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种粮大户带来一条种养循环产业链

一个种粮大户带来一条种养循环产业链

首页模拟经营幸福养猪场红包版2023更新时间:2024-06-13

来源:华声新闻

4月6日,大山环抱下的祁阳市潘市镇多喜塘村,57岁的张三清在智能育秧大棚忙碌,满脸汗水。

年轻时,张三清为了生活走出大山。11年前,他回到故乡当农民,还引来一批涉农企业在当地落户,形成养猪、种稻、农资加工循环产业链。

转让工程队,回到家乡种田300亩

张三清高中毕业后,在家里种几亩田,仅能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

1993年,26岁的张三清外出加入筑路大军,他重活累活抢着干,被推举为工地的领队。后来,张三清抓住机遇组建工程队,参与修高速、建铁路,年收入200多万元。其间,他在山东济南娶妻生子、定居。

他在山东寿光修路3年,多次慕名参观当地的蔬菜产业,并了解到一些蔬菜种植大户的故事。这让他大开眼界。张三清琢磨,如何把家乡的农田种出好效益。

2013年,张三清认识了祁阳市黄泥塘镇的两名种粮大户,他决心把种田梦想付诸实施。张三清投入资金,与两名种粮大户一道,将种粮面积从原来的500亩,扩大到1600亩。

2015年,3人因经营理念不一、生产管理不善等,连续3年稻谷产量低、品质差,张三清的投资打了水漂。

张三清总结失败的教训,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心单干。他说,要是种粮有了好效益,可以带动乡亲们一起到地里“刨金”。

2016年,张三清转让工程队,回到家乡多喜塘村种田300亩。当时,多喜塘村村民大多外出务工,闲置的农田免费让人耕种。

绿色种植,稻米每公斤20元还供不应求

怎么种田,什么样的稻米受欢迎,对张三清而言都是一张白纸。向专家请教、安装太阳能*虫灯、施用有机肥……张三清亲力亲为,起早贪黑,经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给张三清干活的村民,并不认可这种种田模式。他们见张三清不施化肥,农药也限量用,担心产量不高,预言他干不长久。

田野掀起金色稻浪,终于获得丰收,产出的稻米品质好,每公斤售价20元还供不应求。

种田成功,张三清有了信心,种田的规模逐渐发展到1000余亩。

见张三清种粮效益好,时常有人来请教,张三清大方传授经验。

2023年,祁阳市白水镇种粮大户陈桃英在张三清的指导下,减少70%的化肥用量,少*虫两次,产量同比增加5%,增收明显。

如今,多喜塘村一带原来没人种、不收租金的农田,最高的每亩年租金达400元。

养猪企业、有机肥生产企业相继落户村里

生产优质稻需要猪牛粪等有机肥。但随着发展绿色种粮的人们增多,当地的猪牛粪成了“抢手货”。如何找到足够的猪牛粪等有机肥,张三清一度犯难。

2020年,张三清引进一家年出栏6.4万头生猪的养猪企业。这家企业产生的猪粪经过环保处理,可为张三清和周边的种植大户提供充足的有机肥。

烦恼却接踵而至,猪场每天产生约50吨粪便、400吨猪尿和冲洗栏舍的废水。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容易出现农忙时大家争肥、农闲时肥料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为帮助企业解决这一难题,张三清找到一家把猪粪与农作物秸秆加工成固态有机肥的企业。

张三清邀请企业负责人前来考察,该企业最终在多喜塘村投资建厂。

张三清经过“种粮圈”的朋友介绍,2023年又引进一家把猪尿、冲洗栏舍的废水加工成液态生物菌肥的企业。

在偏远的多喜塘村,规模养殖生猪,把猪粪尿加工成有机肥料,发展优质稻,种养加互补发展的绿色循环产业正在兴起。

全媒体记者 刘跃兵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