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密码(冷水泡面)

城市密码(冷水泡面)

首页模拟经营筑路者城市建设更新时间:2024-10-26

很多故事、传说都是从一条江河,一个古渡,一棵古树讲起的。所以,今天的故事,自然也是从江河、古渡、古树讲起……

新文明时代的开启

攀枝花市,无论是她的诞生、成长,一直以来,我都错误地理解成为这一座新兴的,一座共和国较为年轻的,无历史可言的城市。她的“历史”最终也只能追溯到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初叶。

金沙江两岸,从江南的大渡口,江北的弄弄坪山梁,方圆几十公里仅住着七户人家。四周荒山秃岭,荒无人烟,杂草丛生,凄凉冷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不毛之地。

公元1965年,当一批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于、踏入这荒凉、冷漠的峡谷,吃、住、行都在一个无路、无电、无水,叫弄弄坪的山梁上。

一声炮响,文明向荒野、荒凉、荒漠开战,同时也宣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矿山爆破,修建铁路,马达轰鸣,肩挑背抗,中国人就是用这豪情满怀的自信心,用那勤劳的双手,靠着理想与信念,坚强与毅力,硬是用车轮子推出了一个工业基地;中国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个面积仅2﹒5平方公里的山包包上,建造了一座惊叹世人的“象牙微雕”钢城;中国人在一个被外国专家认定为铁路“禁区”的死亡线上,修建了一条与美国的阿波罗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样,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一座关于铁路的雕塑,同样用象牙雕刻而成的雕塑缩影——成昆铁路,而永存联合国。

这就是历史,一部融“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可歌可泣的创业史,一部具有浓墨厚重的现代文明创业发展史,这也是三线建设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留下给我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一个叫拉鲊的村庄

记忆的改观,源于一个叫拉鲊的村庄。

拉鲊村,隶属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滩乡。一条金沙江从村前流淌,全村海拔从江边的900米一直上升到1200米左右,是一个典型的坐落于江水边,大山间的村庄。

拉鲊村,古往今来,一直都是川滇的必经之渡。金沙江的两岸各有一小镇,江东叫鱼鲊,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鱼鲊乡的鱼鲊村,江西就是拉鲊村。

作为休闲、放松,拉鲊、鱼鲊,我去过一次,算作一次乡村旅游吧。看了一座桥,亲近金沙江水,在岸边堆起了沙塔,唤起儿时在嘉陵江边与父母、哥哥奔跑,堆沙塔,发出欢笑声的回忆。看到一辆绿皮火车由攀枝花向昆明方向驶去,那悠扬的汽笛声回荡与山间,两村的上空,令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毕竟这里是山水间,有滔滔东流的金沙江水,有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有令人清新的江风拂面,有绿油的农田,好一幅清丽山水画,自然是让我赞叹不已。这叫在大自然间清洗了肺叶,陶冶了情操,清醒了大脑。打开自带的午餐,打开拉罐啤酒,就着风景,与天地干杯!与高山干杯!与江水干杯!与心情干杯!好生惬意,食毕,打道回府,这就是我的拉鲊之行。

坦诚地说,这次的拉鲊之行权当看了一次风景,可风景后的故事我慨然不知。须知这次拉鲊之行的我,不仅失去了一次与历史亲密接触的机会,还与一段历史擦肩而过。

缘 起

普光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攀枝花市本土著名作家。著有《阿依乌芝》《沐勒尔洛彝寨》《风吹南高原》等小说。

那日,他对我说,有时间没?周末我们一同到去拉鲊去。我不以为然地答道,去过了,没什么特别让我再想去的理由。

呵呵,你跟我去,不仅会找到理由,你还会喜欢、爱上这个地方的。

就在样,车轮启动了。

车轮,是汽车的车轮?城市的车轮?还是历史的车轮?我们就那样一程一程地向拉鲊驶去。

这条路,不再是尘土飞扬,上下颠簸的乡村小道,现可是蜿蜒曲折硬化过的水泥路,像一条“银龙”般盘绕山间,或急,或缓,或陡,或弯,一路向前。越往高山盘旋,越是风景无限,心也像天一样高空亮堂。山间的农舍,山道边的农作物,再往后便是远青近绿的树林、山草、野花,时而有小鸟从前方掠过,时而有山羊从车前穿行。这些都是在城中想见,却不曾见到的景象。

在一个大弯处,车停了下来。这就是彝寨拉鲊村的格地社。

走在乡村道上,不再是水泥路面,脚踏泥土,真的有接地气之感叹,还是乡下好啊!

穿过民屋,来到一个约六、七尺高的大石下。普老师仰头,我顺势而仰,他手指大石对我说:你看,像什么?举头眼观,不就是一块大石头吗?又能说明呢?

很多传说,不经人讲解你是不知其义也无法想象出什么的,比如云南石林的猴子望月,比如桂林漓江的九马画山,不经导游讲解,你是看不出什么意境的。一经讲解,不仅越看越像,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之感。

于眼前这尊大石,我自然是无法想象和看出它的形状来。普老师说:像不像一个巨大形似如蛙,一蛙蹲坐般的大石头。指向石顶,看看,你再仔细看看。

一块大石,像是从天而降,直立于大地巨大的陨石,坚实的石体,有风化的残痕,也有雨水冲刷后留下苔藓的痕迹,更有大小不同的“洞穴”,加以联想,却有蛙形。仔细辨看,触摸,方知这非一般大石,定有它的内涵意义,要不然普老师是不会带我到这里来的。

正在默想的我,耳旁传来仰头细观大石普老师的声音:你看仔细了,那上面留有字迹的痕迹。

这上面怎么会留有字迹?有字,那又为何人所书?

