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辛冀.“沙漠风暴”行动中直升机的作战运用及其启示[J].直升机技术,2023(03):68-72.
0引言
在武器装备研制中,用户需求的开发和需求对装备研制的牵引作用渐渐受到重视。所谓“设计军事装备就是设计未来战争”,要设计出能用、好用的武器装备,就要把握战争规律,熟悉作战理论,掌握不同战法,使战法分析与装备策划形成互为促进的内在逻辑机制,从而形成创新而有效的结合模式。著名军事家约米尼曾经指出:“一切战争艺术的理论,其唯一合理的基础,就是战史研究。”对典型历史战例的研究能提升相关人员的作战理论素养,为装备发展助力。
直升机凭借其低空飞行、垂直起降和悬停能力,在现代战场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常作为战术支援装备,执行火力支援、侦察探测、伤员后送等任务,但鲜见独立执行关键任务。在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利用以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为主的直升机机队,在严酷的作战条件下完成了事关战场局势的关键任务,在军事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本文通过对该战例作战过程及装备特点的分析,揭示其中能令任务成功执行的装备性能特点,从而阐述其对未来直升机装备战法及作战样式设计的启示。
1 战例的作战过程
“沙漠风暴”是海湾战争的三个主要军事行动之一。1990年8月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前从科威特撤军,然而伊拉克未予执行。美军在1月16日凌晨发起“沙漠风暴”行动,持续43天,伊军战败。其中,AH-64A“阿帕奇”编队在行动的先导任务中成功摧毁了伊军的两座雷达站,为后续各国的空中打击力量打开了空中通道。
有资料表明,在计划阶段美军考虑过其他几种作战方式来摧毁伊军警戒雷达站,但经评估都达不到足够的可行性:发射巡航导弹炸毁———无法进行毁伤评估,若未予以彻底毁伤,将对后续到来的联军飞机造成严重威胁;特种作战部队摧毁———存在较大的风险,有较大可能在他们到达目标位置前就被击伤击毙;利用人员为攻击机进行激光照射———但地面部队将面临潜在的未知威胁;利用空军飞机攻击雷达站———不能保证100%地摧毁目标,而100%地摧毁雷达站是上级最为优先的目标。经过评估,只有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具有足够的火力摧毁雷达站并能够进行毁伤评估和确认。该计划是战前最为机密的内容之一。
1990年9月26日,被命名为“诺曼底特遣队”的作战部队开始了执行任务之前的夜间作战训练。编队采取离最高障碍物15m高度,177km/h的速度航行;发射“海尔法”导弹和火箭弹攻击目标。
1.1作战编队
美军最终确认目标为伊拉克两个位置较为接近的雷达站。计划每个雷达站由陆军航空兵4架AH-64组成1个编队予以击毁,并额外有1架AH-64作为备用。每个编队还配有1架装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的空军MH-53J“铺路微光III”特种作战直升机为“阿帕奇”导航。除此之外还有一架UH-60“黑鹰”直升机用于搜索救援。
在当时,还很少有GPS应用于战场,更鲜有飞机的导航套件里装配GPS;然而此战法又需要在夜间、无明显标志物的情况下,对100多千米外的两座雷达站进行导航的能力,因此采用了这种并不常见的机队组成方式。MH-53J“铺路微光III”直升机(图1)装备有当时全球飞机中最为先进的导航系统,包含了能在扬沙环境的数千平方千米范围内精确制导的GPS、惯性导航系统、地形跟随雷达、前视红外飞行辅助系统以及先进的威胁探测和防卫系统,并且能支持夜间作战和全天候作战。
