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碑》《李辅光墓志》《龙藏寺碑》《孙辽浮图铭》《契苾明碑》《卫景武公碑》《武侯祠碑》《封龙山颂》《段志玄碑》《南石窟寺碑》

《房玄龄碑》《李辅光墓志》《龙藏寺碑》《孙辽浮图铭》《契苾明碑》《卫景武公碑》《武侯祠碑》《封龙山颂》《段志玄碑》《南石窟寺碑》

首页模拟经营尤雅世界2023完整版更新时间:2024-04-21
关注 书艺公社 与万千书坛精英,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来源 l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竹盦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中国碑帖集珍”新出汉、魏、隋、唐碑志十种

学习书法,绕不开读帖、临帖。这些年凭兴趣收集了一些从书法角度,值得研习,而市面上少见出版的汉、魏、隋、唐碑刻志铭。虽从碑帖收藏角度,算不上珍品,但都书法佳好,兼之捶拓精美,从书法学习的角度,足当范本。

千年的书法史,留存下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形制的作品,面貌多样,涵盖广阔。后人大可以在其中披沙拣金,取法多样,增广见识。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学习宝库,也是我这些年,收集研究碑帖的一点体会。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请我拣选出版,便推荐了这十种碑帖,其中多数,是市面上少见出版的品种,做成平价的单行本字帖,分享给广大书法学习者,增加些常见名品碑帖之外的资料。样书寄来,整理分享在此。

“翰墨撷英·中国碑帖集珍”系列,精选中国历代名碑名帖,每幅作品均为原色精印,尽可能以原大呈现,追求原作的复制效果。附繁体释文,便于对照参考,后附版本介绍、临习要点等。可临摹、可赏析,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需求。

本系列最近新出十种:《房玄龄碑》《李辅光墓志》《龙藏寺碑》《孙辽浮图铭》《契苾明碑》《卫景武公碑》《武侯祠碑》《封龙山颂》《段志玄碑》《南石窟寺碑》。

| 房玄龄碑 |

《房玄龄碑》又称《房梁公碑》。唐永徽三年(六五二)立。褚遂良书,碑在陕西省醴泉县昭陵乡刘东村房玄龄墓前,一九七五年移入昭陵博物馆。

碑身首高三百八十五厘米,下宽一百三十六厘米,厚四十五厘米。额题”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国太尉梁文昭公碑”篆书四行十六字。碑文正书三十五行,满行八十一字。碑的撰、书人落款均已被凿损,北宋赵明诚时,碑文尚有“修国史河南公”,因此考订书者为褚遂良。现碑文除上部尚可辨认外,其余均凿损磨灭,存字寥寥。

碑主房玄龄为初唐名臣,出身于官宦书香之家,早年追随李世民四处征战,是李世民身边重要的谋臣。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出任中书令,制定律令典章,执掌日常政务,恪守职责,善于谋略。历史上将其与杜如晦并称为“房谋杜断”,是参与贞观之治的重要人物。新、旧《唐书》中均有其传。

书碑者褚遂良也是李世民时期的重臣,官至中书令,封河南公,新、旧《唐书》也均有传。其书法在当时便负盛名,为初唐楷书四大家之一。其传世作品不多,著名的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房玄龄碑》镌刻精美,毛笔提按铺毫的微妙变化,甚至枯笔处也纤毫毕现。该碑书风颇似《雁塔圣教序》,但更加瘦硬挺健、遒劲秀逸,气韵也更加超脱尘俗。褚遂良书此碑时五十二三岁,这时他的书风与早期比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与《伊阙佛龛碑》不同,就是与稍后的《孟法师碑》也大不一样。最明显的,横画已有左低右高的俯仰,竖画的努笔也明显地向内凹而呈背势;隶书似的捺脚仍然存在,却增加了行书用笔,字势显得极为活泼。此碑标志着褚遂良书法中特有的婉媚多姿在此时已经定型,并进一步走向成熟,因此历来有评论家定此书为褚书第一,似乎不无道理。