三国。诸葛亮。

哎呦喂!慢点。普老师,我脑袋有点晕。这么一块大石,怎么会与三国,诸葛亮有关。

不留我想象时间,普老师说道:你看仔细了,那上面确实有字的痕迹。我立马追问:什么字?

可以棲迟!

诸葛亮所书。原来——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一个杰出的政治、军事、散文、书法、发明家,世人皆知,自不必用我累赘。单就一篇《出师表》入选初中语文课中,有多少人去背诵、朗读,无人知晓。

这么一个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得奇才,怎么就出现在了攀枝花市仁和区一个叫拉鲊村的格地之地?

无需质疑,确有诸葛亮亲笔手迹,由石匠凿于蛙石上的四字为印证——可以棲迟!

相传,蜀汉时,金沙江从小鲊石到屏山县一段称泸水。

泸水江面狭窄,且险滩暗礁众多,湍急而下的江水,所乘木船,船身时而置于浪谷,时而被抛上波峰,稍有不慎,将会船翻人坠江河,实令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诸葛亮南征擒孟获于拉鲊过江。

拉鲊不仅是古南丝绸之路上蜀、滇古渡,且水流稍缓,是理想的渡江首选。自然就成为重要的,自古兵家必争之要津。从拉鲊渡江,此地河滩开阔,沿丝路古道,顺山谷登山,便可来到一望江岭。

这望江岭,便是彝寨拉鲊村的格地社。此处居高临下,山势平缓,可扼守渡口,随时监视渡口动向,便于结集军队,利于军事行动。

当诸葛亮在此安营扎寨安顿下后。掀开门帘的他,信步山岭,放眼看去,此山谷间,山势巍峨,那条顺江而流的金沙江水似一条飘逸的银丝带。农田一片青绿,袅袅绕绕的炊烟,田埂肥硕的水牛,都显现出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回头看到一个个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的战士将领;那壮硕的战马,正低头欢食青绿的山草,不时打响鼻声,发出欢腾的叫唤声。

远观江山秀美俊丽,近看战士们个个士气高扬,人欢马叫,此地有吃的,有粮草,这里可以休息,可以休整。此景此象,军事家心怡神旷,富有浪漫情怀的他,顿时豪气大发,当即令人笔墨伺候,欣然挥毫命笔,狂放书写:可以棲迟!

棲(qi)同栖:泛指居住或停留。棲迟:游玩休憩。

后人凿于蛙石留史。

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史称诸葛亮在拉鲊的“五月渡泸”故事。也是由一块蛙石引出,告诉我一个真实而久远的历史故事。

致敬!史迪威将军

一尊大石,见证着一段历史,一条路,又会演绎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诸葛亮五月渡泸的故事还在脑中萦绕,脚下这条崎岖的乡村公路将我们引向一条盘旋于崇山峻岭间的108国道。

崇山峻岭间穿过一条舒适、宽阔、平坦、标准的国家高等级公路,已不再让我感到惊讶与惊叹,现在众多的高速公路都横穿于高山峻岭间。但是,一条公路连接到公元一九三七年前,这就不得不让我浮想联翩,将我们共同的记忆拉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我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的大地山河破碎,满目疮痍,那是一个怎样受伤的国度啊。

为抗击倭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急需开辟一条新的国际通道运输抗战物质。这条线路规划为自印度北部雷多至中国云南昆明;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受命重新打通滇缅公路。

在缺乏机器设备情况下,纯系人力开辟,靠自带口粮行李扎营千里,冒着瘴疠,劈山开路,凭着一腔报国热血,以献出18000人巨大生命为代价,仅用8个月时间就抢修出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为“人间奇迹”的滇缅公路。全赖于沿线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如果说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日子里,美英法加等盟国联军成功地登陆诺曼底是迈出了日后攻克柏林取得反法西斯胜利的关键一步,那么,中美英印联盟在缅北丛林与日军争夺史迪威公路,打开“通向东京之路”的战略,则应该视作迈向胜利的另一只脚。

就是这样一场抗击日本倭寇战斗中,在攀枝花市境内,由拉鲊村途径迤沙拉到平地镇,全线40多公里路程被分为了10多个保来分段施工。有多少民工参加修路,他们挥汗淋漓,夜以继日地修筑这条抗战的生命线。从一九四0年十一月开工,仅用半年时间就全线通车了。

我们有理由说,诺曼底登陆战役、美军太平洋战役、苏联卫国战役以及缅北丛林反攻夺路战役,共同构成了四个车轮,将反法西斯的战车驶向了胜利的终点就是必然。

正当中国正面临着被扼*窒息的险境中,一条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一条抗战的生命线被打通。在中美英印联盟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东方战场,秘密运载5万吨军需物资的车队沿史迪威公路开往昆明。这也充分的显示着我们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与毅力,同样昭示着侵略者必败的可耻下场。

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作为历史名称,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特定内涵和历史坐标。

就战略角度而言,诺曼底登陆是胜利无疑是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那史迪威公路打通与连接的价值在于它与滇缅公路共同构成了与海上运输线相链接的中国与盟国的交通线。史迪威公路是一条穿越莽莽原始丛林,浸洇着筑路者血迹的公路,为中国抗日战场源源不断地运输急需抗战物质,成为中国抗战唯一的一条陆上国际“输血线”;史迪威公路是中美英印联合抗击日军的艰苦卓越的象征,这个历史不会改变。

