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又快到节假日了,大家或多或少都会聚餐或者吃点好的。有句俗话叫“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说的是贪心的心理。人们有这么个假设:眼睛大、肚子小,胃就那么大,就算换成锅也都吃一样的饭,但换了大饭碗的确可以吃的更多。
当人们看到某种食物(特别是高热量的食物),心理就更想吃这种食物。不论是作为餐厅装饰还是菜单介绍的菜品图片,都可能让人们更想吃这些东西。有分析指出,由于食物线索的引发对食物的渴望,可以解释11%的暴食行为和增重。在充满美食诱惑的环境中,人们也容易吃的更多。自助餐厅就是一个充满各种美食诱惑的场所。有个有趣的现象:比较胖的人取食拿的盘子更大、坐的离食品区也更近。同样的分量放在大盘子里看起来没有放在合适盘子里多,用大盘子人们往往就会拿更多的食物。
有研究证明包装的大小和饭量有关,包装越大,吃得越多。美国是肥胖高发的国家之一,多年前就有人研究过食品的包装增加对于超重和肥胖流行率增高的影响。研究发现食品包装(每份的重量)从1970年代开始增加,在1980年代增幅迅猛,其增长曲线与人均体重的增长曲线平行。正因为包装大小能够影响摄取的热量,有的地方甚至出台了限制包装大小的规定。比如纽约市从2013年起就出台了“碳酸饮料禁令”,纽约餐饮行业不能销售超过16盎司(不到500毫升)的甜味饮料。
一般的解释是,人们会认为一份菜的量大量小并不是随便定了,而是根据一般人的食量定的“标准”,也就是一份吃起来正合适。所以一份的大小会影响人们想吃多少,以及他们真正能吃多少。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给受试者两个汉堡包,一个看起来更大,另一个看起来较小。人们都说,吃大汉堡包觉得特别饱。实际上两个汉堡包是一样大的,“大”汉堡包只不过是把面包压扁,肉饼中间弄了个洞而已。
当端上来分量看起来差不多的食物的时候,人们心理会有个大概的估计,能吃掉多少。一半多的人承认他们会尽量吃完碗里或者盘子里的东西。对这些人来说,吃干净盘子就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指标。同样,对那些认为自己只能吃掉一半食物的人,如果碗里的分量大,他们也会吃得更多。即使他们不能吃掉碗里所有的东西,还剩下多少食物同样会影响他们的判断。有心理学研究就发现在“吃不完”(看不到食物减少)的情况下,会比看到食物减少的情况多吃很多东西。
食品残渣也会起到“控制饮食”的作用。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使用开心果作为试吃的食物,摆在教工自己的办公桌上,美其名曰“试吃”。每天早上研究者都会在同样的碗里摆上同样数量的开心果,每两小时会增加一次开心果,以保持在一天当中开心果的数量都不会有过于显著的变化。在果盘的旁边有个空盘子用来盛放果壳,实验的关键就在这个果皮盒里。有一组的果皮盒每两小时被清空一次,另一组的开心果壳则一直留在盒子里一直到这天结束。结果发现,保留果皮的这组吃的开心果显著少于清理果皮的这组,但两组都认为自己“吃够”了。在另一项同样用开心果作为试吃品的研究则发现,在“随便吃”的情况下,相比带壳的开心果,去壳的开心果吃的更多。
但当分量太小,人们就不会认为是“正常”的分量,而去吃其他的食品。最近一项研究就比较了在提供不同种分量的主菜(“小点的正常份”、“大点的正常份”、“小份”)之外,人们还会多吃其他事物的情况。结果发现“小点的正常份”并不会让人多吃其他事物,但是吃到“小份”食物人们吃其他的东西就会更多,不过总体吃的东西还是比“大份”吃的少。另一项研究则发现,“正常量”也与人们之前经验有关:女性被试分别首先看到或大或小两种包装的零食,一天之后,那些看过小包装的人认为小包装是正常量、她们吃的零食也更少。这么说来,“少夹一点”,也能在让人“饱腹”的同时减少“过量”的风险,谁也不吃亏。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