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制作的古船模。新华社记者汪海月摄
雕刻细致的宋代客船、纹饰精美的古罗马战船、简朴的巢湖渔船……65岁的吴培偏爱船。凭着他的一双手,历史长河里的一艘艘古船以船模的形式复现。
走进吴培位于合肥的工作室,仿佛走进了一家小型的“造船梦工厂”,大大小小的船模造型不一,严格按照比例缩小制作,大到船帆,小到窗户,每一个零部件都精细逼真。
“小船模蕴含着大文化,每一艘船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我想通过这些船模留下历史的记忆。”这位省级非遗庐州吴氏船模的传承人说。
吴培从小在长江边长大,江上来来往往的机动船、渔船和帆船成为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父亲年轻时乘坐海轮出海的故事更是让他对船舶心生向往。
“我小时候就喜爱做手工,有一次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用石头雕刻了一艘小船。”吴培回忆说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艘手工船。
当过木工、漆工、钳工,也自学过雕刻,这为他的“造船梦”打下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吴培考入了合肥工艺美术厂,也借此积累磨炼了制船技艺。20世纪90年代美术厂改制解散,他开始重拾儿时的“造船梦”,专心研究船模制作。
吴培在介绍其制作的古战船船模。新华社记者韩晓雨摄
“船模制作是个需要耐心的细致活,做一艘船模动辄要几个月到几年时间。”吴培说,一艘船模的成型要经过画图、下料、风干木头、打隼、装配、打磨做旧等几十道工序,经年费时,但最让他觉得困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寻找古船的素材。
“制作古船模型,尤其是历史名船,不能光凭想象,得尊重历史,依据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真实再现。”吴培说中国很多古船并没有流传下来的图样,只能通过文字描述,或其他线索按图索骥。
他曾花两年半时间做过一艘郑和宝船,这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最大的一艘战座船。“这艘船到底是什么模样,甲板上有哪些设施,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得从各个地方找线索,就像拼图一样一点一点把它的样子拼出来。”吴培跑遍了北京南京各地的图书馆,还托朋友从日本找到了一本古代画册,试着复原这一战舰的真实模样。
在反复的研究揣摩中,他制作出了一艘高4米,长3.2米,宽1.2米的郑和宝船模型,船上装有几十门大炮,铁锚、瞭望塔、房间、护栏、海灯等应有尽有,尽显当时的海船雄风。如今这艘船模收藏于武汉的长江非遗博物馆,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历史。
“每一艘船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体现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可以说船其实是历史军事经济的载体。”吴培说,与其说自己爱船,不如说自己爱的是船文化。
这位船模师做过最大的一艘船是《清明上河图》里的一条汴河客船。把图上近10厘米长的图案还原成一艘6米多长的船模绝非易事,但在拿着放大镜观察的过程中,吴培为古人的造船智慧和人性化的设计所折服。
“这虽然是一条古代客船,但窗户雕刻精美,船上设施非常齐全,有供人休息喝茶的桌椅板凳,甚至还有用于养鸡的鸡笼。”吴培也按着这张图把所有的零部件一一复原,做到帆能动、舵能转、窗能移、门能开、灯能亮,极尽巧工之能事。
“这艘船运到安徽博物院的那一晚,我看着这艘古船恍惚间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吴培说。就在那一晚,他想着无论如何也要把船模制作这条路走下去。
吴培制作的古船模内部构件精细逼真。新华社记者韩晓雨摄
几十年来,这个当年在江边看船的孩子已经陆陆续续做了近600艘船模,包括风帆船、古战船、渔船、货船、游船等中西方船模近70种。
已至花甲之年,让吴培欣慰的是,自己的女儿还有几个徒弟正跟着他学习船模制作技艺。他每周会在合肥一所小学上船模课,告诉孩子关于船模的故事。“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古船模,让年轻人了解船背后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吴培说。
如今,吴培打算继续深挖更多具有安徽当地特色的船模,如巢湖的船、北洋水师的舰队,对他而言,这个“造船梦工厂”还可以承载很多很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