中国四川攀枝花市,有一个偏远、峡谷地貌的村庄叫拉鲊,如今已变得风景宜人,清秀迤逦,农田农作物绿叶匆匆,四季瓜果飘香的新农村;有一条令中国人自豪的电气化成昆铁路从村中穿过,那声声拉响,回荡江两岸悠扬的汽笛声,显示着这里的宁静与祥和;当年的那条狭窄、凹凸的“抗日生命线”已变成一条平坦、舒适、宽阔的高等级国道,山道路旁那棵棵挺立的松树,犹如当年修筑公路年轻、活力的民工,守护着这条道路的畅通;还有一座气势恢弘,横跨南北的桥——拉鲊大桥,都充分地显示着这里的沧海巨变。

那桥,连接的不仅是两岸人民的心,通向致富的路,还连接着一段辉煌历史历程——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将军如有所知,就是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就是这个叫拉鲊村的村民,同样参与了一次抗击世界反法西斯帝国主义的战争中,同样以坚贞不屈的精神展示着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精神风貌,那也是向热爱中国人民和平而做出贡献的美国将军致以崇高的敬礼!

寻找城市符号

文字是由符号演变而来的,符号就是文字要追溯的渊源历史;犹如文字一样,一座城的起源,总有可追溯的渊源历史。

历史,本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不可随意地去翻阅,那定是要一页一页地翻,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嚼,一字一字地品。

攀枝花市的历史在哪里?要读解一座城,必读懂这城的历史。

小时候,我们常怀着一颗好奇心问母亲,我们从哪儿来?

母亲的回答,让我们知道了生命的起源。也才知道十月怀胎母亲的艰辛,才深知,我们的生日,便是母亲度生死度关的“蒙难日 ”。方知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可爱与伟大,学会去感恩、深爱着我们的慈母。

于一座城而言,城亦如一位母亲,我们只有了解、深知她的辉煌和历史,才可以去关爱、呵护、深爱她。

历史,离我们很遥远,远到总让我们有遥不可及的遐想;历史,离我们很近,一抬脚,便跨入,触手可及;历史,道路从不平坦,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曲曲折折,才可以抵达心灵的彼岸。

站在史迪威公路,这条如今被命名为“108国道”山梁的观景台上,俯瞰看山下那依山傍水,如一幅带有动感色彩,山水画般的拉鲊村;那条碧绿的金沙江水从唐古拉山走来,依村流淌,向大海奔腾而去;那座叫“鱼鲊大桥”的桥如天空的虹,横跨两岸,桥上频繁穿越的车辆,随着火车机头轰鸣及拉响回绕山间的汽笛送入我眼中、耳中。忽然,我想起了诸葛亮,要是现在的他,也站在这个地方,看到当下的景象,回想当年渡江的情形,他该做何样的感叹与感慨啊,他又该写下怎样的字句呢?

情不自禁,我端起手中的相机,镜头对准拉鲊,尽情地摁动快门。突然,蜿蜒的公路上,一辆红色的摩托车闯入镜头中,动感十足,给满山的青绿中留下一点红。

摩托车在我们眼前停下。下来的两个人,一个是开摩托车的中年人,叫王云金,是拉鲊村的社长。一个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拉鲊村的村民。

王社长介绍说道:这位是我们村德高望重的李振开老人,今年76岁,村里发生的很多大事他都知道,他是来给你们做详细介绍的,你们可称呼他李老长辈,这也是我们村里人对长者的敬称。

看李老长辈那黄色皮肤的脸膛和额头,留下一道由岁月刻下深邃的横纹,像一条古老的“横河”,留下历史的印痕。一看便能联想到一本“泛黄”的书,有着深厚的历史。

现在,他俩领着我们向一片山中开垦的玉米地走去。

我的脚下,就是红红的红土地,那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红土地诱导到我俯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下深吻,这就是泥土的味道。这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红土地啊!追本溯源,我也是农民的后代,深知土地的可贵,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的命根。

齐腰的玉米地,有的已开始背“娃娃”了。那些青绿的玉米伸出柔柔或金黄,或粉红,或玫瑰红的玉米须,着实惹人喜爱,总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抚摸一下。不出两周,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玉米了;还有那些高过玉米杆半个身体的芒果树,也挂起了果实,勤劳的村民已将个个怕招“果实蝇”侵害的幼果套袋,两个月后,就会硕果累累漫山遍野。到那时,这山梁将瓜果飘香,满目都是金果——芒果。

一棵树,无花,所结的果,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油绿晶亮,走近一看,哪是什么“果”哟,那分明是一树的绿叶。李振开长辈告诉我,此树叫——青枣树。原来如此呀,满树的绿叶,远处看去,真的很像一颗颗的“青枣”。

就在这棵青枣树下,横竖卧躺着几块乱石。

谁曾想到,就是这些石头,竟是攀枝花市历史的记忆、见证、符号。

手指一摸,便触及到了历史。蹲下细看,一块石上篆刻的碑文依稀可辨;一块石上有匠人凿下清晰大树、孩童、大象;一块石头有凤凰穿牡丹花等图案,还有一些石头被掩埋土里,无法识别,也有一些石头虽然半埋半露,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到 “倪氏”、“渥宠”、“百世流芳”等残存的字迹。

李老长辈,就这些吗?就这些吗?我激动且急切地向老人询问道。老人手一指,那边,那边还有。

走过一坡坎乱石的山道,我伸手想搀扶一下李老长辈,不想他对我摆摆手说道:不用,这算不了什么。我现在每天不仅要挖地种菜,种包谷,还要上山放羊呢。说完便是爽朗的笑声。好一个硬朗的老人,过沟,爬坡,76岁他,在这崎岖的山道上,他稳健步伐如步履平路。倒是气喘吁吁的我自愧不如,自感惭愧。

在另一个山地,同样看见横竖卧躺,半埋土地,字迹清晰可见的几块带有历史印记的石头。

这是历史见证的实物,是宝贵的财富,怎么可以散乱的卧躺于这山野地间。我怀着好奇心问道。

这就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场“破四旧”运动的结果。李老长辈哀叹道。

高高的山间,有残存的石头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在闪电雷鸣中冲刷,在肆虐的山风里*。

这是历史的哭泣,也是历史的悲哀!