此碑历来传拓不多,宋拓本只见贾似道旧藏本孤本,清代时归成亲王永瑆,清末归李在铦,民国时归赵尔巽,有影印本传世。原本今不知所在。

| 李辅光墓志 |

《李辅光墓志》全称《唐故兴元元从正议大夫行内侍省内侍知省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特进左武卫大将军李公墓志铭并序》。墓志镌刻于唐元和十年(八一五)。志石长九十二厘米,宽九十一厘米,为墓志中的巨制。大臣崔元略撰文,崔巨雅书丹,计三十七行,满行三十六字。

李辅光,字君肃,据志文记载:其曾祖李望、祖父李万靖、父亲李果毅等世代为官。李辅光为李果毅之三子。另据记载:李氏家族世代为官,经历了从德宗至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僖等十朝百年的历史。

《李辅光墓志》的书丹者崔巨雅,只在志名上记载有“宣德郎前晋州司法参军”,除此尚无从考。但此志石书法艺术品高格雅,法度严整且秀逸清静,笔画劲挺又潇洒灵动,集唐代诸家楷法于一身,”体势近欧,气度似虞”,是一件极为难得的小楷模板。由于此志石选用上等石材,加上制作、打磨精细和刻工精良,字口细腻,点画精湛,章法严谨,端庄之中又富有动感,为唐志书法之少见。笔画之精湛,反映在此志书法的所有点画,包括点之精确与富于灵动变化上,横之挺拔、悬针竖和所有钩之锋利,以及无论长撇还是短撇之爽快之上。所谓章法之严谨,且在端庄之中又富有动感,主要体现在点画之灵动,撇捺之舒展变化上。这严谨端庄与灵动舒展形成对比、相互补充,是此志书法堪称晚唐精品的原因。

清乾隆年间该墓志出土于陕西高陵县界内。出土时,十四行至十九行损十字,三十三行和三十四行间”军”字损失大半,”绩”字损少许。三十七行”文”字损。其后石先断为三块,后首块又裂为三,共计碎为五块,损字甚多。

| 龙藏寺碑 |

《龙藏寺碑》刻于隋开皇六年(五八六)。碑现存于河北正定隆兴寺。碑高一百五十六厘米,宽八十九厘米。碑额高四十二厘米,宽三十一厘米。碑阳正文楷书,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阴题名楷书,共六截,三十行,各行字数不等;碑额亦楷书,三行,行五字。

《龙藏寺碑》书法上承北碑之众长,下启初唐一代书风,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魏碑的粗狂雄厚和南碑的婉约韵致,也与讲究程序法度的唐楷不同。此碑之书法用笔遒劲多姿,点画瘦劲,方中见圆;结体方整,中和宽博,意韵幽远高古。无六朝俭陋粗率的习气,与魏碑相比,显得更加端庄,与唐楷相比,又更加古雅而朴拙,历来被称为隋代第一名碑。

清杨守敬《评碑记》云:”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婉丽遒媚处似河南,亦无信本险峭之态。”

清王澍《虚舟题跋》将此碑与唐碑递嬗关系总结为:”盖天将开唐室文明之治,故其风气渐归于正,欧阳公谓有虞、褚之体,此实通达时变之言,非止书法小道已也。”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闿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惟有《龙藏》。《龙藏》统合分、隶,并《吊比干文》《郑文公》《敬使君》《刘懿》《李仲璇》诸派,荟萃为一,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虞、褚、薛、陆,传其遗法,唐世惟有此耳。中唐以后,斯派渐泯,后世遂无嗣音者,此则颜、柳丑恶之风败之欤!观此碑,真足当古今之变者矣。”

| 孙辽浮图铭 |

《孙辽浮图铭》又称《大魏故兰仓令孙府君浮图之铭记》,刻于北魏正光五年(五二四)。石高三十三点四厘米,宽六十点八厘米,计三十行,行十六字。民国时期山东省桓台县出土。北魏时曾任兰仓令的孙辽去世后,其后人因其生前笃诚佛事,遂按当时习俗在墓前建浮图,”愿令事与须弥等寿,理与日月齐明,永流懿迹,式传不朽”。