在导航装备解决后,仍需要能精确地将足够的武器带到雷达站前线的火力攻击装备。当时最适合的装备就是在美军中最为先进的,能够在夜间飞行和作战的攻击直升机,AH-64A“阿帕奇”(图2)。
除此之外,机队还配备了UH-60“黑鹰”直升机(图3)用于紧急状态下的搜索和救援任务;备用“阿帕奇”用于替补进入伊拉克空域前出现问题的主力“阿帕奇”。
1.2转场及作战过程
机队的起飞点阿朱夫距目标仍较远,但是如果按照惯例在中途建立前方战斗准备及加油点,将增加机队暴露的风险。因此,机队决定首次在AH-64A的右侧短翼内挂点上挂载一个870L的外挂油箱,使其在携带8枚AGM-114“海尔法”导弹、19枚“九头蛇”70mm火箭弹和1100发30mm炮弹的情况下,航程大幅增加,足够完成作战任务。
1991年1月14日,两个编队从驻地出发,飞行407km到达哈利德王军事城;经过加油转场后,抵达位于伊拉克边境的阿朱夫简易机场待命。即便是在飞至阿朱夫机场的过程中,机队仍需保持隐身特性,以防被伊拉克情报部门察觉。随后机组在1月15日领受详细任务。
1991年1月17日00:56,两个编队中的一个编队起飞离开阿朱夫;不久后另一个编队起飞。任务共出动9架AH-64A、2架MH-53J和1架UH-60。其中1架AH-64作为备用机,UH-60“黑鹰”作为搜索与救援直升机。AH-64飞行员使用前视红外装置和ANVIS-6夜视镜驾驶直升机。飞行时保持紧密编队,机间距离为3个旋翼直径,并禁止使用外部灯光。MH-53J直升机在规定的GPS基准点投掷化学信号弹,以使AH-64修正机载多普勒导航系统。
90分钟后,特遣队飞到目标区域。在这个过程中,“诺曼底特遣队”因飞行噪声曾两次被伊拉克地面部队发现,并受到地面火力攻击,但没有直升机被击中。在距雷达站几十千米处,MH-53J投掷了最后位置修正信号弹,然后脱队,在指定空域巡逻待命。AH-64A再次更新导航系统后,以111km/h的速度继续向雷达站前进。两个编队飞至距雷达站500m处时,每2架机一组,分成4个小队。
02:37,根据资料,两个编队进入任务区域,并用激光点跟踪器在距离12km处标出目标位置。0.5秒后,AH-64在距目标4.83km处悬停并调校瞄准系统,并随后发出了突袭活动中唯一的一次由“阿帕奇”发起的通信:“十秒后发射”。10秒后,前视红外夜视系统显示屏上的白色斑点开始闪动,随后大量火力湮没了两个雷达站。“阿帕奇”在开火的同时迫近。在雷达站被摧毁后,机队开始攻击ZPU-4高射炮阵地。有的AH-64接近目标,在距离800m处用链式机炮攻击。机队在四分半钟内完成了对雷达站的袭击,期间共发射了27枚“海尔法”导弹、100枚火箭弹和4000发30mm航炮。
返航时,两架MH-53J回到各自编队,并由MH-53J将毁伤评估的结果发回总部。发送的加密代码的含义为“目标全部摧毁、无友军误伤亡”。这样,“诺曼底特遣队”在伊拉克雷达网络中打开了一条32km宽的空中通道。随后MH-47直升机运载的特种部队士兵放置了11个雷达反射点,为多国部队飞机标出了安全空中走廊。特遣队以30.5m高度、259km/h速度返航。在AH-64摧毁雷达站几分钟后,第1波F-15E和EF-111飞机在122m的高度从AH-64头顶掠过,前往炸毁伊机场附近的“飞毛腿”导弹发射点,“沙漠风暴”行动全面展开。 特遣队向国境线返航途中,被伊拉克地面部队发现。伊军向MH-53J发射SA-7肩杠式热导导弹,MH-53J启动防卫反制设备并做大机动来躲避攻击。最终特遣队全员完好返航。
02:51,F-117飞机炸毁了该地区的伊军防空控制中心,完成了任务。“诺曼底特遣队”于04:30抵达阿朱夫汇报执行任务情况,于第二天清晨回到哈利德王军事城,为15小时后的再次出动做准备。作战行动中,美国陆军的8架直升机未受损伤。
2 作战单元分析