想知历史,我们却无法与先祖对话,残存的字句我们只能辨认,去猜想,去链接,留下更多的是我们的沉思和反省。

断断的文,断断的句,断断的字,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密,待我们去想?去悟?去解?

那些符号、文字、图案,就是这座叫攀枝花市城市密码吗?

百年树下的百年故事

走进拉鲊村村口,一棵高约26米,挺拔昂立,雄壮魁梧的攀枝花树映我眼帘,估计要六个孩童伸臂合围方可抱住,舒展的枝干约好几丈宽。这么一棵傲立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端的攀枝花树,在花开时期,一定能开出上万朵鲜艳夺目的攀枝花花朵吧?一棵盛满鲜花的攀枝花树啊,一树的火红,似熊熊燃烧的火炬,那该是怎样的一个鲜红,怎样的一个闪耀;看到这样的一棵火红攀枝花树,将给人以怎样坚毅的力量和坚强的勇气;给人以怎样的一个热情的希望和胜利的信念。

无需询问,无需猜测,这棵高大、挺拔的攀枝花树的年龄是在几百年以上,确切的树龄是无人能回答出来的。

一棵古老的攀枝花树,就有百年的历史,就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我只能笑着暗自地疑问自己:攀枝花市的市名是不是因他而得名的呢?

往前走,在一老屋旁,另一棵壮硕的树种出现在我眼中,此树左右分枝,向上伸展,繁茂碧绿的树叶纵满树枝,浓阴洒地,树高大约也有20多米,无论是树干,树叶我都是第一次见过。怀着一颗好奇心询问李云金社长,此树的树名和树龄?谁知他哈哈一笑说:这棵树叫酸角树,别看它只有1.6米胸径,可树龄也上百年了。几百年?我追问道。哈哈,不好意思,这个我真的还不知道,你只有问问李老长辈了,看他知道不。谁知,李老长辈开口更加幽默风趣,哈哈哈……这棵酸角树的树龄嘛,恐怕只能去问我爷爷的爷爷了,哈哈哈……

走着走着,一棵树身直径估计约有2-3米,树枝都约有1-2米粗壮的树被锯断成若干节摆放于公路边。如按树龄判断,应该是在4、5百年以上了吧。

攀枝花树,攀枝花树,一看就是一棵怎样挺拔傲立的攀枝花树。如今却被截成这般残像,令人不忍多看,看着实令人心疼,令人心寒。

李老长辈看出我们大家的表情,深沉地对我们讲解道:因为虫害所致。我们采取了很多补救错失,都未能挽救回他的生命,只好……看到,或听到此树命运村里的老人们,都垂泪痛哭,悲痛嚎叫,有的老人都气生病了,唉——

对于古树,我们很多年前就加以保护了,并编了树号。这棵树实在是被虫侵害太深,形象一点解释的话,就像人得了癌症到晚期已无法挽回其生命了。对于他生命的终结,我们也深感悲痛与无奈。像是自疚、自责、自愧,王云金社长,李老长辈都无不痛心地向我们述说。

走到一院坝,进去是一栋三层楼的庭院,院中同样挺立着一棵古老的古树。又是一棵古老的古树,这棵树不用问,因为从树干到树叶我认识——黄葛树。我又笑着问李老长辈:李老长辈,你能告诉我你家这棵黄葛树的树龄了吧?

哈哈哈……不仅是李振开老长辈,就前来的王云金、李正山、毛开秦、李正金等上了年岁的人都只能哈哈哈大笑后说,这些树龄,恐怕也只能去问我们爷爷的爷爷啰,哈哈哈……

那我再问你们,像这样的百年古树,在我们拉鲊村有多少颗?李振开老长辈说,估计有二十来棵。

这些置深于大地参天的百年古树,树根盘根错节伸向大地,吸取着土壤里的营养,回馈于大地的便是坚毅挺拔的身躯,树干坚硬且茂盛婆娑的树叶,见证着拉鲊的历史。

大树底下好乘凉,那四方桌上,除了摆放着有他们自己炒制的花生、南瓜、葵瓜子外,还有刚从树上打下的酸角,才从木瓜树上采摘的木瓜,从地里摘回的西红柿。

历史的长河从这里摆开,历史的故事从这里讲起,历史序幕从这里开启,历史面纱一层层的揭开。

如果说刚才听到的诸葛亮五月渡泸及所知的史迪威公路是两个抽象故事的话,那刚才在山上所见的牌坊石头,进村看见,抚摸的百年古树,就是可触摸到的历史。那牌坊和倒下的古树都无声的叙述,述说着这个古老拉鲊村的繁荣兴衰。

倒下的牌坊、古树是历史的过去,那现仍然昂立的参天古树,愿他们百年常青,守护着我们这块可爱的土地与家园,给我们的村民们带来更多的福祉。

一列由攀枝花驶向云南的火车拉响长长的汽笛,由远及近传来,那悠扬的汽笛声,那车轮撞击铁轨发出轰隆隆的铿锵声音,一下就把我们带进了久远的历史长河......

