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善长是大明中书省的首相,也是名相,是中书省丞相的代表。*他,是为了彻底断绝人们对中书省丞相之职的幻想。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后,还专门告诫后世子孙,若做皇帝,不准设丞相,若有大臣提此建议,则以凌迟处死。
朱元璋并非李世民这样的达官望族,只是放牛娃出身,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且为君者特别是对于朱元璋这种开国皇帝来说,政治权术玩弄的是如火纯清,一套一套的。“屁股决定脑子,地位决定思维。”当你坐上皇位时,你会发现,潜移默化中你的思维改变了。以前可做的,现在碍于皇帝的权威而不可做;以前不可想的,现在却不得不去思考。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位,年号洪武,国号大明,赏赐功臣,大赦天下。而在为朱元璋称帝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李善长被封为宣国公(后又改封为韩国公位列开国六公之首)。朱元璋对李善长甚是重用。可为什么到后期朱元璋又要对李善长赶尽*绝呢?在我看来无非是因为政局稳定的需要。
《明史·李善长传》:太祖即帝位,追帝祖考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皆以善长充大礼使。置东宫官属,以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余如故。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建国的基础是以淮西勋贵为主要成分的军事集团,在南征北战的十多年里,淮西集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淮西集团进行了大规模的赏赐。在这之中,胡惟庸、李善长凭借其名声和威望隐约成为了淮西集团的*。在建国之后,淮西集团的势力非常强盛,朝廷上下大部分都为淮西集团的人。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不愿意看到的,他希望的是一个平衡,任何一个集团没有绝对的优势、相互钳制,皇帝对他们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但是淮西集团却不清楚,在他们看来他们是和皇上一起打天下的人,皇上对他们应当是非常的支持和放心,为什么会对他们有防备呢?
当然了,朱元璋也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而且大家都是老乡,所以朱元璋对他们是挺支持的。但是这是在淮西集团没有触碰到朱元璋统治的基础上,一旦你逾越过了这条线,那么朱元璋就会对其下狠手来维护自己的权威,毕竟皇帝的权威是不容侵犯的。
而作为淮西集团的*,胡惟庸、李善长两个人首当其冲。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生,大量淮西权贵被*。朱元璋即肃清朝廷内部也对李善长进行了敲打,可谓一举两得。可李善长并未知晓朱元璋有意放他一马,在胡惟庸被诛、李存义父子被揭发涉及胡惟庸一案等事情上并未向朱元璋表示谢恩,以至于朱元璋对其大为不满,这为之后李善长之死埋下了伏笔。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被御史弹劾与胡惟庸一案有关联再结合之前种种事件,朱元璋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至此,朱元璋对淮西集团的清洗告一段落,朝堂之上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二者相互钳制,对皇权产生不了多大的威胁。
朱元璋对淮西集团的清洗除了维持统治的稳定,也是为太子朱标的即位做好准备。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对其寄予厚望,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朱元璋深知朱标性格仁厚,怕在自己驾崩后,太子朱标驾驭不住这群淮西权贵,特别是李善长、胡惟庸这些功勋卓著、名声远扬的大臣,导致改朝换代。因此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朱元璋才对李善长等淮西权贵痛下*手。蓝玉案、胡惟庸案、李善长案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戮,就仅仅是为了统治的稳定,这或许就是帝王心术吧!
结语:
为君者,需要考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李善长的死只是朱元璋为了巩固大明王朝所采取手段的一个缩影。倘若李善长在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选择功成身退,归隐田园的话,那么其有可能会善终。但是权力这种东西犹如毒品一般,一旦“品尝”过就很难放下,李善长是,朱元璋也是。他们的地位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前能够做出的抉择,现在却很难再做出。假如再给李善长一次机会的话,或许他会选择归隐终老、也可能会如现在选择一样,可结局还会是一样么?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毕竟历史没有如果,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汲取这里面的经验和教训,来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