东北各地,在于寺镇沙力土村被很好地保留下来。说起沙力土村的皮影戏,老艺人张连举是皮影戏的传承人。
为使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于寺镇政府每年都予以资金支持,添加乐器、更新道具。剧团几位老艺人自2003年开始收徒传艺,培养皮影戏的后继之人。如今,沙力土村的皮影戏剧团在丰富本镇的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周边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
“佑安文化现象”带来的社会效益
于寺镇的诗词文化和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并把于寺镇的诗歌创作以及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总结为“佑安文化现象”。于寺镇也以“佑安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符号教化一方百姓,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官营子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就是“佑安文化现象”滋养的成果。
官营子村是一个大山之中典型的村落,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官营子河环村而过,不仅给村庄平添了几分山水颜色,也守护着村民的自然本真。
当“佑安文化现象”与“乡村振兴”汇流于官营子河,遵守乡风文明、恪守村规民约、传承民族文化自然而然成了官营子人的秉性和习惯,这让小山村与“大文明”得以融合和绽放。
官营子村有625 户、2402 口人,蒙汉民族各占一半。10 年前,官营子村一穷二白,村民生活困难。2020 年,这个村的集体资产超千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3 万元。10 年时间,官营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落后的小村庄变成“全国文明村”。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