200年前的鱼鲊(江北岸的会理县鱼鲊乡)和拉鲊(江南岸的攀枝花市拉鲊村)同属一个祖先,共有十来户人家,同饮一江水,同以捕鱼为生。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天,灿烂的光芒洒在这两岸俊秀的山谷,赤膊的男人们,那健壮的胸肌突显他们的威猛与壮实,那同样是男人阳刚的展示。

他们对天欢歌,船如鱼儿般在江面上游,一会儿游上,一会儿又游下。突然,一个巨大如 “小山”的东西出现在他们的眼中,大家齐心协力,费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金沙江中捕获一条大鱼,重约200斤左右。大家一阵欢呼、欢叫、欢笑、欢跳、欢腾后又犯起愁来,无论怎么讲,怎么做,这么大的一条鱼,就是两村的人合在一起弄,一起吃也是吃不完的。

那么该怎样处置呢?聪明的长辈们想出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将鱼分成两段,由江两岸的晚辈们分别腌制。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捕不到鱼时有鱼吃,二是为检验彼此的腌制技术和勤劳程度。结果,北岸的村民将鱼腌制出了如烟熏烧烤般金灿灿,黄橙橙,让人垂涎欲滴,色泽上佳的鱼干片,味道好极了,故取名叫鱼鲊(就是会理那边);南岸的村民因懒惰,放着的鱼不爱打理,结果将鱼腌制臭了,为了处罚和鞭策,故取名拉鲊(攀枝花仁和区)。

“拉鲊”二字在彝语中音同“拉渣”,意思是不勤劳,做事拉遢。

为了挽回面子,拉鲊村的村民们发誓要改变家园的面貌。于是,他们辛勤地劳作,发奋地耕耘,几年间就将山河、田园、村庄拾掇得俊美俊秀,清秀典雅。

通过改变,拉鲊村的村民们总结出这么一条谚语:发财只为吝巧取,贫困只为破拉夫。

时间来到276年的乾隆时期,在攀枝花市仁和区的大龙潭乡一个叫“灰耙(pa)烂”的村,有一倪姓大户人家。

一个家族的族训、族规是通过宗亲会活动,修家谱、族谱形式形成文字,传承下,教化族人,从而影响每个家庭,可以说,良好的家教,严格的家规是族规的具体实施。家规、家风是慢慢形成的。倪家的家训、家教、家规、家风极好,在这样一个家庭下教育成长的孩子,自然会受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善本理念的熏陶。

倪家长女天生丽质、文静、乖巧。成长中越发外秀慧中、知书达礼、蕙质兰心。长到17岁就远嫁拉鲊村,与一位秀才李姓名盟盛的男子完婚,生儿育子。

李家是从福建定州上杭县关田乡坝塘村迁来。李家的家谱为:治国安邦,永世昌盛,万盛宗世,阳阴振兴,义德学文成武。

这李家是一个勤劳且善于经营的人家,妇女在家纺织,相夫教子,男人则随马帮贩盐,贩布匹,经营航道。这样的家族自然事业发达,人丁兴旺。那端庄、聪慧、贤惠的倪氏女子远嫁李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道光十二年,一位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武官叫李茂(李盟盛之子)。这个李茂不仅外表英俊且带有书生儒雅气质,待人谦逊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同样受教于母亲知书识礼,待人接物都讲究一个礼节、礼数,涵养极深。其父在他10岁那年去世。母亲李倪氏在失去丈夫后,独自将他抚养成人,并终身未嫁。李倪氏活到68岁去世。长大成人的李茂功成任云南大理提督。

为感恩培养自己并铭记母亲的恩德,李茂将其母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尊孝守德的美德呈报朝廷,并获得朝廷恩准。因皇帝有所感动,亲笔写下“圣旨”二字。

为立此牌坊,从写碑文到请石匠艺人选石,打磨,再到精雕细琢。那谭石匠雕刻,黄石匠安装,二人共计食用了“一石二斗”的辣椒面(约九年时间光景)。

道光12年间,在拉鲊村,终为李倪氏立孝牌坊——旌表李门倪氏节孝坊。

据老人们讲述,这牌坊两边所立的石狮子口,在风吹来时会发出“吼吼吼”的响声。在牌坊下有一棵“鸟木果”树,后人们在每年的火把节到来时,都要*牛,举行仪式祭拜。前来祭拜的人,只有长辈及有身份的大人物,或家族明媒正娶娶亲的人方可走过牌坊正中门,其余的人只能走侧门,还须取得李氏家族同意方可通过。

这“旌表李门倪氏节孝坊”在历经一九五五年九月的一次6.7级地震,在造成人员死亡,房屋破坏、倒塌的情况下,可牌坊在地震中安然无恙。

推倒了,推倒了,皆因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一场浩劫,一场破四旧的运动,“旌表李门倪氏节孝坊”被推倒了,裸露山野,风吹雨淋,烈日暴晒。这是文明遇到无知、野蛮践踏的写照。

令人欣慰的是,历史被从新认识,文明唤起人们的感知,攀枝花市文物专家们及村民们在山野找回了这距今190历史,道光十二年的“旌表李门倪氏节孝坊”,并引起高度的重视,意有找匠人、艺人恢复牌坊原貌,找回那段曾风光、消失的历史。