战例中执行任务的装备体系包括了AH-64A“阿帕奇”攻击直升机、MH-53J“铺路微光”特种作战直升机和UH-60“黑鹰”搜索救援直升机。在出动的两个编队中,每个编队包括4架“阿帕奇”和1架“铺路微光”;两个编队额外配属1架“黑鹰”及1架备用“阿帕奇”。
“阿帕奇”在任务体系中作为主任务装备,肩负此次作战的任务完成指标,即对伊拉克雷达站的摧毁任务。其执行任务的主要机载武器是AGM-114“海尔法”导弹。这是一种装备于直升机上的发射后不管的激光导弹,用于攻击坦克、地堡、建筑物等,是一种反装甲精确攻击武器。“海尔法”导弹与火箭弹、航炮一起用于攻击目标雷达站及其配属的拖车、高射炮和营地其他的士兵手持或肩抗式武器。除了出色的火力攻击能力,“阿帕奇”还具备优异的生存力。在遭受低空任意角度12.7mm子弹打击、23mm炮弹打击某些部位后,具备30分钟飞行能力;减速器和传动轴在被弹击后能工作1小时。 出色的攻击能力和防御能力使“阿帕奇”能够在此次高价值且高风险的任务中成为主力装备。 机队中配备1架备用“阿帕奇”说明了在此次任务中,美军需要在足够的火力和较小的出动规模间做出权衡。虽然美军直升机性能优异,但由于是在夜间低空隐蔽突袭,如偶遇巡逻车辆,或雷达站位置侦察有误,可能提前触发对抗,损失攻击装备。于是美军只安排一架“阿帕奇”作为备用机,这样就能够在美军战前计算的风险系数内,既有足够火力,又保证隐蔽性地完成雷达站攻击任务。这应该是美军事前反复权衡和计算得到的结果。
任务体系中的“铺路微光”主要为机队提供导航能力。战例中的巡航路线无明显标志物引导,且要保持超低空飞行超过110km;而打击装备“阿帕奇”不具备穿越此种地形的导航能力。“铺路微光”特战直升机的机载系统能使其满足此次任务的精确导航能力需求,因此每个编队配备一架“铺路微光”为机队导航。另一方面,“铺路微光”的威胁探测和防卫系统使其在跟随“阿帕奇”机队的时候,不至于成为“负担”,在遭遇威胁和紧急情况下,仍能保全自身。
任务体系中的“黑鹰”搜救直升机在作战中虽然未展身手,但作为应急装备也不可或缺。此次任务的战法创新性高,任务危险性高,因此体系编组中有了保障类的“黑鹰”的加入。在有美方直升机被攻击而坠落等危急情形时,“黑鹰”可提供搜索救援能力,在危急形势下进行良好的善后工作,将不良后果降至最低。
作战体系中的装备虽有攻击、导航及搜救等不同用途,但由于各型机的飞行机动性能、生存力、维护保障性等各项能力包线具备一定重合度,且能保证任务完成,即达到任务所需的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奔袭距离、攻击力和生存力等,保证了短板不致影响任务完成度,于是能组成一个能实现作战任务所需的各项能力的作战体系。
3 战例中的直升机突击特点
该战例验证了一种直升机突袭战法:直升机超低空飞行,利用雷达的低空盲区和自身的低探测性抵近雷达后,实施突然摧毁,达到打击敌方高军事价值目标的效果。当然,防空雷达与隐蔽突击的相互博弈一直在进行,例如低空突防时对雷达盲区预测方法的研究和雷达补盲措施的研究。在航空兵的突击地(水)面目标的战斗中,隐蔽战斗行动是确保突击奏效,降低作战损失的重要方法,因为一旦空中突击的飞机被发现,就给敌方可乘之机。将目标由暴露变为隐蔽,由可视变为不可视,由无防护变为有防护,由静止变为运动,给突击行动带来巨大挑战。
该战例中,直升机突击行动的主要特点就是隐蔽。首先,在渗透阶段,“阿帕奇”直升机能以敌方防空设备难以侦察到的超低空高度进入敌区,期间传感器静默来进一步提升隐蔽性;到达预定位置后,直升机机队在距目标4.83km处低空悬停等待攻击时机;下达攻击命令后,“阿帕奇”低空隐蔽靠近;攻击结束后进行毁伤评估,在30m离地高度上巡航返回。直升机的低空抵近、低空撤离及悬停攻击能力都使作战单元能在实现隐蔽性的同时保持机动性优势,从而保证各种情况下都能占据战场主动权。 此外,为完成该任务,在奔袭途中,美军在常规的攻击直升机机队突击任务的基础上做了两项工作,来满足此次任务需求:
