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风明
在我们铁道兵的历史长河中,“214”砟场曾是铁军战斗过的一个缩影,但也是我们最值得自豪、回忆和不能忘却的地方。在这里它虽没有枪林弹雨的惊险场面,但它同样有着与枪林弹雨不一般的生死对决。下面,让我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读“214”砟场那些事。
“214”砟场,原是我们铁道兵铁八师38团五连的施工地。由于这里属于内蒙古科右中旗白音胡硕站,此地距离通辽市214公里,所以当时被称为“214”砟场。
1982年初,我们铁道兵铁八师38团八连二排,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奉命二排全体官兵紧急支援五连,完成生产道砟任务,保证通霍线按时通车。
在排长余顺友的带领下,我排紧急集结,支援五连。当时,我被任命为六班班长,全班主要任务就是打风枪、放炮、炸石。
面对新的任务和环境,我们没有怨言,没有怪话。很快全班同志就适应了此项工作。
打风枪是一项既危险、又脏又累的工作,由于工作实行四班倒(每个工班6个小时),特别是遇到晚上工班,工作难度加大。原因是由于晚上光线不足(虽然有照明灯),但危险系数增大。每次上班前,我都是千嘱咐,万叮咛,工具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出一点差错。
一次,在打风枪施工中,我班战友不小心打住了风化石,钻头卡在石缝里,打不进也拔不出,急得我们直冒火星。正在这时,一旁观察险情的一名战友突然发现钻头上面石头有掉落现象。我仔细观察,大事不妙。马上让风枪手和同伴赶快撤离。
风枪手他们刚一撤离,哗的一声,几吨风化石就随之落下,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发生。后来,有位战友还开玩笑说:“要不是班长及时让我们撤离,恐怕我们去见马克思了”......
挖大炮、放大炮、排险石这也是我们连队的常态任务。一次,连队交给我班一项特殊任务——挖大炮。接下任务后,我们就带着工具上山了。在山顶,我们详细查看了地形,并划定了六个大炮眼的位置。挖大炮眼听起来轻松,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一个三四十米深的大炮眼,从开始挖掘到整洞成型大约需要半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一开始开挖进度稍微较快,但随着进度的加深,速度会慢下来。一方面由于炮眼面积较小,大概直径一米左右,洞里开挖只需一个人工作。加之工作面狭小,打眼、放炮、运石都非常不便,所以三个人轮流换班施工。
为了提高开挖进度,我们采取三角形爆破法。每次放完炮,洞里都是烟雾、灰尘缭绕,无法正常施工,等烟雾灰尘全部散去,又需等很久时间。怎么办?这时我们就想出一个妙招:将风枪开关打开,放到洞下,把烟尘和灰尘快速吹散,大大节约了开挖时间。
每次战友们收工,全身都像个泥人,衣服全被汗水寖透,有的手上、脸上还被石头划破,甚至头上起了肿块,但战士们全然不顾,从没有打退堂鼓。多天中,战友们相互鼓励,比、学、赶、帮、超,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按时、安全、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六个大炮眼的开挖任务,受到了连队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炮眼挖好后,连队专门组织人员进行了验收,并选定时间对炮眼进行了安放炸药和爆破(一个炮眼大约放半卡车炸药)。放炮当天,连队专一抽调多名官兵,一路人马安排四周两公里开外做好站岗放哨,防止周边群众及牲畜乱跑,以免误伤;另一路人马做好点炮准备。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放”!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股股浓烟腾空而起,整个山哗地被劈成两半。啊,这是多么壮观的场面那!
我们连队的工作是上下关联、衔接密切的。每次放完炮后,为了不影响下个工班施工,就要及时排除危石,扒出炮位。何为危石?就是放过炮后,松动没有脱落的石头。
▲战友合影
1983年4月10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早上五点半,我们全班同志就吃过了早饭。今天我们班的任务就是敲危石,排险情。为了圆满地完成任务,我将全班人员分成了三个小组,每组3人。我本人带一组;副班长刘习贡带一组;第三组由战友张君全带领。分工后我们相互鼓励,满怀信心,同时行动。
常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我系好安全绳(保险绳一头绑在山顶的树上,一头系在自己的腰上。山顶一头有两个人负责拉住绳子。绳子松紧度大约半米长短,这样可以给对方自由上下左右挪动的空间),拿着两米多长的钢钎开始敲一侧的危石时,脚下石头突然滑动,只听“嗖”的一声,我从100多米高的半山腰滑落山下,夹在刚好放过大炮呈三角形的夹缝中。瞬间,几十方巨石夹带着泥土从我头顶飞奔而下。五分钟后,当副班长和小堂把我从夹缝中救出时,我已经晕厥了过去。
万幸的是,这次事故虽然我被挤在夹缝中,几十方石头从我头顶落下,但毫发未损。主要原因是,由于危石滑落的地方与我本人掉落的地方位置较高,加之石山放炮后形成直线,我又刚好卡在石头三角形中间,所以躲过了一劫。
事后,班里的一位战友偷偷告诉我:“当时你在山上滑下,在对面监工的赵纯义连长看到这一幕,一下瘫坐在地上,并不停地念叨,完了,完了,这下完了”......
