刎颈之交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在描写廉颇请罪时的情况,曾经用到“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后人便浓缩为“刎颈之交”这个成语。原意为用刀割脖子的交情,用以比喻生死之交的朋友。而廉颇贵为一国大将,背负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请他用荆条责罚,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后人也将它浓缩成“负荆请罪”这句成语,意思是主动向别人赔礼认错。
刎颈之交(拼音:wěn jǐng zhī jiāo)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偏正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