六朝志铭之类刻石大都形制偏小,书写者几乎不留姓名,与出土之简牍、帛书、信札墨书比较,差别不小。其中不少书、刻皆粗劣者,丢失了不少书写的笔意细节。但也有少数写刻精美的品种,如传世的《张玄墓志》等。《孙辽浮图铭》也属于这时期的精品之一,存字完整,刀口清晰,宛如新刻,较为准确地保存了原书者的书写风貌。六朝碑志刻石,其风格或奇肆倔强,或稚拙古朴。而此碑清新俊逸,用笔起落排宕,拙中有妍,笔意清健,方正之中略取欹斜之势,动静有序,疾徐相间,在整齐中求变化,颇值得玩味。结构上开张生动、宽博舒展,向背、俯仰、露藏、轻重皆顾盼呼应,平中见奇。时见笔断意连处,用笔控制得松紧得度。结构随笔势或左大右小,或左小右大,欹斜变化,富于想象力。点画或经意内捩,或舒展外拓,在虚实相间、断连交错中现出妙心与灵气,与一般魏碑的率直粗俗不可同日而语。

此铭不仅书法艺术价值高,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孙辽浮图铭》云:”君姓孙,名辽,定州人也。绵绪太原,分流乐安。爵土有因,遂居钜鹿焉。”后世之研究者通过铭刻属性与史书所载参证,发现北魏时期居于定州的孙辽一族,乃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乐安之孙书、孙武、孙膑及汉代孙会宗之曾孙孙福嫡裔,为考证《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之世居桑梓故里乐安之地望,提供了新的、不可多得的佐证根据。

| 契苾明碑 |

《契苾明碑》,唐先天元年(七一二)十二月十六日立。娄师德撰,殷玄祚书。

碑原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渭阳乡药王洞村契苾明墓前,一九六二年移存咸阳博物馆。螭首方趺,碑首高一百四十二厘米,宽一百五十三厘米,厚四十厘米;碑身高三百二十八厘米,上宽一百四十七厘米,下宽一百五十三厘米,厚四十厘米;碑趺残高八十九厘米,长一百五十厘米,最宽处七十六厘米。圭額阳刻篆书”大唐故大将军凉国公契苾府君之碑”三行十五字,字径十厘米。碑身阴刻正书三十七行,行七十七字,字径二点五厘米,刻于长三点六厘米、高四厘米的界格内。上款题衔”大周故镇军大将军行左鹰扬卫大将军兼贺兰州都督上柱国凉国公契苾府君之碑铭并序”。目前原碑上部个别字清晰,多数模糊尚可辨,下部泐损过甚,难以识读。

碑主契苾明,其父契苾何力为唐朝名将、凉国公,新、旧《唐书》皆有传。契苾明之名附于父传之后,《旧唐书》记载简略,《新唐书》记载稍详:”孺褓授上柱国,封渔阳县公。年十二,迁奉辇大夫。李敬玄征吐蕃,明为柏海道经略使,以战多,进左威卫大将军,袭封。……再迁鸡田道大总管,……以左鹰扬卫大将军卒,年四十六,赠凉州刺史,谥曰靖。明性淹厚,喜学,长辩论。子耸,袭爵。”

撰文者娄师德为唐高宗、武则天两朝大臣,新、旧《唐书》都有传。

书碑者殷玄祚,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世家。其祖父殷令名,唐光禄卿、上柱国,袭爵建安县开国男。善书,书有《裴镜民碑》。父亲殷仲容,官至秘书丞、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张怀瓘《书断》评其善篆隶,题署尤精,为王知敬之雁行。窦臮、窦蒙《述书赋并注》也有述,以其与王知敬并列。殷仲容书作有隶书《褚亮碑》和《马周碑》传世。殷玄祚所书此碑,赵崡评其笔法瘦劲可观,林侗评”玄祚亦习褚书而迫真者”,王楠、王鲲则评其为瘦硬通神者。

此碑拓本流传不多,此为清初拓本。

| 卫景武公碑 |

《卫景武公碑》又名《卫景武公李靖碑》《唐卫公李靖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右仆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都督卫景武公之碑并序》。

此碑立于唐显庆三年(六五八)。原碑在陕西省醴泉县烟霞乡官厅村李靖墓前,一九七五年移至昭陵博物馆。碑身高四百二十七厘米,下宽一百二十八厘米,厚四十二厘米。正书,全碑计三十九行,每行八十二字,額篆二十字。许敬宗撰文,王知敬书,为著名的昭陵陪葬碑之一。昭陵诸碑下部,自唐宋以来多被凿损,此碑下部凿损严重,上部则相对凿损较少。

