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太阳系:人类移民火星,有几种方法?

漫步太阳系:人类移民火星,有几种方法?

首页模拟经营移民去火星更新时间:2024-11-12

2018年の第184篇

整理 | 小丫投资笔记(XiaoyaNotes)

资料 | 整理自《宇宙奥德赛.漫步太阳系》,作者王爽,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2018年的最后一期读书,一起读点轻松的东西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类似这样的问题:

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神?

如果没有神,那地球之外,就是太阳系、银河系和浩瀚无边的宇宙,而宇宙之外,又是什么?

如果真的有神,那神也具备物质的形态吗?他在哪里?又是谁创造了他?

这些问题,有时候真是让人“细思极恐”。

小时候的夏天,天气热的时候我和姐姐他们会把席子摊到三楼的天台上,在天台睡觉。

我对星空的最深刻印象,大概就是从那时候来。

乡村的夏夜,天空中的星星真是又多又明亮,我甚至觉得小时候的夜空看起来就是深蓝色的,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星星就点缀在深蓝色的天幕上,非常美妙。

你们感受过半夜突然睡醒,一睁眼就是满天星星,甚至突然一颗流星划过去的惊喜吗?

这真不是电视剧中才有的场景,我小时候就真实的体验过这一幕,一直到现在这都是我关于“星空”最美好的回忆,哪怕长大后,我在雅丹魔鬼城的戈壁滩上看到了满天明亮的星星,都抵不上小时候睁眼便是灿烂星空和流星飞逝带给我的美妙。

当然,小时候我不知道那是“流星”。第二天我告诉了爷爷这个“奇观”,爷爷用方言说,那是“星射屎”

我还曾经盯着月亮看了很久,然后发现有一颗特别小的“星星”,绕着月亮转了几圈,然后慢慢离开。爷爷说,那可能是“宇宙飞船”。

宇宙又是什么呢?

当然,小时候几乎无人能解一个小孩子对“星空”和“宇宙”的好奇。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书就是一本关于“星空”和“宇宙”的书,或许能解一部分人的好奇——今年10月刚出版的《宇宙奥德赛:漫步太阳系》。

这本书的作者王爽,是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副教授。

我最初看到他的作品,是在新浪微博上。这本书的雏形,其实正是起源于作者在微博上写的天文学科普文,通俗易懂,不具备丰富天文知识的人也能轻松看懂。

在作者的“宇宙奥德赛”计划里,他将带领我们开始一场始于地球的“宇宙之旅”,第一站是太阳系,然后是银河系、河外星系,一直飞到宇宙的尽头。然后,我们将从宇宙尽头、同时也是宇宙创生之处返航,在时间长河中顺流而下,依次探寻宇宙起源、生命诞生和宇宙命运的神奇奥秘。

《漫步太阳系》就是这趟“宇宙之旅”的第一站,里面一共为我们介绍了12个景点,金星、水星、太阳、火星、小行星世界、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太阳系边缘。

但读这本书,你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个天体,而是人类关于“太阳系”的一场认知之旅和科学进化史。

比如: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面世,其实是由哈雷(就是哈雷彗星的那个“哈雷”)和另外两个人的一场“赌约”间接促成的;

牛顿说的那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只是用来嘲笑一个“驼背的矮子”;

而人类发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居然是因为某个人“被尿憋死”

原来,绚烂多姿的不只是星空,还有历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和科学事件。

下面,我将从书里挑两三个章节聊一聊,简单的带大家“看看”这本书。

人类是如何测算出地球的年龄的?这是一场物理学家的被打脸史。

前两个月小丫看了《奇葩说》中陈铭和詹青云的一场辩论。很多人估计会看得“脑壳疼”,因为你压根不知道他们在辩论什么,听不懂

图片:新浪微博@豪豪就是爱大口

什么是“物理学的大厦”?什么又是“两朵乌云”?

