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的季节与别处不同,夏秋短暂而冬春漫长。十月起,冰雪开始覆盖城市与荒原,直到来年五月才会融化。由于高纬度大雪封山昼短夜长,冬半年相对是旅游淡季。不过随着近几年极光游升温,冬天的阿拉斯加也越来越热闹。
漫长的冬季里,每个时段有着不同的旅游重心。
极光季从九月秋天开始,一直到来年四月初结束。(之外的时间由于极昼,夜晚的天空不够黑暗。)一般来说,十一月前雨雪天相对多些,十二月起气候更稳定晴朗。
冰雪活动(狗拉雪橇、冰钓等)开始得更晚。通常在感恩节前后,河流湖泊才能彻底封冻。因此十月至十一月中是有点尴尬的季节,秋天已经过去冬天刚刚到来,树木秃了却还没盖上新雪。
自驾观光则很取决于日照长度。假如在圣诞新年造访,只有几小时的阳光,开车走不了多远天就又黑了,建议跟团出游。假如想多体验白天的风景和户外活动,二月初以后会有更充裕的时间。
极光:冬季的重头戏
冬天造访阿拉斯加,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当然就是极光。
极光受太阳活动影响,每晚的强弱不同。科研机构定期发布专业的极光预报,级数越高极光越强。另一个限制因素是天气。假如满天阴云,背后的极光再强也是白搭。
具体去哪里看,理想的极光点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远离城市光害,确保夜空足够黑暗;其二是视野开阔,四周不受建筑物和树木遮挡。费尔班克斯周边有几处专门开发的极光小屋,收费提供热饮和暖气。假如想拍摄认真的极光照片,最好能避开人群并选择合适的前景,例如建筑物或雪山。
冬季专属难题:飞哪里
该飞去安克雷奇还是费尔班克斯?
费尔班克斯被称为”极光首都“,阿拉斯加最好的极光观测点都在它周围或更向北的地方。安克雷奇附近虽然也能看极光,但纬度偏南,绿色蔓延到头顶的几率更小。因此对于多数游客,费尔班克斯都是冬季必去的目的地。
假如行程较短,从费尔班克斯飞进飞出是效率最高的选择。假如时间更充裕,想在极光和冰雪活动之外安排些观光,那么走安克雷奇也很方便。两城之间的公路网是冬季观光的精华所在,而且一般安克雷奇的机票和租车略便宜些。
小编:两城都想去又不愿自己开车,不妨考虑参加当地旅行团。旅行团都有专业的雪地巴士,安全可靠又方便!
Fairbanks 景点&活动
费尔班克斯地处内陆,气候干燥寒冷。除了极光,冬季这里的热门活动都是与冰雪相关,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狗拉雪橇和冰钓。
在阿拉斯加,狗拉雪橇是一项专业运动。没有现代机械的年代,人类年复一年靠着雪橇犬,才得以在北方的冬天旅行。如今,烧汽油的雪地摩托早已成为了冬天的主要交通工具,但仍有很多人以训练狗拉雪橇为业。个中精英参加专业比赛,稍逊一筹的狗会服务游客,拉着人在雪地里撒欢跑上几圈。
冰钓则是本地人喜闻乐见的冬季娱乐。简易版在冰上凿个洞,垂下鱼钩和鱼饵就可以等猎物咬钩了。更高级的会在湖面上搭个木板房,中间打洞旁边开着暖气放着音乐,看起来相当闲适。当然,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里,人是无论如何都得裹成粽子的。
冰雪活动之外,费尔班克斯周围也有些景点可以游览。首先是市区西面,阿拉斯加大学内的博物馆Museum of the North。里面充满极地风情,有很多萌萌哒大型哺乳动物标本,还有当地地质、文化的各种展品。是个值得一去,但错过也不必遗憾的地方。
早9点至晚5点开放,周日闭馆,门票$14/人。
市区北面路边的Pipeline Visitor Center,是个可以近距离接触阿拉斯加输油管的地方。从北冰洋边开采出的原油经由这里,一直运到太平洋边的港口登船,再送抵美国本土精炼。输油管归联邦政府管辖,上面贴着巨大的FBI Warning禁止攀爬,小伙伴们不要搞事情哦。
向东自驾二十分钟的North Pole小镇,是传说中的”圣诞老人村“。当然了,这里最初其实只是个公路旁的普通小镇,后来更名为North Pole(虽然甚至连北极圈都没到),并逐渐开发了圣诞老人相关的旅游和纪念品生意。镇上的邮局在十二月异常繁忙,世界各地的人把贺卡寄到这里,请邮局盖上North Pole邮戳再转寄给亲友。纪念品商店就在高速边巨大的圣诞老人像下面。
费尔班克斯附近有几处温泉,其中开发最完善的是Chena Hot Springs,离市区一个半小时车程。隆冬里,顶着满脑袋冰碴泡温泉是这里的招牌体验。度假村提供住宿,但温泉以及旁边的冰雕博物馆也可以单独购票进入。不过据说这里近年来生意太好,以至于服务质量和态度急剧恶化。
Anchorage 景点&活动
从安克雷奇出发,开车向北两小时到Talkeetna小镇,或向南一小时到Girdwood,可以坐飞机观光雪山和冰川。前者一般是螺旋桨小飞机,会从空中进入著名的德纳利国家公园,接近北美最高峰。后者则是直升机,会在附近的冰川上短暂降落。
飞机观光价格不菲,通常每人$300以上。冬季游客较少,预定一般不难,但行程很容易因为天气而取消。
安克雷奇东北两小时车程的Matanuska Glacier是另一个寒冬好去处。这是阿拉斯加最容易抵达的冰川之一,冬季不能自助上冰,但可以在向导带领下去徒步,每人$100。假如运气好,冰川上会有足够人进入的巨大冰洞,是徒步全程的亮点。
Denali
到了阿拉斯加,怎能不一睹北美最高峰德纳利的真容?
