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本文中所提到的"十倍还击原则"和"穷则穿插迂回,富则给老子炸炸炸"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其中"十倍还击原则"最早见于1979年越南自卫还击战,而"穷则穿插迂回,富则给老子炸炸炸"则是在两山轮战中提出的。这两个原则都彰显了中国炮兵的强大火力。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时,曾有原副总参谋长何其宗中将在采访中透露,他的部队在作战期间消耗了大量的炮弹,其中85毫米以上炮弹多达34万余发,平均每天耗费了1965发炮弹。而这个数字还没有计算进82迫击炮、82无后坐力炮、以及60毫米迫击炮弹。对于这些炮弹的消耗量,可以说是相当庞大。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的部队如47军,军长钱树根曾承认,他们在最初上前线时每天竟然要发射120吨炮弹。这一数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以152毫米加榴炮弹为例,每天需要发射2758发,考虑到还有更重的炮弹,如130毫米加农炮弹,数量更是惊人。
然而,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中国军队当时采取了一种限制炮击的策略,以响应越南的所谓"限制炮击"。当时,中国军队认为敌方不得炮击我方的条件是我方不得出动50辆车和200人以上,因此中国军队决定限制自己的炮击。
但实际上,越南之所以限制其炮兵射击,并不是因为他们想降温,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缺乏足够的炮弹。越南没有生产大口径炮弹的能力,只能依赖外国供应,如苏联。因此,当炮弹供应短缺时,他们才采取了限制炮击的措施。
对此,中国军队的反应是错误的,因为这种限制炮击的策略使得越南的炮兵更加嚣张。越南增加了炮击的时间和规模,主要炮击中国步兵防御阵地,导致了我方伤亡的增加。
杨子谦参谋长在《战边关》中也指出,越军很快认识到我方炮兵受到了严格控制,因此加大了炮击力度,主要炮击我方步兵阵地,导致了我方伤亡的增加。
因此,当年限制我军炮击的决策是错误的,导致了不必要的伤亡。如果我军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炮兵优势进行主动炮击,或者在遭受炮击时立即进行反炮击,我军的伤亡将会大大减少。
此外,这个奇葩的命令还导致了两个"附带伤亡"。首先,32师的刘玉尊师长因在喊出"战士们流的是血,不是水"后被撤回。这一事件发生在1984年9月4日,而刘玉尊师长原本已经被提升为副军长,但这次提升被撤销。
其次,32师的班子成员也因当年限制炮击政策的问题而止步于正师级。虽然32师领导班子中有人对这一政策有看法,但结果却是他们的晋升受到了限制。
总结来看,当年限制我军炮击的政策是错误的,因为越南一直坚持到1989年才真正开始服软,我军也结束了轮战,改为云南边防守备部队防守老山地区。因此,有炮兵优势却不加以利用,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另外,对于敢说真话的军官也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
启示:
这篇文章提供了有关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限制炮击政策的深入见解。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战争中的策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限制炮击政策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是合理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它明显导致了不必要的伤亡。这强调了军事领导层需要根据战场情况做出明智的判断,而不是僵守不变的政策。
炮兵火力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巨大价值。文章中提到的大量炮击示例表明,炮兵的火力可以对战场产生重大影响。在军事决策中,不能忽视炮兵的作用,特别是当你具有数量和技术优势时。
战争中的沟通和理解至关重要。由于对越军意图的错误理解,中国军队做出了不明智的决策,导致了伤亡。这凸显了在战争中确保准确的情报和理解对于制定正确的策略至关重要。
对军事领导层的决策要求高度的责任感。文章中提到了对敢说真话的师长的处理。在军事决策中,领导层需要欢迎真实的反馈,并为那些提出合理意见的人提供支持,以确保决策的质量和军队的综合效能。
总结: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的炮兵策略和限制炮击政策。它强调了在战争中,政策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敌人的意图进行调整,而不是僵守不变。炮兵火力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当你具有数量和技术优势时。正确的情报和对敌人意图的准确理解对于制定明智的决策至关重要。最后,军事领导层需要对那些提出合理意见的人提供支持,以确保决策的质量和军队的综合效能。
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决策和政策的质量对于军队和士兵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强调了在战争中需要灵活适应,并始终保持对实际情况的敏感性。军事领导层应当鼓励开放的沟通,并积极吸纳真实的反馈,以制定明智的政策和策略,以保护士兵的生命并实现军事目标。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本文作者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