神仙打架,我们这些凡人压根get不到点,慌~~

实际上,陈铭和詹青云提到的“两朵乌云”,就是历史上物理学家很著名的“被打脸”事件。

被打脸的,就是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

开尔文其实是神童出身,10岁考上格拉斯哥大学,22岁就当上这所大学的教授,是热力学的开创者之一,我们学物理时学到的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就是他建立的。不仅于此,第一条跨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就是他领导的公司铺设的。

1900年,开尔文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公然宣称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剩下的只是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虽然他提到在物理学的天空上还漂浮着两朵乌云,但他认为用不了多久就能彻底解决这两个小问题。

事实证明,开尔文大错特错。在20世纪初,这“两朵乌云”变成了两座新的物理学大厦,即后来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这次打脸事件,让开尔文被人嘲笑至今。但,开尔文还有一次有名的被打脸事件,那就是关于地球年龄的错误估算。

现代人普遍认可的地球年龄,约莫是45.5亿年。但历史上,人类测算出来的地球年龄,远远没有这么“高寿”。

比如开尔文,他是采用“热力学”的方法测算地球年龄:

假设地球是一个大火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火球会由外向内逐渐冷却,从而变成今天的样子。而这个冷却的时间,就是地球的年龄。

1862年,开尔文发表了一篇论文,宣称地球的年龄是在2亿年到4亿年之间。而到1897年,他又发表了一篇论文,宣称地球的年龄其实是2400万年左右。

两篇论文的结果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而开尔文之所以修改结果,是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基于当时的物理学理论,太阳最多只能燃烧几千万年。

然后一群意想不到的人跑了出来,开始打脸开尔文。

这群人就是地质学家。

地质学家们认为,可以通过观察一些地球的沉积岩,来计算地球年龄。

学地理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沉积岩的知识。越下层的沉积岩,年代就越久远。地质学家认为,通过研究某层岩石的沉积速度,就能计算出岩石形成所花费的时间,把各层岩石的形成时间加起来,就能估算出整个沉积岩地形的形成所花费的时间,这个时间,就近似于地球的年龄。

这么一算,地球的年龄至少有好几亿年。

于是关于地球的年龄,就有了两派势不两立的观点。

1907年,打破天平平衡的人出现。

现代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放射性”这个名词,原子核的“放射性”现象最早是在1896年被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贝克勒尔在铀元素中发现的。两年后,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发现了钋元素的放射性更强。这三个人因此共享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于含有放射性的元素,其部分的原子核会自发的衰变成其他元素的原子核,从而使放射性元素的质量减小。

1907年,英国的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的“半衰期”现象:即对所有放射性元素而言,其原子核衰变到只剩一半所花费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比如某种放射性元素,从100千克衰变到只剩50千克,与50千克的同种放射性元素衰变得只剩25千克,两者所花的时间完全相同。

这就为后来的地质学家测量地球年龄指明了方向。

英国地质学家阿瑟.霍姆斯,后来通过测定古老岩石中铀235和铅207的比例(铀235具有放射性,可以自发衰变成铅207,半衰期长达7亿年),测算出地球的年龄在30亿年以上。

1955年,芝加哥大学的克莱尔.彼得森通过7年的努力,测算了从太空中掉下来的陨石(陨石内部还保留着太阳系形成初期最原始的化学组分)中铀和铅的比例,从而测算出地球的年龄约为45.5亿年。

就这样,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后,人类终于测出了地球的年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尽管在求证真理的路上,总有人会被打脸被嘲笑,但正是前人的“不耻探索”,人类才能迎来科学的重大进步。

“如果我能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句话,现代人经常用来展现某个人的“谦卑品质”。

但在300多年前,这句话可不是这个意思。故事要从木星大红斑的发现者胡克说起。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明亮的星体,仅次于我们看到的太阳、月球和金星。它是一个气态行星,没有固体表面。木星上有一个最壮丽的景观,就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风暴:大红斑。

图片:百度百科

大红斑的发现者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

胡克身材矮小、天生驼背,童年过得特别悲惨。25岁时,胡克发现了“胡克定律”(力学弹性理论中的一条基本定律),28岁时,胡克发明高分辨率显微镜并第一个看到植物细胞的细胞壁,进而率先提出了“细胞”的概念。由于这些贡献,胡克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院士,并被人们誉为“伦敦的达.芬奇”。

然后胡克就开始“飘了”,还喜欢时不时的打压新人。1672年,胡克盯上了一个声名鹊起的新人,这个人就是牛顿。两个人开始了一场绵延数十年的战争,你来我往的写了很多信,其中就有胡克关于“平方反比律”的猜想(但他无法证明它的正确)。

1867年,牛顿出版了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中,牛顿用自己发明的微积分,证明了从力的平方反比律出发可以推导出开普勒三定律。这本书让牛顿直接登上了科学的神坛。

胡克不干了,他直接写信给牛顿,要求牛顿修改这本书,承认自己才是平方反比律的发现者。这个要求彻底激怒了牛顿,牛顿回信说这个定律早有人提出了,跟胡克没有任何关系。为了嘲讽胡克,牛顿还在信中写了一句特别恶毒的话:

“如果我能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

“我的所有成就,都与你这个驼背的矮子无关!”