冬季,是与大山(Denali在当地语中的意思)合影留念的好时节。阿拉斯加的夏天降雨频繁,太平洋上飘来的水汽被山脉阻拦,形成的云雾总是围绕在山峰周围。七八月的旅游旺季,前往德纳利国家公园的游客,三分之二甚至不能见到山尖露面,只能带着想象失望而归。但冬春时节的阿拉斯加天气晴朗干燥,远在几百英里之外都能看到地平线上的雪山。
国家公园此时仍是封山状态,但门口的访客中心全年开放。如果天气合适,公园会清扫路面,允许游客一直开车到公路15英里处,眺望远处的阿拉斯加山脉。即使天气不理想,公路也会通到3英里处。
雪橇犬的狗舍正在这里。狗舍和访客中心一样,每天早8点至下午5点开门。不过狗狗们时常在山里执行任务,那样就只能看到生病的伤员们啦。
前面写到可以坐小飞机看北美最高峰的Talkeetna小镇,这里同样可以远望德纳利雪山。观山可以去小镇尽头冰封的河面上(也是个看极光的好地方),或者小镇往外五分钟车程路边的观景台。但Talkeetna离雪山比较远,假如不是为了小飞机或极光,就不必专程绕进来了。
Dalton Highway
冬季的阿拉斯加,我们最念念不忘的永远是北方的北方——通向北冰洋的道尔顿公路(Dalton Highway)。
它长达414英里,被BBC誉为世界最危险的公路,全为北冰洋边的Prudhoe Bay油田而建。对游客来说,顶风冒雪踏上道尔顿公路是挑战,但挑战背后也有着巨大的奖赏。
公路从费尔班克斯出发,跨过北极圈,在高纬度的苔原上一路向北。在我们自驾十几万公里的旅途中,这里既有独一无二的风景,又有无限的辽阔荒野,始终是令人魂牵梦绕的一段路程。
当然了,冰天雪地之下一路开到终点北冰洋的游客并不多。更多的人选择到北极圈66度34分的纪念碑,公路中途的极光胜地Wiseman,或244英里处的Atigun Pass就掉头折返。SUV是必备,虽然有人在春季开三厢小车挑战Dalton Highway,但极易打滑陷车,严重不推荐。
如果不想自驾,当地旅游团可以带游客到北极圈纪念碑合影留念,然后看看极光返回,不失为一个省事又安全的选项。也有从费尔班克斯出发前往公路中点的Coldfoot小镇,一程飞机一程坐车的套餐。
Tips:冬季阿拉斯加实用攻略
首先是关于自驾:
第一,缓刹车,缓加油。最危险的往往不是城际间的大路,而是市内的小街,尤其商户的停车场。这些地方车流密集,压烂的雪泥冻住后异常湿滑,踩刹车一定要慢。起步也是同理,切忌像加州司机那样一变绿灯直接大脚轰油门。
第二,谨慎信任GPS,不要抄小路。在阿拉斯加,各大主路都及时清雪,小街则不一定。偶尔,GPS或手机地图的算法光顾着最短距离,把人指向一条积雪齐膝深的小巷。假如觉得不对劲,务必及时调头。
第三,小心进入路边停车区。开车看到好的风景,肯定想停下来拍照。阿拉斯加的公路边,隔不远就有宽阔的停车观景点,十分贴心。但即使主路干爽,路肩上也可能有一层厚冰。一定要提前打灯刹车减速,再缓缓拐入停车区。
第四,谨防电池掉电。费尔班克斯的停车场都有电源插座,过夜的车辆接上插头就可以保持电池通电,避免早上打不着火。假如真的发生了状况,找旁边的旅馆、饭店借根Jumper Cable就好,出租车也收费提供打火服务。
装备
有小伙伴咨询,冬天去阿拉斯加有哪些必带的物件,我们整理了如下几类:
第一,上身多穿几层,每层不要太厚。我们的策略,是里面穿干爽的速干T恤,再套一件保暖的抓绒,外面依次是薄羽绒服和冲锋衣。阿拉斯加室内普遍热得丧心病狂,最好一进屋就脱衣服,出门再穿。
第二,下身注意防风。看极光时,我们一般会穿抓绒裤 滑雪裤,后者挡风的性能相当重要。不过白天可以只穿一层裤子,不然进餐厅吃顿饭就满腿是汗。尤其司机,长途开车时裤子太厚很不舒适。
第三,带齐各种配件——帽子、围巾、手套等。帽子和围巾越毛茸茸越好(动物皮毛最为保暖),手套最好不怕脏,因为车上肯定糊满了泥水。
第四,考虑买暖宝宝。这个神器在各大超市均有售,尤其贴进鞋里能大幅提高耐寒力。
第五,最好穿登山鞋,高帮更佳。总免不了偶尔趟雪,高帮能尽可能避免袜子弄湿。登山鞋的另一个好处是防滑,不容易在冰上摔跟头。一些妹子喜欢穿雪地靴,脚感确实暖和,不过多数雪地靴鞋面不防水鞋底不防滑,走在雪上要格外小心。
第六,准备多余的电池。寒冷天气里相机掉电很快,拍极光时尤甚。其它电子设备同理,手机依赖症患者建议准备充电宝。
小编:相机在户外使用后,要先装包再拿进温暖的车内,否则镜头起雾结霜,至少十几分钟用不了。下车时建议把手机放进贴身的口袋,在外裤兜里很快就会冻到关机。
文章来源:远夏在路上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