勇士辉煌化金星

我以为,有关拉鲊的故事讲到此就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谁知毛开秦(曾用名:秦开原)起身热情地邀我们去他家。

毛开秦,今年66岁,拉鲊村次格地组人。

毛开秦开口说道:不知你们了不了解我们这里村的村名不?他手一指:从金沙江上游口“迤资”村叫起,下来就是“拉鲊”村,再就是我们这里叫“次格地”村。在顺江往下叫“上格达村、下格达村、花棚子村、迤芭丽村、迤布苦村(鱼洞村)”。听听这些村名,就像听山歌一样,充满了情趣和诗意。

毛开秦现膝下有一儿一女,都因工作在外且各自成家,有孙儿、孙女各一个。他现在最为享受的就是盼望儿孙回家探望老俩口的时间,那也是安享幸福晚年的好日子。

他是拉鲊次格地消失的“次格地小学”最后一任教师兼校长。来到校园遗址,他感慨万分,叹息连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们那稚嫩的朗读声仿佛又在他耳旁响起,一幕幕的往事情形浮现在他眼前,让他的说话声都带哽咽。

是啊,次格地小学,昔日朗朗读书声的地方,如今只有长满荒草,残存断墙裂壁的土堆同样在哪里*、哭泣,述说着一段曾经热闹、喧嚣的历史。四周有七八颗树龄在几十年的榕树,像一个个幼小长大成人的青壮年男子汉一般,忠实地守护着他们的校园。

不是我为了陪你们,我自己一个人是不会到这里来的,看着这些,让人心里难受。毛开秦无不伤感地对我们说。是的,一个人永远都会对他所倾注的情感事业和景象产生联想,那是他曾经的精神财富。

回望,只能给自己心灵留下一丝的忧愁和伤感。

大龙潭乡拉鲊村次格地组11号,一个由红砖抹水泥围成的小院,几个用攀枝花图案焊接的铁门。推门进去,就是一农家二层楼的小院。进到院内,两只小羊羔发出“绵绵,绵绵,绵绵”的,像是对客人的问候声,甚是惹人喜欢,一棵约10几米高的酸角树上,挂满金黄的酸角,与望梅止渴一样,一股清口水涌于口中,酸牙净齿。有堂屋卧室,有洗澡间有公厕,彩电、冰箱、电脑、空调,闻不到旱厕的臭气,听不到猪拱鸭叫鹅鸣声,完全是现代新农村的新面貌。

毛开秦的妻子将茶叶杯中的茶在饮水机上冲开后端入我们手中。接着毛开秦爽朗地向我们说道:除了让你们看看我家的变化外,最主要的是想让你们看看哪个——他手指指向屋外。

顺着毛开秦手指的方向看去,我们才注意到院内,一排三间相连的小平房出现在眼中。无论是土筑,扶有泥土的白石灰墙体,还是木头搭建的房梁,还是房梁上盖着的青瓦房顶,都是我记忆深处的“干打垒”平房,倍感亲切。便情不自禁的问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么一排老式土屋?

那是1964年铁道兵修建成昆铁路时所造的。毛开秦自豪地说道。

生于次格地,长于次格地的毛开秦,在那些古老苍天的陪伴中,同样见证着次格地的历史变迁。故事也就从这老式土墙平房,一段不寻常,鲜为人知,有关人民子弟兵与老百姓军民鱼水情的“成昆铁路”铁道兵讲起。

儿时的毛开秦读书在云南的永仁县。山间无路,有路也是由放羊、人踩出来的,也就可称为羊肠小道,沿着山坡,沿着悬崖,沿着河边(后他带我们去亲历见证过,看见所说的“路”到都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稍有不慎,就会 人仰马翻,连人带石一同掉进波涛汹涌的金沙江中。

公元1964年的某一天,正当青春年少的他,看到村里来了一群身穿绿色军装,头戴闪烁鲜艳耀眼光芒“红五星”的解放军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他们个个生龙活虎,精神抖擞,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只为修建一条叫“成昆铁路”的铁道兵。为了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占用老百姓的民房。铁道兵战士们先是搭帐篷露营,随后就地取材,动手挖地基,筑土墙,搭房梁,盖青瓦,将从金沙江边捞回的沙,加混凝土搅拌后抹上墙体,再抹上一层白石灰,就修建出一排排“洋气”的土房,也就是官兵们美观、整洁的营房。

成昆铁路的施工工地上,那场景,红旗飘飘,人声鼎沸,大山间开山炮的爆破声,机器马达的轰鸣声,劳动的歌声、欢笑声响彻云霄。战士们肩挑背抗,推车、拉车,好一派热闹沸腾的劳动的场面。那时,村民们看到为早日建成成昆铁路的官兵们奋力拼搏在工地,除了送茶水、绿豆汤到工地慰问外,为感激,表达内心的感谢铁道兵们,就是*牛宰猪,还组建文艺队,自编自排文艺节目,到火热的工地去慰问演出。

老百姓的深情厚谊种进了铁道兵们心中,为了答谢乡亲们的关爱之情,铁道兵将自己闲暇休息时间种出的玉米,红苕装在货车上,将车前扎上一朵鲜红的大红花,唱着“军队和老百姓,嗨嗨军队和老百姓,打鬼子保家乡,咱们是一家人,咱们是一家人啊!”的歌曲,敲锣打鼓将官兵们的劳动果实送给乡亲们。

那是怎样的一个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军民一家人的动人、感人画面啊。

最让人痛心、揪心、伤痛,让人怀念的是那个不知名的小战士,昨天还生龙活虎地在村里帮老百姓打扫卫生,翻地种菜,今天中午还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欢笑交谈,下午怎么就倒在那每日掘进的隧道里,长眠于青山翠绿中。

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啊!他们是人民的儿子!

