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炸碉堡的英勇事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位年仅19岁的年轻战士,正值青春大好年华,用血肉之躯为解放军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董存瑞炸碉堡场景雕像】
在历史上,像董存瑞这样为了攻克敌方碉堡防线牺牲的战士还有很多!
一个“小小的碉堡”为何成了“索命阎罗殿”?明明每个碉堡上都有射击孔,为何不从这里击毙守军?
大家不要小看碉堡,其实内部蕴藏“乾坤”!
碉堡易守难攻就碉堡本身来说,它的扛揍能力是非常强的,碉堡原材料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或者其他坚固的材料进行建造。
早期碉堡普遍用的是石头、木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已经广泛采用了混凝土,而现代化碉堡还采用了复合金属材料,十分耐揍。
同时其结构设计也隐藏着大学问,通常碉堡具有密闭、低调的结构,出口极为有限,射击孔也相当狭窄。
这种设计让攻击者在接近和攻击时处于劣势,尤其是在碉堡设有武器火力点的情况下,攻击者易于暴露在守军视野和火力范围之内。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攻击射击孔,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很多碉堡的射击孔属于“喇叭结构”。
【“喇叭形状”的碉堡射击孔】
内窄外宽,大大减少了被子弹打进去的风险,当然只要敌方的火力足够密集,还是有不少“漏网之鱼”能够打进去的。
但这样做的性价比不高,一来浪费子弹,二来一旦敌方火力打击,碉堡内的人员会迅速撤离到安全位置,等敌人停息,再进行反击。
况且碉堡内部的设计通常十分复杂,配备有多线防御和封闭通道,即使攻击者进入内部,亦会面对迷宫般的防守布局,进而被迫陷入肉搏战。
【复杂的碉堡结构】
“五脏俱全”有的碉堡内部为了应对敌方轰炸,还会在地下挖防空隧道,并且将弹药、食物均储存在内部,完全可以支撑长久作战。
从这一点来看,碉堡不仅是单一防御点,它通常与外围的战壕、掩体和其他防御工事形成一个综合的防线。
通过火力交叉、相互支援形成一个防御网络,攻击者必须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对准确地点集中绝对优势的火力才有可能克服这样的防御。
【侵华日军的碉堡】
这不仅要求攻击者拥有足够强悍的火力,而且还得有判断进攻的时机,达到“一击毙命”的效果,一旦错过,就会遭到敌方的火力反击。
除此之外,选取建造碉堡的地理位置通常会比较刁钻。
它们建造在高地上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优势视野,或建于隐蔽的地形之中,攻击者在接近过程中容易成为守军狙击的目标。
同时,碉堡附近通常会设置地雷、障碍物和其他陷阱,这些措施能有效阻延攻击者的进攻速度,和进攻成本。
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表明碉堡易守难攻的特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凡尔登要塞经历了长达数月的围攻,德军在没有足够重炮支持的情况下很难攻下坚固的碉堡系统。
在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德军大西洋壁垒,即便在盟军密集的炮火支援和空中轰炸下,仍旧给盟军部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这条壁垒长达2700公里,在建造的时候采用了1300万吨混凝土和12万吨钢材,当中设有大量碉堡,海岸线上还有大约600万枚地雷,堪称铜墙铁壁。
不可否认的是,诺曼底战役虽然以盟军的胜利告终,但却是二战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在这场战役当中,盟军阵亡人数高达6万左右,失踪以及受伤人数超过16万人。
而德国仅付出了2万余人阵亡、6.7万人受伤的代价,此次德国失利主要原因并不是大西洋壁垒不够坚硬,而是德军在苏联的兵力受到牵制,以至于难以灵活调动起来。
当时的这条防线仅完成了一部分:
塞纳河以东地区完成了68%,塞纳河以西地区仅完成了18%,只有在加莱地区基本完成。
【诺曼底登陆十分惨烈】
如何攻克碉堡虽然碉堡在战争中的作用很大,易守难攻,但并非意味着它“金身不破”,历史上也有很多成功击溃敌人碉堡的案例。
包括中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战争等等,都向我们展示了应对的办法。
其一,正所谓一切的恐惧都来自火力的不足,只要己方的炮弹量大管饱,别说碉堡,就是大西洋壁垒也能炸出一个豁口。
当初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打谅山战役的时候,越军就在谅山准备了多个暗堡、碉堡和地下堡垒,准备给解放军一个“大惊喜”。
没想到解放军根本不吃这一套,直接万炮齐发,给谅山来了个“近火洗地”,那些山上的防御工事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
等一轮火力打击过去,谅山内的越军伤亡极其严重,幸存者也被炸得找不着南北,最终解放军轻松获胜。
其二,碉堡再怎么坚固,它本质上终究还是“不可移动”的坦克,在己方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只需要耐心围困。
等碉堡内的士兵物资耗尽,他们自然会选择投降。
其三,现代化的军事技术衍生出了许多新概念作战方式,比如说,可以利用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对碉堡进行侦查、监视等工作,一旦摸清敌人底细,“对症下药”简直不要太轻松。
总而言之,现在碉堡的作用远远不及以前,甚至有可能在未来退出战场。
参考资料:
【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