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女博士开拖拉机种田致富”,是反智主义新“套路”

鼓吹“女博士开拖拉机种田致富”,是反智主义新“套路”

首页模拟经营种田男逆袭记手游更新时间:2024-05-03

网站新闻截图

浏览网页,看到一则“海归女博士辞百万年薪,北京郊区开拖拉机种田,年年收入一个亿”的新闻,一下子引发了我的围观兴趣。在配发的图片上,我看到女博士在农田里驾驶着一辆拖拉机,春风笑靥,英姿飒爽,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路耕耘。

简介更是惊人——“18岁,她是上海高考状元;26岁,她是剑桥女博士;30岁,她是外企高管;如今,她是北京郊区一家农场主,带朋友种地,带儿子放羊,带农民致富。”

这条新闻之所以“吸睛”,不仅因为主人公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关键在于这些身份构成了一一系列神转折——她是状元、剑桥博士、企业高管,却甘愿回归土地,做一个农民;但这个农民又绽放了如此闪亮的光芒,年收入过亿。

某网站新闻截图

这么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成功模板,一些还在为就业挤破头的大学生看了,难免热血沸腾,保不定就有人撸起袖子大拳一挥,也心潮澎湃地到农田里无悔青春去了。

但如果真这么做了,可能真就入了坑。多点耐心找些其他报道看看,就会发现,所谓女博士“开拖拉机种地”“当农民”,压根就不是那么回事。

这名女博士回国以后,不仅有自己的云计算公司,所谓的“种田”,也根本不是拿着锄头在田里播种除草,而是开了一家现代化的农场,“把互联网的营销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方式、技术方式一股脑儿塞到农业里来,逐一破解农业不受资本青睐、缺人才缺市场这些传统问题。”

所以,女博士并不是农民,而是一个为农民、农业服务的现代企业老板。而开荒、种地、盖房子、开拖拉机,也只有在“没事的时候”才做。但这不叫种田,叫体验生活。

网站新闻截图

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自媒体为主)在做报道时,刻意截取那些抓人眼球的元素,对完整的事实进行切割裁剪,给人造成海归女博士放弃高薪做农民的假象,硬生生把一个创业故事歪曲了成了打鸡血的成功学范本。

精英、高管俯下身子种地摆摊搞养殖,开启新的创业之路,本是正能量,也不过是个人选择,但时下这类故事却成为一些自媒体吸引流量打造十万加的捷径。除了女博士种地,类似的例子还有:

“女子大学毕业回村养牛,公司年产值4000多万元”

“美女辞掉万元月薪,扛麻袋收废品把日子过成诗”

“不会做饭的23岁大学生创业卖烧烤一天收入四五千元”

“男大学毕业摆地摊日入千元,硕博士无比尴尬,一个月800!!”

……

细看报道却发现,多数情况并非那么回事,采写者或是偷换概念,或是虚张声势,有的甚至根本就是些无法核实的洋葱新闻。励志与创富是假,忽悠流量才是真。

不否认一些眼光独到又真正有能力的大学生或城市白领在在基层找到了机会,但他们的成功,可能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个人能力、家庭背景、社会支持,都是重要变量,而有些东西是无法复制的。

一些人扭曲事实拿个案来忽悠大众,是在向青年投喂“致幻剂”,让他们以为靠种地养殖真能实现人生逆袭,但这仅仅是小概率事件。

有人讽刺这种现象:诸葛孔明也曾躬耕陇亩,我们是否可以说是农民靠种田开创了蜀汉大业?

任何时代,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话,那些出其不意的创富故事,永远都充满着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人神往。

但层层传播会削弱故事真实,真相在传播中会风干斑驳。如果再有一些人煽风点火鼓吹那些不客观的创业故事,不明真相的热血青年可能就真的开着拖拉机奔向了迷途。

北大毕业的卖猪肉,剑桥毕业的来种地,这样的人生看起来都很彪悍,也值得钦佩。但那种为了眼球刻意裁剪事实忽悠大众的做法,却是一种比毒鸡汤更恶劣的成功学营销,本质上也是一种反智主义的新变种。

文 | 王言虎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