每年的清明节,村里的人都要去铁道旁的烈士陵园去扫墓,敬献鲜花,寄托着对这些长眠于成昆铁路旁的无名烈士,寄托哀思!是他们,就是在牺牲后,还像一名坚强的战士,站立于铁道旁,守护着成昆铁路的安全畅通。

为了保护铁道兵们住过的营房,留下过去那段属于军民鱼水情的好时光,唤起一段美好的回忆,毛开秦在修建自家小院的时候,特将这三间当年铁道兵住过的营房保存下来。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望,也是对心灵守望的一种慰籍。

新华网北京8月30日电,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地发生6.1级地震,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50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

这个震中所在地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50公里处,正好是拉鲊村的次格地组。整个拉鲊村的431户房屋,1818名村民仅有6人轻伤。然而,最为值得庆幸的是,铁道兵们修建的房屋和所修建的成昆铁路一样,在其它房屋开裂或者垮塌的情况下,这营房和铁路却安然无恙。可见当时的解放军战士做事都很认真,是经得起时间与历史考验的,像他们坚毅的身躯,顶天又立地,永远都值得称赞!

在我们村里,有几个上了年纪的人,都是当年修建成昆铁路时留下的铁道兵,随军转为民工。他们都是以前曾经修建铁路,生龙活虎的战士,现在仍然是一名忠诚的铁道卫士,养护保障着成昆铁路的安全。

据他们讲,那些曾经参加过修建成昆铁路的老兵们,准备相聚一场,重走成昆路,重返拉鲊。不知这是不是真的,现在算起来,那些老兵们都该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不知这样的愿望能否实现。要能实现,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说道这儿,毛开秦的脸庞露出美美的笑意,沉浸在一片美美的幸福之中。

但愿他们的愿望能成实现。

呜——电力机车机头正牵引着一列“绿皮”车厢向前方行驶。旅客们专注地注视着窗外铁路沿线的风景,车厢里响起了列车女播音员那甜蜜、圆润的声音:旅客们,窗外就是风景十分美丽的拉鲊村,我们的列车将在拉鲊车站停车,停站2分钟。这是那次我到云南黑井旅游回放的一幕。

呜——悠扬的汽笛声又远及近传来,轰鸣的电力机车牵引着一节节长如蛇的车厢由攀枝花向云南驶去,或是有云南向攀枝花驶来,车轮撞击铁轨发出的铿锵声从古老的古树、老房前通过,从那条流淌百年金沙江江边向遥远的方向驶去;那从拉鲊大桥上飞速驶过的汽车;那从农家屋传出的电视音声;那停在农家庭园或门口的轿车;那农家屋顶置起清洁、节能的太阳能;那正聚精会神滑动手机屏幕的村民们,我们可清晰地看到一幅“古代与现代”文明相碰撞,相融合一体,赋有动感、立体的新时代的新画卷。

呜——一列飞速运行的红色列车呼啸而来,将我拉回到现实中。

历史离我们已久远,现实却朝着未来前进的方向飞速地驶去。

是历史的符号 还是历史的密码

拉鲊古渡始于什么时期,已无法考证,但拉鲊古渡于2014年停航、停渡我是知道的。这都源于一座横跨南北叫“鱼鲊大桥”的桥告诉我的。该大桥于2009年开工,2014年竣工通车,历时5年。

来到拉鲊古渡遗址,看到两首停运的客船像“模型”般摆放在哪里,看啊看,深渊的历史让我永远也看不透。

金沙江水从遥远的唐古拉山走来,江两岸嶙峋峭拔,江流汹涌澎湃,造成了一种峥嵘、苍劲的磅礴气势,在崇山峻岭中奔腾咆哮,逶迤向东流去。

在攀西地区,在流经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拉鲊村处,因此段山势平缓,地段波平,形成一个天然的渡口,就有了村民用木船摆渡,成了连接攀枝花、凉山的重要通道,方便了江两岸村民的友好交往,通商、通婚,进行贸易经济往来。所有的这些,那两株有着500多年历史,仍然苍劲挺拔,守候于西岸的参天古树——攀枝花树,见证着这古渡的风花雪月,沧桑岁月的历史变迁。

拉鲊村古渡。我伫立于此,那奔流不息的金沙江水;那细腻金灿,闪烁耀眼光芒的沙滩,都在向我讲述着一段一段古老的故事。在满眼是层层叠叠铺就而成的鹅卵石散落河床,这些因江水退去裸露于沙滩的鹅卵石,无论你捡起哪块鹅卵石,上面都留有一个因江水浸泡,沙石打磨,因历史沉淀下的鹅卵石,都有了印刻着自己的生命符号。那是历史印刻的符号?还是些给我们破译的“天书”?

历史啊,你就这样的唤起我们好奇又猜想的心,去想,去悟,去探究。

这些带着天书符号,天书密码的鹅卵石,就是你不带走它,它也能享受属于自己快乐生活的河床。

元代从威尼斯走来的马可·波罗;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汉朝时期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秀都从此渡江入滇,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这些都对拉鲊古渡的真实写照。

一个过渡,犹如一首月光晚唱,无限的遐想,无尽的追思,悠远且悠长,琴弦拨动,唱不尽,叙不完的终究是那浩浩奔流东去的金沙江水。

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擦出的火花

山岭上那些在哭泣、*的断石牌坊,那牌坊上残存的字迹;那遗留、断墙学校的校址;那秃废的茶马古道;那银色的沙滩;那河床里的鹅卵石,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什么样的符号、信息、记忆?我们又该怎样的去破译?感悟?读解?

