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孟阳”们,可恨在哪?

“凉山孟阳”们,可恨在哪?

首页模拟经营虚拟家庭3中文版更新时间:2024-04-27

“身世悲惨”的女孩坚强生活,“动人故事”的背后是早已设定好的剧本;打着“助农”旗号售卖的“大凉山原生态农产品”,实际是从批发市场低价采购来的……

近日,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人民法院对“凉山孟阳”“凉山阿泽”案一审宣判,8人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处9个月至1年2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至10万元不等罚金。

“凉山孟阳”,一个很早就火起来的百万级网红——彝族少女中途辍学,为了养家背井离乡出去打工,被骗后回来放牧,靠自媒体养活了自己,还为家乡的宣传出力。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用善心为她的“经历”买单,人们发现,这一切都是编造出来的。孟阳所在的成都某传媒公司,有着一套专门打造网红的流程,先精心编写剧本和话术,然后将人物包装成身世悲惨,家庭贫困,博取大家的同情,光是为“凉山孟阳”服务的虚假账号就有1500多个。

流量裹挟下的互联网,短视频造假现象层出不穷。早在2016年,凉山州警方就打击过一批到凉山乡村进行摆拍、搞“假慈善”的主播。“直播带货”则是近年来利用公众对凉山的关注从中牟利的“升级版”。此前,还有博主诱导未成年人说谎卖惨博同情,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种现象如此深恶痛绝?“凉山孟阳”们可恨在哪?

“卖惨带货”一再出现,消费的是公众的善良和公益之心,挤占了社会公共资源,此其一。“秀场不演戏,赚钱都费力;带货不流泪,主播难上位。”在流量为王的逻辑下,“卖惨”的主播们,利欲熏心地把悲情故事搞成了“产业链”。人们的爱心、善意、正义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被利用、被消耗。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提问:为什么大家对网上的求助信息都无动于衷?有人回答:真实感太低。虚假信息多了,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长此以往,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只能跟着遭殃。

编造悲情故事诱导下单,侵犯的是消费者的权益,触碰的是法律的底线,此其二。一些主播编造并联合他人表演虚假的悲情故事,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赚取消费者的同情,诱骗误导消费者下单,这本质上是对商品广义信息的虚假宣传,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性销售诱导。根据《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从事网络直播营销活动,不得发布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信息,欺骗、误导用户。此外,“卖惨”“演戏”式的带货行为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规定,涉及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虚假广告罪。

以扶贫助农为名卖惨赚流量,是对当地扶贫成果的扭曲呈现,此其三。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凉山的变化日新月异。MCN机构利用外界对凉山贫穷闭塞的刻板印象造“人设”编故事,不仅欺骗了广大消费者,伤害了当地群众的情感,也给凉山的扶贫成果抹了黑。

带货可以,骗人不行。此次“凉山孟阳”“凉山阿泽”案的宣判,是给各路带货主播和MCN机构敲响的一记警钟,也是对相关短视频治理问题的警示。直播平台、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必须多方发力,不能让虚假助农、卖惨直播这颗“老鼠屎”坏了助农带货的“好汤”,玷污了网络生态。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丹

来源: 法治日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