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文明最早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而对欧洲文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历经磨难而在公元380年被罗马帝国尊为国教的基督教。基督教历经数百年传遍整个欧洲。公元5世纪至14世纪被称为欧洲的中世纪,在这一千年中基督教在政治、法律、艺术、学术中占统治地位。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包括《新约》和《旧约》。在《圣经》里,上帝为亚当夏娃创造了一个人间乐园“伊甸园”,圣经记载伊甸园在东方。后来由于偷吃禁果,二人被赶出伊甸园。其后世子女在大地繁衍,互相仇*。上帝决定要消灭恶人,于是有了史前大洪水。只有好人诺亚及其家人带着部分物种进入方舟逃得性命。
中世纪的欧洲人民,人人信仰上帝,把圣经的每一句话都当作真理。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东方,东方在他们心目中犹如天堂。欧洲人沉醉于一种现在看似荒唐当时奉为真理的想法,认为美丽富饶、香气逼人的东南亚,就是那个奇迹般地躲过《圣经》上冲走一切,唯有诺亚及其方舟存活下来的大洪水的伊甸园。史学家约翰.普瑞斯特说:整个中世纪的人们都相信,在那场史前大洪水中,伊甸园是幸存的。而在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中,航海家和冒险家们倾尽全力,就是为了寻找《圣经》中最美丽的伊甸园。就是怀着这样虔诚、炽热的梦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欧洲人远航前往东方,由此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大航海时代,又称为地理大发现。
为何中世纪的欧洲人,会为了圣经中的一段神话故事而披星戴月舍生忘死?这后面究竟有什么样的考量?
中世纪人对“伊甸园”的向往,部分源自于日常生活条件的恶劣。而圣经的故事,给身处绝境的人们燃起了新生的希望中世纪,被称之为黑暗时代。罗马帝国被蛮族毁灭,欧洲大陆四分五裂,生产力遭遇了极大的破坏。蛮族大都日不识丁,对生产技术的认识还不如奴隶制度的罗马。使得在中世纪很长一段时间中,生产力是大幅度倒退的。很多自耕农甚至骑士、贵族的生活还不如罗马庄园里的奴隶。
中世纪的农民,一年四季都在不停的劳作,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小麦亩产量只有百斤以下。而彼时的中国,也就200多斤。所以中世纪的欧洲农民必须种很多很多的田,才能用农作物养活自己。山林河流都是领主的,抓野味会被剥夺土地赶出去。要么活活累死,要么就出卖自己的土地,最后沦为农奴。
除了欧洲中世纪把古罗马的农业技术都毁灭的关系,沉重的赋税逼得农民停不下来,近代爱尔兰的农民因为英格兰的压榨太狠,就只能靠土豆过日子,一旦土豆歉收,就饿死一大批。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一旦领主动了心思,比如后来英国地主收回土地去牧羊,农夫就只能流离失所。
农民还没有其他出路呢?做领主的管事?做手艺人的学徒?这类事门槛太高,还要送大礼,这对吃饭都成问题的农民也太难了。
当然,最吃香,也是大多数农夫有机会一跃龙门的就是进教会了。神父是村庄里的大人物,负责村庄所有人的生老病死。神父地位崇高,就连贵族见到也客客气气。不用干活,吃喝不愁,又有文化,是非贵族最好的去处了。
布道是农民难得的休闲时光,不单因为这一天可以休息聚会,更重要的是有一顿免费的圣餐可以吃。对中世纪的农民来说,即便成不了神父,参加神父主持的布道,也是非常令人愉悦的事。现实的境遇,让他们对上帝充满了感恩,对伊甸园充满了憧憬。
自10世纪开始,欧洲经常出现饥荒。据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与物质生活》记载,从10世纪到18世纪之间发生过至少89次大饥荒,这还不包含多达数百次的地方性粮荒。乡下的农民到城里讨一口饭吃,却找不到活路。他们乞讨食物,却经常死在公共场所。
而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罗巴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给中世纪的欧洲人带来了极其惨重的灾难,也促进了人们对宗教的热情。
自上古时代起,欧洲人便把香料视为神秘东方的一部分。在那里,各种香料犹如幸存的伊甸园中的流水,绵远不绝随处可见。13世纪的欧洲人相信,肉桂、胡椒和其他香料来自天堂,顺尼罗河漂流而下。渔民在河中撒网就能捕捞这些上帝的恩赐。
在这样的天灾加人祸的中世纪,人们对痛苦的现实生活充满了失望,纷纷把希望寄托在圣经中那个无限美好的“伊甸园”,个别先行者开始了尝试。
十字军东征和葡萄牙的先行,给欧洲各国树立了寻找“伊甸园”的榜样1096年,在罗马教皇的号召下,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十字军东征运动爆发。数万名来自欧洲各地的贵族、军人、僧侣与平民,不远万里抵达千里外的地中海东岸。他们在此饱经磨难,但却奇迹般地坚持了两个世纪。他们在圣地建立的四个小国,也成为了欧洲人直接与东方世界接触的口岸。