如今回忆此事,我还是历历在目,浑身打颤,心有余悸。4月10日,是我永远的伤痛。
在五连“214”砟场,相继涌现出了不少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和传唱。唐良杰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唐良杰是团部的一位参谋,曾是派驻五连的“监军”。他主抓军容风纪,时常到工地参加劳动。他1.7米以上的个头,偏瘦,对人秉直,还安着两颗大金牙,官兵们都亲切地叫他“金牙参谋”。
▲唐良杰老英雄
唐良杰虽然对战士和蔼可亲,但他整顿军纪可是六亲不认。五连共有官兵264人,也是全师人数最多的连队。加之伤残战士又多,连队驻扎在半山腰,施工条件和环境较差,官兵们出现了厌倦情绪。有的军人军容风纪不整,甚至留着小胡,发型出奇八怪,严重影响了部队形象。
唐良杰在经得连队领导同意后,首先从战士发型抓起。他给极个别战士发型分成三类:一类是螺旋宝塔式;一类是蜂窝麻雀式;还有一类是鸭子屁股式。这与部队发型格格不入。在为期一个月的军容风纪整顿中,唐良杰身先士卒,亲自与战士们谈心、理发、刮胡子。
有位新兵头发较长,不但留着小胡还留着长尾巴,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在指导员、唐良杰多次做工作的情况下仍不悔改,我行我素。唐良杰将其本人叫到连部,强行给这位新兵理掉了长发,刮掉了小胡子,从而使连队整体军容风纪有了较大改观,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称赞。
唐良杰不但是整顿军容风纪的好手,而且也是打风枪,抡大锤,喂石料的能手。他只要一有空,就跑到工地,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段时间,连队由于人手不够,四台大型碎石机只有两台运转。他不顾多年在部队留下的残疾伤痛,竟一人扛起了两台碎石机的喂料任务(一般情况下三个人喂一台碎石机)。他忙上忙下,跑前跑后。一会儿拿撬杠,一会儿抡大锤,一会儿用铲子,整整几天他都忙个不停,两台碎石机几乎也没有闲着。唐良杰以身作则,苦干、实干加巧*拼搏精神,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官兵,他们称赞唐良杰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好样的!
在唐良杰身上,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一位知情老战友透漏:1968年2月7日,作为铁八师38团唯一的一个学习*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唐良杰进京受到了*的接见;
1969年成昆铁路渡口支线新庄隧道工地,已是副指导员的唐良杰,正带领战士正在施工,忽然发现隧道顶部有碎石落下,他立刻大声喊道:“快撤,要塌方!”随即他又抓起一把碎石撒向正在施工作业的人群,提醒战士们快撤。
但有一名新战士没有听到呼喊,仍在埋头打风枪。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唐良杰顾不得考虑个人安危,一把推开了新战士。当唐良杰被救出时,鲜血已经模糊了他的全身,颈椎骨被砸断,脖子被压进胸腔。战友们都以为他活不成了。
幸亏正在巡回医疗的昆明军区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及时为他进行了会诊和手术。他们就地取材,把八斤重的大锤、三块砖、手榴弹捆绑在一起,做成12.5公斤的拉力,然后在唐良杰的脑外壳钻孔,一点一点,缓慢地强行把脖子从胸腔里拉了出来。后来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治疗,历经一个半月,唐良杰终于战胜了伤痛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这次事故,给他留下了重度脑震荡后遗症,脖子至今仍然向左侧歪着。唐良杰的英雄壮举和事迹先后被《解放军报》、《铁道兵报》等报刊杂志刊登。
在我们英雄的五连,像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有奋不顾身救战友、救民兵左腿高位截肢荣立二等功的山东好汉牛桂林;也有奋不顾身排除哑炮,被炸瞎右眼,左眼也几近失明的于际中等等。他们的事迹将永远载入史册,激励我们前行。
在五连“214”砟场,虽然我们经常面临风沙严酷的恶劣环境和艰苦的施工条件,但官兵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我们的伙食尤其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了让战士们吃饱吃好,连队三天一小会餐,五天一大会餐,一月一总会餐。基本做到了顿顿不离肉,餐餐有蔬菜,不重样。为方便战士洗澡,澡堂24小时营业。平时除每周组织战士看上一场电影外,逢年过节连队还举办歌咏比赛。官兵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指导员吴聚云,亲自把关,坐镇督导,并带头表演节目。
▲二排排长余顺友
1983年元旦,二排排长余顺友带着爱人杨玉秀刚返回连队,就被官兵们围得水泄不通。余顺友和爱人顾不得一路奔波劳累,马上为战士们举办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新年晚会。余排长和爱人请战士们吃喜糖,品尝家乡特产,还特意给战士们演唱了《我们的班长责任重》、《夸战士》《家乡山歌》等歌曲。优美动听的歌声、掌声和欢笑声连在一起,响彻整个军营。这是一次不眠之夜!
余排长和爱人为战士们举办新年晚会演出的消息不胫而走,此新闻还刊登在1983年1月26日《铁道兵报》一版,并引起了不小轰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40多年过去了。“214”砟场那些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被人们淡忘。但唯一不忘的是铁道兵五连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作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将青春、热血和汗水洒在“214”砟场的官兵们。请记住他们——祖国的功臣!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您们!
敬礼!铁道兵卫士!
2023年1月7日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