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形成了中国古代海防体系,有明一代,倭患一直是危害东部沿海的重大问题,其对浙江地区的危害尤为突出,明朝虽然重视浙江地区的海防建设,但是因其保守的海防思想和舟山自身的局限,作为浙东门户的舟山的战略地位渐渐被忽视,不仅使得舟山防御力量薄弱,也同样削弱了浙东地区的防御纵深,最终使得舟山沦为海盗、走私的大本营。也体现出明代统治阶级对于海洋重要性的漠视,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建立以前,中国的政权极少受到来自海防的威胁,大多数的统治者一味地注重边塞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海防建设,军事中心也大多位于边塞地区。明朝自朱元璋建立之初便受到来自海上势力的侵扰,这些势力主要是两个部分:一是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残余势力。其在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失败后,怀恨在心加之其势力并未被完全消灭干净,于是其残余势力便逃入东部沿海的岛上为患为匪,不时对东部沿海甚至内陆进行侵扰,以此达到生存及报复的目的。二是日本商人和武士组成的倭寇。
明朝时期,日本由于国内战乱,大批的武士、浪人逃窜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四处抢掠,漫长的海岸线均是其登陆抢劫的地点,弄得当地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富裕的浙江一代,遭受的倭患最多。为此,明朝廷决定加强东南沿海一带的防御力量。明太祖朱元璋尤其重视浙江一带的海防建设,其不断地下旨在浙江地区修筑城池,建立卫所,从而达到充实这一区域的海防力量。
统治者的意志。为充实浙江地区的海防力量,明太祖朱元璋指派汤和前往负责,汤和为充实浙江海防力量,不断地削弱舟山的海防力量。明朝前期舟山海防是守备还是受到朝廷的重视的,汤和到了浙江地区后,为充实浙江其他地方的海防建设,不断减少舟山的海防建制,加之明朝后期,军户生活水平低下,出现大量的军户逃离现象,官员为防止朝廷责怪,大都隐匿不报,导致舟山本就稀少的海防建制大肆减少。即便舟山地区的军队每日勤加训练,但人员数量的稀少是无法通过高品质军队来弥补的,舟山地区水域宽广,岛屿众多,大量巡视人手是必不可少的,如此薄弱的防御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且重边塞而不重海防是中国历来的传统,朱元璋亦无法避免这样的局限性。
最为明王朝最高级别的统治者,其保守的海防思想极大地制约了全国海防事业的发展,其构建海防体系的重点放在了东部沿岸地区,从而放弃了舟山这种孤悬海外的岛屿朱元璋,以“海道险”为由,下令“勿出兵”取消了军队必要的海上巡逻且实行严密的海禁政策,严禁百姓私自出海,以此来杜绝沿海地区的倭寇。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创者,地位极高,其这种海防思想也以祖训的形式为后世所继承,不敢有稍许违背,只能最初一些细节上的变动,这一思想也称为了明朝一代海防建设的主体思想。
除了统治者的思想意志外,舟山自身的局限也是其海防建设被忽略的重要原因。舟山古称翁山、昌国,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在岛上从事海盐生产。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并没有使舟山取得什么突破性的发展。舟山四面环海,与大陆隔绝,特别是中国古代交通极为不发达,注定该地区的经济具有严重的封闭性,因此舟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高的。
其自身局限的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其孤悬海外,岛屿众多,海岸线长且破碎,易攻难守。舟山四面环海,海岸线极长且十分破碎,以致“贼无处不可登崖”,加之其岛屿众多,使得敌人很容易藏匿于岛上而不被防守军队察觉,由于地形开阔,障碍很少,贼兵逃窜起来也是极为便利的。且舟山纬度较低,长年受东南季风影响,为古代海船提供充足的动力,给贼兵攻打舟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给防守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二是,舟山土地贫瘠,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舟山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加之其地势平坦的地方,大多位于海岛边缘地带,常年收到海水侵蚀,土地盐碱化严重,产量不高,极不适宜耕种。给岛上驻扎大量军队极的障碍。
舟山各方面的条件决定了其无法驻扎大量的军队,但其的战略地位却是不可忽视的。面对这样的事实,明朝的统治者却一意孤行地忽视舟山的海防建设,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舟山守备形同虚设。在明朝统治后期,由于岛上军民生活困苦,大量士兵逃离,削弱了岛上的防御力量,这就使得海盗、倭寇有机可乘,海上的众多岛屿逐步被他们所占领,此时的舟山已经逐步沦为了贼匪们的天堂,星罗密布地岛屿盘踞着来自各个地区的海盗与倭寇。
浙东地区的防御纵深遭到削弱。敌人想要侵略浙东地区必须要跨过舟山,必须要直面舟山的守军,即使舟山的守军不能抵御住侵犯的贼兵,但也可为沿海的守兵争取相应的时间。舟山守备的形同虚设,使得这些盗贼不仅能够轻易突破舟山的防线甚至以其作为跳板,肆无忌惮地进攻沿海地区。特别是到了明朝后期,吏治腐败,军纪涣散,倭寇和盗贼的侵扰更加频繁。
走私贸易繁荣。沿海地区,适宜耕种的土地极少,地狭人稠,单纯地依靠农业生产是无法满足百姓的生活要求的,因此,虽然实行了严密的海禁政策,但沿海居民仍然冒险出海补贴家用。为了生存,有的逃亡海外为盗,有的私下从事对外贸易。舟山海上防御力量本就薄弱,加之岛屿密布,提供了许多天然港湾,是从事走私活动的一个绝佳的地方,舟山也逐渐地成为了这人从事走私活动的商贩的乐土。
明朝统治者对舟山海防的忽视,造成了该地区海盗的肆虐和走私的猖獗,而舟山海防战略地位被忽视的原因除了统治者的意志外,其自身的局限也是不容忽视的。舟山的处境,可以算得上是整个明清时期中国的缩影,因统治者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使得中国丧失了崛起的先机,更是让曾经领先了世界上千年的中国在近代短短几百年便被西方狠狠甩在身后。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二十五史●明史》,卷89,兵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第8015页。
[2]苏军勇:《明代浙东海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9页。
[3][明]何汝宾:《舟山志●兵防》,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