ORZ,就是这样一句用来骂人的话,后人居然把它视作展现牛顿“谦虚品质”的名言......

为什么木卫一看起来特别像鸡蛋葱花饼?

在前几天的文章中,小丫放了一张照片让大家猜是什么:

图片:百度百科

烂苹果、发霉的橘子、煎饼....吃货们贡献了超过50条答案,乍一看这张照片,真的好像鸡蛋葱花饼啊。

其实这是木星的卫星之一,木卫一伊奥。

为什么木卫一看起来那么像鸡蛋葱花饼呢?《漫步太阳系》告诉了我们答案。

答案就是我们生活中颇为熟悉的“摩擦生热”。

木星是太阳系行星中的巨无霸,其质量是太阳系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除此之外,木卫二、三、四的质量也和木卫一处在同一个量级。这四个天体的潮汐力(类似月球的潮汐力,引发地球上的潮起潮落现象),把木卫一拉来扯去,从而通过摩擦生热的方式在木卫一内部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这些巨大的能量,通过火山爆发的形式释放出来,木卫一拥有超过400座活火山(上图“鸡蛋葱花饼”中的“葱花”就是火山口),剧烈的火山爆发产生了大量的硫磺和硫化物,覆盖在木卫一表面就成了黄色。而这些硫化物,也让木卫一成为了整个太阳系最恶臭难闻的“鸡蛋葱花饼”......

人类想到火星定居,要怎么改善火星的生存环境?

图片:百度百科

关于火星的探测,人类的脚步从未停止,而且发现越来越多信息,比如火星曾经存在液态水,两极还被冰层覆盖,但火星没有大气层。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梦想“移民”火星,比如《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

更狂热的则要数“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他一度宣称自己要在火星上退休。

火星没有大气层,温度也很低,但火星两极的冰盖中含有大量的冰和干冰,如果能想办法让冰盖融化,就有可能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从而形成“温室气体”,让火星升温。升温又可以进一步融化冰盖,并形成火星升温的“良性循环”。

马斯克就曾经提出一个疯狂的想法,应该在火星的北极扔一大堆核弹,利用核弹爆炸所释放的巨大能量,融化两极的冰盖,从而实现火星升温的“良性循环”......

但科学家很快打脸马斯克。如果在火星上扔核弹,还会炸出大量的尘埃,这些尘埃长期漂浮在大气层中,会严重阻碍太阳光到达火星的地表,从而使得火星的地表明显降温,这就是所谓的“核子冬天”......

除了“往火星扔核弹”,人类的脑洞简直大得无边:

有人提出,可以在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上建造大量的反射镜,通过反射镜让太阳光汇聚在火星两极,融化冰盖......

有人提出,可以在火星的两个卫星上挖一些黑色的土,撒在火星两极的冰盖上,黑色吸热,就能促成冰盖的融化......

果然人类的“智慧”简直无穷无尽,小丫真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人类移民火星啊!

关于《宇宙奥德赛.漫步太阳系》这本书,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这是一本能帮我们开眼界、开脑洞但又充满科学和趣味的书,感兴趣的不妨自己买来看看,或者关注作者的新浪微博。作者在微博上已经把宇宙之旅的第二站“银河系”写完了,听说明年夏天会出版。

《宇宙奥德赛.漫步太阳系》目录导图

点击放大图片即可查看

如果家里有孩子的话,其实这本书也能给孩子讲讲或者让孩子自己看,里面有蛮多彩色插画,而且没有很复杂的专业术语或者物理公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很重要。

感谢那些坚持不懈、孜孜探索真理和奥秘的科学家们,有了他们,这个世界在我们的眼中才会变得越来越奇妙绚丽,同时也发展得日新月异!

提前祝大家元旦快乐,新一年,我们将带着对一切未知的满满“好奇心”,坚定出发!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