历史,不可复现,只可追溯。

令拉鲊村民不可想象的是,就在看见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挥汗,用生命修建一条成昆铁路的同时,在距拉鲊50公里远的攀枝花市区的地方,同样掀起了一场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辉煌变革,现代文明向野蛮、荒野的峡谷宣战。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中青年们,如同生龙活虎的铁道兵战士一样,用青春的豪情、青春的壮志、青春的誓言、青春汗水在一片荒野山梁上书写着青春的华丽新篇章。

这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汇、交融所擦出的新时代的火花。

上世纪60年代,当建一座 “备战”钢铁基地的战略决策由*主席“钉”在攀枝花的时候,那个叫弄弄坪的山梁上就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新文明的新纪元。拉鲊村民不知的是,首批进入攀枝花建设者和中央的领导*同志,就是从拉鲊过江的。

时间就那样悄无声息的流逝。

昨天出才听到火车那悠扬的汽笛声声在金沙江两岸回荡;昨天才看到从高炉口涌出奔流、滚烫,映红峡谷,溅起灿烂、耀眼的钢铁洪流;昨天才听闻万吨大爆破,一个1000多米高,名叫朱家包包的狮子山头不复存在;昨天才看见一架“银燕”滑向坐落于海拔1976米高山坡的跑道上,展翅飞翔蔚蓝的天空;昨天才知道有一座用“象牙微雕”的钢厂——攀钢;昨天才看见筑起的亚洲第一高坝——二滩水电站;昨天还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50、60后的三线建设大军们,现已年过半百,安享属于他们自己后半生的幸福日子;昨天才呱呱落地于这火红年代的钢铁城市,改革开放时代的80、90后们,现已打响,肩负起保卫这里的金山银山,花开四季、四季瓜果的蓝天保卫战的重任;昨天的00后又迈着青春的步伐走进高考的考场,他们又将托起一轮什么样鲜红的太阳……

每一段时期,每一个历程,每一个历史都有一道属于自己亮丽的风景。

身躯。步伐。脚印。昨天,已成为历史,所有的昨天都续写着明天灿烂辉煌的历史篇章!

太阳偏西也忘不了发出她那金灿的余晖。

车轮启动,回城。

恋恋不舍,就是拉鲊村即将从我眼中消失在巍峨俊秀的山谷间,金沙江旁,在山梁上,我仍然要回头深情地回头看一眼那个叫拉鲊的方向。那里有攀枝花市的历史,攀枝花的故事,那里有攀枝花城待解、破译的符号与密码,那里有一群淳朴、善良、忠厚的村民,那里有我铭记的古渡。

拉鲊——

后 记

历史,离我们很远,远到有200多年的距离;历史,离我们很近,近到1小时40分的车程。一不小心,你便穿越。

金沙江水流走了多少曾经的往事,那棵写着古老岁月的攀枝花树仍在记录着攀枝花市的现在与未来的新历史、新篇章的辉煌!

当我第三次来到拉鲊,在拉鲊村村委会的大院里,我看到了从山峦找到,拉回的牌坊断石计85件,余下的还在寻找中。

关于拉鲊的历史,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都引起高度重视和关心,他们有信心恢复牌坊的原貌,重塑古老拉鲊昔日的光景,重振拉鲊那繁荣昌盛的景象年代。

毛开秦对我们讲,在位于四川会东县和云南禄劝县交界的金沙江河道上,将建一座金沙江水电基地下游河段四个水电梯级——乌东德水电站。

乌东德水电站的建成蓄水,江水将漫延至拉鲊、迤沙拉、迤资、鲊石等村庄。到那时,那些银色的沙滩、鹅卵石以及一些庄稼将永沉江底,而变成我们永远的记忆和回忆。而在水面,那宽阔的水面,不再是那曾经的小木船的“渡口”,那将是一条大河多浪宽的水上世界,江上百舸争流,我们有的村民则变成了渔民,每天扬帆起航,在江面上撒开笑脸的渔网,收获满满幸福。这儿将变成另一个鱼米之乡,除了火车的鸣笛声,还有江上轮船拉响的汽笛声。

那将是游客旅游的天堂!

在攀枝花火车站上一列“绿皮”慢火车,慢慢享受遥想曾经的历史,看一江两岸那迤逦迷人的风景,在拉鲊车站下车,来到拉鲊村民开的农家乐大院,上一锅红火或火辣,或清汤的拉鲊江鱼,喝一杯拉鲊村民自己酿造的酒;看200多年前的“旌表李门倪氏节孝坊”;在古老的攀枝花树下听闻一段百年故事,回想那狭窄湍急水上那首小木船;酒足饭饱后,你可以去看你千奇古怪,形态多姿的溶洞里的钟乳石;你可以去泡上一池热气腾腾的温泉,解乏又销魂;再回到江岸,打开啤酒,吃着烧烤,欣赏那五光十色的拉鲊夜景。

那时的拉鲊,还有繁忙的码头,有江上的白帆,有豪华的游轮,我们可以乘船出港,去宜宾、重庆、武汉到上海。

……

那时的拉鲊,又该是个什么样的一个拉鲊呢?

此文得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普光泉老师,拉鲊村村*王云金及村民李振山、毛开秦、李正金等人提供的真实、详情、属实的材料写作而成。这里一并致谢!

四川攀枝花·竹湖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