碑主李靖,是初唐著名将领,战功卓著,官至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为唐朝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去世,享年七十九岁。唐太宗册赠其为司徒、并州都督,谥曰”景武”。后世称其为”卫国景武公”,简称”卫景武公”。新、旧《唐书》皆有传。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其传奇的事迹,在民间以小说的形式广为流传。

书者王知敬,为初唐时著名书家,生卒年不详,官至太子家令,河南沁阳(一说洛阳)人。相传王知敬于贞观十三年(六三九)时曾与褚遂良一起入内府鉴定王羲之书迹,可知其书已擅时名。曾任校书郎之职,武则天时任麟台少监。其书名与当时的房玄龄、殷仲容相伯仲,几人经常在一起题署寺观。据《述书赋》注:”知敬工正行,善署书,与殷(仲容)殊途而同归,兼善草书,天后诏一人署一寺額,仲容题资圣,知敬题清禅,俱为独绝。”张怀瓘《书断》评其书:”肤骨兼有,戈戟足以自卫,毛翮足以飞翻,若翼大略宏图,摩霄殄寇,则未奇也。”

《卫景武公碑》是王知敬楷书的代表作品,通观此碑,点画清峻遒美,锋棱精神,结字端庄,参差错落,自然生动,既有欧阳询之清刚严谨,又有虞世南之腴润典雅,还兼褚遂良之流媚风韵,糅合诸家而自成一格。杨守敬《评碑记》曰:”王知敬之《卫武公》气质稍小,然精劲而毫无懈怠。”赵崡亦谓:”余观此碑遒美直是欧阳率更、虞永兴之匹敌也。”

世人学初唐人楷书,多从欧、褚入手。欧字楷法矩镬森严,险劲刻厉,如学之不当,笔下易板滞枯硬;虞字典雅中正,不偏不倚,如学之不当,易流于平庸软弱;褚字笔清腴瘦劲,如学之不当,易流于浮薄轻佻。而《卫景武公碑》于欧、虞、褚几家之间,兼擅众美,很适合初学者学习临摹。此拓本为清初”卌人”不坏本。

| 武侯祠碑 |

《武侯祠碑》又称《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刻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八〇九)。今存成都市武侯祠大门与二门之间东侧的碑亭内。碑高三百六十七厘米,宽九十五厘米,厚二十五厘米。碑文楷书,二十四行,行十五字。首题下刻有明成化、弘治间滕嵩、荣华题跋。碑尾刻有清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罗森、宋可发题跋。碑阴刻有《诸葛亮祠堂碑阴记》。此碑由唐代中期著名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手书,名匠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镌刻皆精湛,后世称为三绝碑。碑文褒扬了诸葛亮的一生,称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以此激励后来人。

柳公绰(七六五八三二),字宽,小字起之。京兆华原人,唐朝名臣、书法家太子太保柳公权之兄。早年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登第,累官开州刺史、侍御史、吏部郎中、御史丞。宪宗时为鄂岳观察史,参与平淮西吴元济之乱有功,拜京兆尹。后迁尚书左丞、河东节度使、兵部尚书、检校左仆射。柳公绰为人庄重严谨、刚直不屈,喜交豪杰之士,在朝任职期间,以刚正直言著称。八三二年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谥号曰”元”。

柳公绰善书法,其书端肃浑厚,古朴自然,成都《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即为公绰任成都少尹时书。与其弟柳公权的书风不同,柳公绰的字用笔圆劲含蓄,笔短意长,颇有锺、王楷书中的静穆古意。结字略扁,没有柳公权笔下的紧结与险峻的习气,显得宽博敦厚。学书者从此入手,不易有习气。《武侯祠碑》旧拓本稀少,此为清早期拓本。

| 封龙山颂 |

《封龙山颂》又称《元氏封龙山碑》。碑立于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无额无穿,原在元氏县王村山下,宋时郑樵《通志》曾经著录。