1)为攻击直升机机队配备昼夜精确导航装备。任务要求夜间奔袭,但“阿帕奇”本身不具备夜间精确导航能力,需要依赖MH-53J来进行机队导航。
2)增加直升机航程。临时给“阿帕奇”加装外部油箱,使其在能够挂载足够武器的情况下,满足任务航程。
此次作战是陆军攻击直升机在战史上第一次担任如此重要的角色:“沙漠风暴”的“第一枪”由直升机发出,由直升机机队完成了纵深低空突袭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旋翼机在空地战中的灵活能力和作战潜力。
4 对直升机装备研制的借鉴意义
在大部分战争中,出于对装备的速度、火力、飞行高度等性能的较高要求,空地战及空空战的主要角色,起决定性意义的装备通常是固定翼飞机。该次行动针对的是敌方强大的防空雷达,虽然固定翼战机能够做到快速到达指定位置并发起攻击,然而即使是隐身战机,在面对探测距离达近千千米的大型防空预警雷达和分散布置的多部火控雷达时,也难以做到不被雷达发现,保持隐蔽性,完成突防和防区外打击。而且,本次行动不仅需要隐蔽突入打击,还要进行毁伤评估。这就需要作战单元在隐蔽性、防护力、生存力、指挥通信能力和毁伤评估能力方面均满足作战需求。对此,美军用先进的直升机装备进行搭配组合,使作战单元达到了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并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也是直升机的一种典型战场能力,是其他装备难以替代,且在战场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虽然雷达技术及低空区域的探测技术在持续加强,但与此同时直升机及其低空突防的相关技术也在发展。面向未来多变的作战环境和各类装备的发展与升级换代,本战例所展示的利用直升机打击敌方高价值目标的战法在未来作战中仍具有可行性。具体来说:
第一,由于机动性、火控武器等方面的差距,战例中敌方未有固定翼战机占领制空权且暂不出动其他高威胁装备,应是该种战法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二,防空装备方面,如敌雷达能力更强,在未来作战中可利用具有电子战能力的无人机或直升机与突击直升机组成编队,从而降低突击方被探测和识别的可能。
第三,打击方式方面,如面对更加隐蔽或可移动的目标,则可在有人直升机(低空指挥节点)隐蔽抵近,确认态势后,发射反辐射导弹或巡航飞弹实施打击。
第四,战例中适宜的客观环境主要是指夜间作战。夜间或凌晨时间是敌人防备相对较弱的时机,被历史上很多突击作战和特种作战所选择;且现代很多直升机都具备夜间作战能力。因此,选择夜间作战在很多情况下可构成对突击方有利的环境态势,是这种战法的可选条件之一。
最后,任务目标方面,除了对雷达站、指挥点这种高价值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和摧毁,也可用于特战人员运输。在实施斩首、人质解救等任务时,利用直升机将特战队员在敌方未发觉的情况下隐蔽、快速运抵作战位置,也是直升机装备占据独特优势的一种场景选择。
5 结语
在现代战争中,制空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的直升机运用为直升机低空突击战法做出了极具价值的实践和展示,也为直升机作战样式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启示。虽然未来战场上装备、技术更迭,作战概念更新,但只要把握作战场景要素变化的应对方式,类似美军“沙漠风暴”战例的直升机超低空突击战法仍是未来很多作战场景中具有独特优势的一种选择。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