十字军东征的内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十字军东征受到了整个天主教世界世代传诵,众多随军教士及后世的教会编年史家都在竭力记述此役,赞美基督。同时,这场战争对后世寻找伊甸园树立了榜样,对地理大发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同时代的葡萄牙人,则成为欧洲人的先行者,第一个找到了前往东方的航线。
15世纪时,欧洲人和东方的贸易主要由阿拉伯掌控。为了绕开香料贸易的阿拉伯中间商,把丰厚的利润留在自己口袋,欧洲人拼命寻找通往印度的纯海上航行。1492年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旅,哥伦布每到一处就询问是否有香料,以此来判断是否是他们梦想中的那个伊甸园。
葡萄牙人在15世纪末成为最早航行至印度洋的欧洲人。在其后的一百年间,葡萄牙人一直企图控制印度和亚洲的海上贸易。
进入17世纪,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也加入了和东方世界的香料贸易。到1620年代,荷、英两国对东方香料的贸易已经大部取代葡萄牙。19世纪美国人也加入了。至此欧洲人寻找伊甸园之路终于实现了。
大航海时代,一场资本和宗教推动的巨大变革在航海史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旅和葡萄牙人达伽马第一个航行至印度,可以充分说明宗教和资本在推动地理大发现的巨大作用。
哥伦布探险的念头产生于里斯本崇尚探险的环境。15世纪末,哥伦布受伤后停留在里斯本。这时的里斯本是欧洲的探险中心,满载着白银、象牙、香料、珠宝和奴隶的船只驶往欧洲、地中海和非洲的港口。受当地的气氛影响下,哥伦布产生了航行的念头,并在此做好了全方位的筹备工作。
知识的积累。哥伦布在里斯本期间,学习和掌握了宇宙学、历史学、天文学、几何学等知识,能够熟练地画出地图。特别是包括教皇在内的高级教士编写的地理学、历史学、天文学等著作。法国红衣主教皮埃尔写的《世界的样子》,教皇庇护二世写的《自然史》,陀斯堪内里送给他的航行至亚洲的地图。正是基于科学知识上的小心求证,哥伦布才能下定航行的念头。
在葡萄牙国王拒绝拒绝哥伦布航行的奏折后,哥伦布到达了西班牙,第一个支持他的就是修道院的院长。在教派的斡旋下,哥伦布得到了大贵族和大商人的支持。最终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贵族冲锋的格局。教士也跟随其中传教和传播知识,手工业者和农民充当水手。第一个到达亚洲的达伽马,第一个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
宗教的支持:哥伦布作为纺织工人的儿子,为何只有他才态度坚决。他的答案是:上帝指引着他,叫他去是远方的异教徒皈依。哥伦布一直到晚年都认为是上帝启示他去发现新的天地,并给他指明了道路。
在后续的地理大发现中,教会还起到批准殖民探险活动,使之合法化,调解殖民征服中产生的内部矛盾等。
由此可见,教会虽然是封建社会,大航海是资本主义。但两者在现实中的结合才是最可怕的。对哥伦布和同时代的达伽马等人来说,“黄金和上帝是不可分割的”。这时宗教信念的真正作用在于,它把各阶层的各种世俗要求凝聚起来,使之神圣化,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
结语一场对《圣经》中伊甸园的憧憬之念,最终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而通过大航海时代,西方一改中世纪及之前落后于亚洲的客观现实,在后续工业革命的带领下,快速赶超亚洲和阿拉伯世界,成为世界的执牛耳者。
为了改善当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到达伊甸园的理想之国。教皇先是发动了十字军东征,历经两百年,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却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阿拉伯世界对陆上贸易的封锁,在教派的宣传和鼓动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探险活动。
这场上至国王下至黎民百姓所有社会阶层共同参与的行动中,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持续几百年的声势浩大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活动,将欧洲各国送上世界舞台的巅峰。
而彼时的郑和下西洋运动,仅仅限于大明皇帝朱棣的形象宣传,官员不能参与,商贾禁止参与,民众严禁参与。朱棣离世后,在新皇帝和众大臣异口同声地反对下迅速停止了。同时丢失的还有明朝的国运和世界的舞台。
一个因为宗教的理想和全体人民的参与而成功了,一个仅仅因为皇帝个人的颜面而失败了。由此可见,能否形成各阶级、阶层共同扩张的格局,才是大航海时代成功的关键。而对圣经中“伊甸园”的救赎,无疑是这场伟大的大航海时代的共同精神支柱。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