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在当下的生活中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伴随社会营销的兴起,商业广告利用文化和生活中有利于其销售的因素来进行传播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透过这一现象追本溯源,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和一个美国人有关。
在30年代的上海滩,卡尔·克劳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是一个创业成功的广告大亨,也是一个高度多产的记者和作家,为西方了解中国提供了独家视角;他还是一个热情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不辞辛劳。他的故事始于上海,也在这座城市变成传奇。
他是第一个在广告中使用“性感女郎”形象的广告商。身穿旗袍、留着西式短发的性感女郎形象最早出现在1920年他为旁氏雪花膏所做的广告。许多迷人的年轻女郎出现在香皂、护肤霜、香烟、汽车的巨幅广告以及月份牌中。有趣的是,当时的月份牌广告画销量不错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用这些月份牌广告画当作装点家居的装饰,无论画的是香烟还是鱼肝油。
百年前,克劳就已经发现了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只要一个国家的人还在制造东西卖给其他人,只要海运和国际贸易依然存在,向数亿勤勉中国人出售商品的金色幻象始终具有强大的诱惑力。无论卖什么,你都能在中国大赚一笔,前提是该买你东西的中国人的确愿意掏腰包。”
时至今日,中国消费者已从四万万增长至14亿,但克劳这段希望与警告并存的话依然适用,这是他浸淫中国商界多年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卡尔·克劳《四万万顾客》
《四万万顾客》这本书可以带着我们,掀开那一层历史的薄纱,去窥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真实生活一角。克劳笔下来自市井街巷的人与物带着“接地气”的烟火气。那个时代的一些性格上的共性,时至今日,仍然可以在当时代的中国人身上看到。
比如“砍价”,“没有谁会比中国人更享受讨价还价的乐趣,没有谁会像中国人那样在追求低价上步步紧逼,没有谁会在讨价时能像中国人那般激情四射”。想想我们在讨价还价时,为了那个心里预期的价格步步紧逼的时候,确实很有激情地想要拿下。今时今日,这种场景仍然随处可见。
还有,忠诚于自己用惯了的牌子,“这种齐整性和忠诚度绝对会让生产商流下欢喜的眼泪。”;那时的国人从不搭理名声不太好的品牌,现在也一样。
凡此种种,虽然是民国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记录。但在今天看起来也分外眼熟。正像书的腰封上那句话,“日常潜在的商机背后,是与今相通的人性”。艰难的时局中,虽然贫穷节俭,但绝不懒惰。他们努力想把日子过好,只要还能过下去,就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当时国人经商理念中无法撇去的市井、小农思想、短视和狭隘早已跟随时代变得开放而积极了。当我们与世界同步,我们就有足够的自信和乐观,潇洒地游走在世界经济的浪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