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元氏县知县刘宝楠在山下访得此碑,命人移至城内薛文清祠。该碑碑高166cm,宽100cm。计十五行,每行二十六字。石虽有剥落,文字尚清晰,圆笔中锋,结体方整,字的重心较高,有意舒展下半部分,结构上巧妙错落左右两角,辅以横画的倾斜变化,打破隶书横平竖直容易落入的呆板,呈现出平中见奇的效果。行笔内敛而浑劲,点画略细,书法方正遒逸,气魄雄伟,具篆籀之意,刚健俊朗,恢弘阳刚之美,笔道圆润似《石门颂》,字形更多方整,瘦硬似《礼器碑》,但浑朴过之。气韵也有似《杨淮表记》一路。堪称汉碑之上品。

清方朔《枕经金石跋》称其“字体方正古健,有孔庙之《乙瑛碑》气魄,文尤雅饬,确是东京人手笔。”

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评此碑曰:“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是研究汉代书法和历史以及封龙山祀典的宝贵资料,也是学习隶书的极好范本。

此拓本为道光年间“林”字不坏之初拓本。

| 段志玄碑 |

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齐州邹平(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早年从高祖自太原起兵,追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官累升至秦王府右二护军。玄武门之变时,段志玄拒绝太子李建成的收买,助李世民登上帝位。后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贞观年间,段志玄担任西海道行军总管,征讨吐谷浑,后升任右卫大将军,改封褒国公,世袭金州刺史。贞观十六年(642年),段志玄病逝,追赠扬州都督,谥号忠壮。

《段志玄碑》为昭陵名碑之一,刻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原碑立于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北段志玄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现存昭陵碑林第一室。

碑为螭首,身首高334厘米,下宽105厘米,厚35厘米。额篆题“大唐故右卫大将军杨州都督段公之碑”。碑文楷书,三十二行,行六十五字。碑中部以下文字凿损较甚。此碑不知撰书人姓名,书法受隋楷影响,用笔俊秀精整,沉着含蓄,或方或圆,章法舒朗,书风颇近虞、欧。端严秀劲中时出隶书笔意,颇有六朝书之古趣,为初唐楷书名作。

| 南石窟寺碑 |

南石窟寺是中国北魏至唐代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泾川县泾河北岸之山崖上,该石窟开创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为当时之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是甘肃陇东地区著名的石窟寺,与甘肃庆阳的北石窟寺一起被誉为陇东石窟双璧。南石窟寺现存五个石窟,均坐北向南。其中第一窟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国内最早的七佛窟。

《南石窟寺碑》刻于北魏永平三年四月(公元510年)。碑通高225米,宽105厘米。楷书23行,每行38字。碑阴有58人题名。额大字篆书“南石窟寺之碑”,额上横列刻楷书“石窟寺主僧斌”六个字。

碑于民国初年在甘肃泾川王家沟出土。碑文记载了奚康生创建南石窟寺的功德。书法风格接近《爨龙颜碑》。罗振玉评价此碑书法:“从分隶出,颇似《中岳庙碑》”。比起以上提到的二碑,《南石窟寺碑》用笔结字变化更加自由丰富,因字生形,结构大多呈扁梯形,上紧下松奇中求正下,视觉上具有稳定性。 用笔也更加浑朴古拙,不少字长横笔画,还能见到隶书“蚕头燕尾”的特征,加上历经千年,石质的自然风化,显得更加稚拙而富有古意。《南石窟寺之碑》与龙门前四品的时间相差不远,在楷书确立唐代森严的法度之前的这一时期,呈现出的这类丰富的可能性,反映了彼时书法审美的风尚。

此拓本为民国初年“彼岸”不坏本。

“翰墨撷英·中国碑帖集珍”系列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定价:449元/10本

“翰墨撷英·中国碑帖集珍”系列,精选中国历代名碑名帖,每幅作品均为原色精印,尽可能以原大呈现,追求原作的复制效果。附繁体释文,便于对照参考,后附版本介绍、临习要点等。可临摹、可赏析,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需求。

本系列最近新出十种:《房玄龄碑》《李辅光墓志》《龙藏寺碑》《孙辽浮图铭》《契苾明碑》《卫景武公碑》《武侯祠碑》《封龙山颂》《段志玄碑》《南石窟寺碑》。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欢|迎|联|系

文章投稿,请*xshufa

活动报道,请*shiyu798

加入书艺公社社群,请*xshufa

商务、市场合作,请*shiyu798

浏览结束记得关注@书艺公社

及时收看更多有价值的好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