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显性差异
(一)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功能上的差异又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政治权力的不平等。城市制定的各项政策是为城市服务的,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2、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动地位,农村处于被动地位:城市辐射农村,它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村为城市服务。
3、人均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大,城市用50%的劳动人口创造出国民经济总值的80%,显然,城市人均劳动生产率高,乡村反之。
(二)景观差异
城市以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相关最剧烈,自然环境改造最大。由于城市在土地利用、建筑物、空间利用等方面的多样化,也就导致了城市的文化景观多样化、复杂化。而农村则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相关简单,自然环境改造不大。具体地说,城市与乡村在景观上有四大差异:
1、城市建筑密度大,乡村建筑密度小。
2、城市建筑物高、层数多,乡村建筑物相对矮小,层数少。
3、城市建筑除向高空扩展外,还向地下空间扩展,地下还建设有如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建筑,还设有市政管道如上水道、下水道、消防管道、煤气管道、电线、电缆等;乡村建筑则只集中在地面。
4、城市道路纵横交错,类型各异,网线密集;乡村则一般只有一条“—”字型或“+”字型道路。
(三)社会生活差异
1、物质生活差异 城市居民穿衣新潮、款式多、交通方便、方式多样;乡村居民穿衣相对落后、式样少、交通不方便、方式简单。
2、精神生活差异 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假日多,工作节奏快,以每日活动为规律,追求层次高,时间观念强,道德法律观念强;而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时间观念、工作节奏随长时的变化而变化,追求层次相对较低,道德法律观念比较淡薄。
二、本质差异(隐性差异)
以上的显性差异能观测研究,非常明显,而城市与乡村最重要的还是本质的、潜在的、隐性的差异,表现如下:
1、社会性质差异
城市——异质化社会,差异太大;
乡村——同质性社会,差异不大。
2、社会化程度差异
城市——社会化程度高,分工复杂,收入状况差异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较强,需要彼此互相帮助;
乡村——社会化程度低,工作单一,收入状况差异小,独立性强。
3、组织化程度差异
城市——组织化程度高,只要一个方面(供水、电等)出现问题,易引起混乱;
乡村——组织化程度低。
4、融合力差异
城市——融合力强;
乡村——融合力弱。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从农业时代开始,城市聚落以工业、第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以农业为主,相关产业的劳动力在相关聚落生产生活
农业时代农业为王,绝大多数的劳动力聚居在乡村聚落中;到了工业时代,工业和第三产业将大量的劳动力从乡村吸纳到城市
中国现在仍是以城市化为主:将更多的劳动力从乡村吸纳到城市,从而让大多数的劳动力聚居到城市聚落
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能不会完全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来,甚至会有很大的不同
1.交通
交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劳动力流动的速度,例如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进城意愿事实上是在下降的;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特别是居住成本)更是把乡村人变成城市人的门槛抬得越来越高
随着交通的发展,城市化已经不再是工业、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100%解决方案了;那些基础设施建设完好的农村依然会发挥其作为聚落的功能
2.高新产业
一方面,人类劳动力正在逐渐被机器人劳动力取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劳动可以完全脱离地点的限制
工业和第三产业对于人类劳动力的整体数量需求正在减少,也就是说城市化的主要需求正在减少;另一方面,许多人进城是看中城市比乡村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但是双层社会结构的超大型国家中国的统治集团不会允许过多的超大城市出现,既是因为大城市的弊端也是出于政治考量——更可能是城市群+新农村
新农村的目的是建设一大批乡村聚落,使其尽可能的缩短与城市生产生活环境方面的差距;至于农业劳动力为啥不能全部转移到城市聚落里,这是个成本问题,可以类比工业、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为什么不能不用城市化解决
综上所述
农村,也就是乡村聚落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
1.绝大多数农业劳动力生产生活的场所
2.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的场所
3.部分可以脱离地点劳动的劳动力生产生活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